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的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706805
  • 作      者:
    赵敏,胡钰编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创新的方法》作者赵敏,在实践创新方法上,中国人是领先的,在总结创新方法上,中国人是落后的,中推广创新方法上,中国人是有优势的。
展开
作者简介
  赵敏,现任PERA集团副总裁,亿维讯公司总经理,萃智(TRIZ)培训专家,高级工程师。曾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机械学硕士,曾在清华大学任教8年。现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曾经在SDRC、EDS、UGS等国际知名公司供职,历任技术、销售、市场、高层管理等多种职位。
  25年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研究与工作经验,对萃智(TRIZ)创新方法学、计算机辅助软件(CAX)、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计算机辅助创新(CAI)、知识管理(KM)与知识工程(KE)应用等企业信息化专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核心期刊、全国性媒体和国际会议上已经发表论文和相关文章40多篇。
  胡钰,现任《科技日报》理论部主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曾获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文学硕士、法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处长。参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软科学计划重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若干。出版专著5部、译著、合著若干,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曾获清华大学“朱自清语言文学奖”、“冯友兰基金学术论文奖”、“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优秀论文奖”、“北京市优秀报告奖”、“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等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
  创新方法的突破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这已为世界科技史所证明。据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大约有60%~70%的奖项是因科学观念和思路、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而取得的。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对创新方法的研究和掌握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科学性和先导性的意义。
  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通过长期研究分析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发明专利,发现了人类发明创新的原理和其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解决发明创新问题的基本方法学——萃智(TRIZ)理论,这是全人类科学与智慧的结晶。
  在实践创新方法上,中国人是领先的
  有充分证据表明,数千年前萃智的萌芽已经产生,我们的祖先早已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应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出了无数在世界领先的发明创造,“无意中”实践了阿奇舒勒在数千年后才提出的创新原理和法则。
  在总结创新方法上,中国人是落后的
  尽管我们的祖先无数次地实践了创新的方法,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中国人把创新的方法明确而系统地总结出来。直到20世纪40年代,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的肩上。
  在推广创新方法上,中国人是有优势的
  萃智源于前苏联,兴于美欧。但是考察萃智的传播与发展,无论在美欧还是前苏联,都缺乏政府力量的介入,只限于部分领先企业和高校的自发应用。目前中国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已开始联手进行创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政府的重视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机遇,让中国人再次引领世界创新的潮流。
  本书特色:
  1、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古今并重;
  2、50多个中国古代科技成功案例,说明创新方法无处不在,人人能学;
  3、600多个现代应用举例,诠释萃智精妙之处和创新方法的实践与传承;
  4、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开拓工具,普通百姓生活质量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在构建中国本土的创新方法体系、推进萃智本土化方面做了具有探索性的工作……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开拓工具,同时也是普通百姓提升生活质量的好帮手;不仅适用于技术创新,对管理创新也有借鉴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前科技部部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徐冠华
  作者长期从事在国际上推广的、先进的“萃智”(TRIZ)创新方法的发展研究,坚持做“萃智”在我国本土化工作。……全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作为企业职工、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有志于创新的读者群体学习创新方法的初级教材或科普读物。
  ——前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欧亚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  马俊如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创新的概念
  一、创新起源
  “创新”一词在汉语中早已有之,在《词源》中“创”字有疮、伤、损、惩的意思,其共同含义是“破坏”;而对“新”的解释是,“初次出现,与旧相对”。在新华字典中对“创新”的解释是“抛弃旧的、创立新的”,即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出独特的、新颖的且富于成效的见解与思维。综合起来,创新的意思应该是破旧立新、推陈出新、“首创新事物”。
  近年来,“创新”一词广泛流行。但是,很多人所讲的“创新”的概念,已经不是创新原有的、最本质的含义。在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创新”一词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所写的一本书——《经济发展理论》,在这本书中,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被认为是技术变革经济学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他提出的创新是指采用发明的手段,并使发明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这个概念一直延续至今,并未发生过本质上的变化。在熊彼特的概念中,创新(Innovation)、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其实本是同一个概念。在国外,对于创新一词在概念上的外延比较少。在中国,创新的概念在最近几年有了比较大的外延,对其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了扩展。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承认,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众多企业关注的核心。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产品创新——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者赋予现有产品一种新的特性;
  (2)工艺创新——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它主要体现为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3)市场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原料创新——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
  (5)管理创新——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后来人们又把创新划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类型。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本义来看,创新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是从创新概念演化而来的,它们都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创新的多种论述
  在国内外文献、书籍特别是在传媒中,创新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许多人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也有人把创新与研究开发和科学发现视为同义词。究竟创新是什么呢?许多研究者对创新作了解说,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1)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发现潜在的市场需要开始,经历新事物的技术可行性阶段的检验,到新事物的广泛应用为止。创新之所以描述为一个创造性过程,是因为它产生了某种新的事物。
