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见证共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609860
  • 作      者:
    韩杰,任桐主编
  • 出 版 社 :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见证共和》中的一桩桩历史事件、一个个鲜明人物,让我们感受到共和的历程、先辈们对共和的景仰和追求,反映了共和的缘起、发展,以及共和的理念、内涵,表达了今天人们对共和的了解、认知和思考。
展开
内容介绍
    《见证共和》从“走向共和”、“共和之始”、“捍卫共和”、“伟人风范”等方面结构分布,围绕共和主题和与之相关的事件、人物、条令、制度,呈现出一条走向共和的道路;书籍以叙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和短小的篇幅,记录下中国历史上这场巨大的革命,描绘出建立共和的历程,展现着共和的深刻思想。与学术专著的不同之处在于,该书的事件性和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见证共和》在采编写过程中,搜索、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并认真细致地进行比较、筛选和编辑,其中,有些事件鲜为人知,有些图片鲜有问世,立意、选材和落笔都有独到之处。
展开
精彩书摘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及革命党人曾先后发动了10次以推翻清政府统治为目的的武装起义,如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的钦廉防城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徐锡麟起义、镇南关起义,1908年的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等,其中以1911年4月27日发动的广州起义最为壮烈,影响最大。 .
    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许多革命党人十分泄气。同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及南洋和国内东南各省的同盟会代表开会,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会后,孙中山等分别向美洲和南洋华侨募款,黄兴、赵声等则在香港成立了领导机构统筹部,并在广州设立了38处秘密据点,联络新军、防营、巡警和会党、绿林、游勇,并选拔800人组成敢死队,计划先占领广州,然后分兵挺进湖南、江西、福建,夺取长江中下游地区,再大举北伐。1911年4月8日,各项准备工作大致就绪,统筹部在黄兴主持下召开会议,决定26日起义,分十路进攻广州,赵声、黄兴分任起义军正、副司令。因起义风声走漏,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遂决定推迟起义日期。
    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临时决定发动起义,并亲率敢死队130余人,攻人两广总督衙门,击毙卫队多人,杀死管带,张鸣岐闻风而逃。黄兴下令焚烧衙门,并率部转攻督练公所。至东辕门与大队清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义军杀死许多清兵,但自己伤亡也很大,黄兴、朱执信等均受伤。终因孤军作战,寡不敌众,起义军被清军击败,黄兴等化装逃脱,喻云纪、方声洞、林觉民等86人(另说100余人)遇难。清当局拟将死难者遗骸丛葬于城东门外臭岗,革命党人潘达微获悉,冒着生命危险,发动广仁善堂收殓烈士遗骸72具,于5月2日将遗骸合葬于城郊红花岗。安葬事竣后,潘达微环顾红花岗四周,觉得红花不如傲霜的秋菊黄花,便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后也将此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死难烈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对于这次起义,孙中山予以了高度评价,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呈正方形,每边长17.5米,石砌围栏四周围有铁链栏杆。墓中建一墓亭,亭内立有一墓碑,上书“七十二烈士之墓”。亭顶形如悬钟,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亭前右侧碑亭内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上刻有72位烈土的姓名。左侧立一碑,上补刻有至1932年审查所得的14位烈士的姓名,碑名“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墓后是章炳麟撰写的“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身正面刻着与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功坊东、西两侧各有螺旋式梯级抵达坊顶。坊顶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块横列成崇山形的“献石堆”,象征72位烈士。顶端伫立着一位高擎火炬的石雕自由女神像。
    ……
展开
目录
前言
走向共和
广州黄花岗起义
中国同盟会的组织和纲领
辛亥革命的催化剂——保路运动
武昌新军八营熊秉坤鸣枪起义
熊秉坤之子熊辉深情忆往事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武汉三镇光复军政府通令全国
黄兴抵达武汉指挥保卫战
各省纷起响应成立新政府
南京学生奔赴武汉参加保卫战——亲历者沈铸东的回忆
“武昌首义”之说
南北议和:公开和密议结合
首攻南京失利组建江浙联军
再次攻南京血战天保城
江浙联军发起总攻南京胜利光复
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
中国首次投票选举总统
孙中山抵沪的日日夜夜
享有“光复南京第一功”之誉的骁将林述庆
光复南京的“女子炸弹决死队”
辛亥革命上将军赵声
“民国产婆”赵凤昌
恨:不四烈士——牟方祺谈武昌首义三烈士就义背后的故事
民国上海第一督陈其美
辛亥革命中的梨园斗士
学贯中西的爱国志士吴稚晖
共和之始
南京临时政府的筹建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盛况
“国玺地契”——中华民国之象征
临时政府内阁人选确定
改良社会树立新风
财政拮据举步维艰
宣告各友邦书寻求各国承认
孙中山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颁布法令除旧布新
创建银行发展经济
民国初年的妇女参政运动
宣统溥仪退位封建帝制结束
定都南京黄兴功不可没
国旗之争孙中山委曲求全
孙中山率众谒陵以昭告民国统一
颁布《临时约法》防止总统独裁
捐资临时政府克服财政困难
新发现的《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
海内外友人致孙中山函件史料价值高
辛亥革命中华侨的卓越功勋
华侨钟念祖智救孙中山
民国大总统奖章:国中有民
孙中山率先倡导中山装
与孙中山就职有关的楹联
与孙中山有关的两副“绝对”
捍卫共和
总统府成立北伐大本营
京保津兵变袁世凯踞守北京
孙中山正式辞去大总统职务
袁胜的主因是革命党内部的涣散
南京留守府成立但很快交权
孙中山的“造路救国”
民国第一政治刺杀案震惊中外
艰难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
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
宋庆龄与孙中山结为革命伴侣
孙中山书赠黄兴对联
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
辛亥革命中的巾帼英雄
辛亥歌曲响彻云霄
“辛亥老歌”集的问世
雄风长在莫愁湖——粤军阵亡烈士墓
淮上军的功绩不可低估
“绝代双骄”姐妹花给孙中山当保镖
孙中山的两次死里逃生
功勋卓著的黄兴
呕心沥血辅佐孙中山的胡汉民
出谋划策的荷马-李
亲如兄弟的梅屋庄吉
真心相助的宫崎寅藏
台湾抗日志士罗福星
为国捐躯的亲人孙昌
袁世凯的帝制复辟闹剧
皇帝梦破袁世凯忧愤而死
伟人风范
天下为公
勤政爱民
关爱卫士
生活简朴
任人唯贤
清正廉洁
治吏思想
世人景仰
“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
鞠躬尽瘁伟人长逝
备极隆重的奉安大典
奉安大典的永恒纪念
孙中山逝世挽联中的锋芒与恩怨
宋庆龄四次不为人知的哭泣
“生同寝,死同穴”的廖仲恺与何香凝
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阄
广州讨贼军总司令韩恢
老同盟会员范鸿仙和李真如
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
民国“四大寇”之一尢列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