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及革命党人曾先后发动了10次以推翻清政府统治为目的的武装起义,如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的钦廉防城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徐锡麟起义、镇南关起义,1908年的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等,其中以1911年4月27日发动的广州起义最为壮烈,影响最大。 .
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许多革命党人十分泄气。同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及南洋和国内东南各省的同盟会代表开会,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会后,孙中山等分别向美洲和南洋华侨募款,黄兴、赵声等则在香港成立了领导机构统筹部,并在广州设立了38处秘密据点,联络新军、防营、巡警和会党、绿林、游勇,并选拔800人组成敢死队,计划先占领广州,然后分兵挺进湖南、江西、福建,夺取长江中下游地区,再大举北伐。1911年4月8日,各项准备工作大致就绪,统筹部在黄兴主持下召开会议,决定26日起义,分十路进攻广州,赵声、黄兴分任起义军正、副司令。因起义风声走漏,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遂决定推迟起义日期。
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临时决定发动起义,并亲率敢死队130余人,攻人两广总督衙门,击毙卫队多人,杀死管带,张鸣岐闻风而逃。黄兴下令焚烧衙门,并率部转攻督练公所。至东辕门与大队清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义军杀死许多清兵,但自己伤亡也很大,黄兴、朱执信等均受伤。终因孤军作战,寡不敌众,起义军被清军击败,黄兴等化装逃脱,喻云纪、方声洞、林觉民等86人(另说100余人)遇难。清当局拟将死难者遗骸丛葬于城东门外臭岗,革命党人潘达微获悉,冒着生命危险,发动广仁善堂收殓烈士遗骸72具,于5月2日将遗骸合葬于城郊红花岗。安葬事竣后,潘达微环顾红花岗四周,觉得红花不如傲霜的秋菊黄花,便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后也将此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死难烈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对于这次起义,孙中山予以了高度评价,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呈正方形,每边长17.5米,石砌围栏四周围有铁链栏杆。墓中建一墓亭,亭内立有一墓碑,上书“七十二烈士之墓”。亭顶形如悬钟,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亭前右侧碑亭内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上刻有72位烈土的姓名。左侧立一碑,上补刻有至1932年审查所得的14位烈士的姓名,碑名“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墓后是章炳麟撰写的“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身正面刻着与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功坊东、西两侧各有螺旋式梯级抵达坊顶。坊顶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块横列成崇山形的“献石堆”,象征72位烈士。顶端伫立着一位高擎火炬的石雕自由女神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