  (2)创新是创造力的实施。
  (3)创新是新创意的认知。
  (4)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来就是指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
  (5)美国当代国际知识管理专家戴布拉·艾米顿(Debra.M.Amidon)对创新的定义是:从新想法到行动(New Idea To Action)。
  (6)戴布拉·艾米顿对于创新的另一个定义为“盈利的战略性创造力的措施。”
  (7)“工业创新包括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商业化工程中的营销。”——克瑞斯·弗雷曼(Chris Freeman),1982,《工业创新经济学》(第二版),Francds Pinter,伦敦。
  (8)“……创新不仅包含先进技术的商业化(突破式创新),而且包括技术诀窍应用中的小规模变革(渐进式创新)……”——罗尔·罗茨韦尔(Roy:Rothwell)和鲍尔·甘德勒(Paul Gardiner),1985,“发明、创新、再创新和用户角色”,技术创新。
  (9)“创新是企业家的特殊工具,企业家可利用创新工具来开发新的市场机会。我们可以把创新看作一门独立学科,对其展开研究,并投入实践。”——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85,《创新与企业家》。
  (10)“公司通过创新活动获得竞争优势。他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组织创新,包括做事的新角色和新方法。”——迈克·波特(Michael Porter),1994,《国家竞争优势》,Macmillan,伦敦。
  (11)“新观点的成功利用”——UK创新单位(DTD)的定义,1994。
  由此可见,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各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由于创新涉及众多领域,由此引发了许多新概念,如为了提高国家的总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技术创新;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效益提出了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为了扶持高技术企业成长提出了金融创新;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系统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出了教育创新;为了满足企业竞争和生存的需要,提出了战略创新;可以说创新有着无限的“演绎”空间——其中既有涉及以技术为内涵的创新,如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材料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也涉及了一些非技术内涵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等。
  三、与创新相关的概念
  很多人认为,与创新相近或相关的一些词汇(诸如:创造、发现、发明、革新、创意等),难以区分清楚各自的含义与彼此的区别,容易产生混淆。其实,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面对这些概念给出一些解释:
  1.创造(Creation)
  创造是指“第一次提出、造出的东西”,是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物质成果或精神成果的行为,其特征表现为首创。独创性、新颖性是创造成果的共性,新是创造的核心。
  狭义的创造——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产生,它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故有人将其简称为首创或原创。狭义创造将“对已有事物的改进”排除在创造概念之外。创造的主体仅是少数的天才和社会精英们。
  广义的创造——创造主体首次独立地做成功自己从未做成过、也不知别人做成过,或知道别人做成功过但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做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情。创造的主体可以是普通人群或者是社会精英。
  2.发明(Invention)
  发明是指“是通过思维或实验过程首先为一项科学或技术难题找到或发现了解决方案、解决方法”,例如生成新事物、新方法、新观点和新理论等。准确地说,一件发明就是一个以物质形态或概念形态存在的新的实体。发明与创造是非常接近或者等同的概念。
  发明的成果都具有新颖性,因此,发明应该是一种创新。发明有不同的级别,最小发明可能属于改进与革新,有的发明成果属于首创,因此这样的发明也应该是一种创造。最高层面的发明属于发现级的重大成果。
  3.革新(Renovation)
  革新是指“革除旧的,创造新的(事物、技术等)的行为或过程”。
  革新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但是通常却不是首次被使用的解决方案。
  技术革新:指生产技术上的改进,如工艺规程、机器部件等的改进。也叫技术改革或者技术改造。
  所有的发明都是革新。然而,却有很多的革新并不是发明。革新比发明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革新不仅包括实体和物质,还包括战略、流程、风俗习惯、技术工艺、方法、理念、表达方式以及做事的方式等等。
  4.创意(Originallty)
  创意是人的智慧,是一种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价值的思维。由于创意是要从打破常规、大胆、勇敢、天马行空甚至胡思乱想开始,因此创意往往是引人人胜和出其不意的,常常表现为对事物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认识和特性。
  由于创意常与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作用是视觉效果,所以创意往往是虚构的、示意的(例如给马车安装上喷气发动机),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者产品的最早期构思,而并非一种真实的产品。
  即使是对产品的构思、(或者与创意比较类似的)主意(Idea)或者所谓的“点子”,绝大多数也并不能最终实现。根据国际上的统计结果显示,大约3000个不成文的Idea仅有1个能够最终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因此创意并不等同于创新。但是一个好的创意,可以最终引导出创新的结果。
  5.发现(Discovery)
  发现是指对科学研究中前所未知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认识活动,是“第一次明确表述早已存在的客观事实、规律与现象”。发现也是一种最高层面的创新(或创造)。
  发现某些情况下是指获得天然性新成果的一类创造,例如:发现的成果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或者物质的性质与规律;更多的情况是指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的重大技术创新(或创造),例如:由发现圆木能滚动重物而发明了车轮,奠定了人类交通工具的基础;由于发现PN结的单向导电性而发明了晶体管,奠定了人类所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等。
  6.创新(Innovation)
  创新是指“第一次应用的事物或方法把发明和创造实用化与商业化,或把新的方法运用于经济活动”的过程。
  狭义创新:根据熊彼得的理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它包括:(1)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3)市场创新;(4)原料创新;(5)管理创新。狭义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长,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联的直接企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企业对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实际应用,要成功地把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在此,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广义创新:既包括一切从无到有的创造,也包括一切比以前既有的东西具有新形式、新内容的新东西。它既可以是一个以技术为内涵的创新,也,可以是一个非技术内涵的创新。
  广义创新和广义创造是同义词,差别微小,广义的创造更强调创造过程,而广义创新更强调创造的结果。
  狭义创新和狭义创造之间差别明显。狭义创造多指原创、首创,指“从无到有”,不包括对已有事物的改进,并且多限制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事物的范围,与经济效益没有关系。狭义创新可以是原创、首创,也可以是持续的技术改进。同时,狭义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获取经济效益是狭义创新的目的。
  人们经常将创造与创新混为一谈,认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就属于创新了。其实,有很多根本无法实现的“创造”概念,是无法产生产生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不能产生价值和经济效益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一个好
  的构思或者创意,但是不是创新。实现价值的解决方案才成为创新。
  四、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创新”和“创造”是近两年在国内外传媒和有关书籍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也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它们之间究竟有无差异?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1.“等同说
  即“创造”就是“创新”,如图1—1a所示。不少学者认为,“创造”和“创新”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别,它们都是研究“创造学”领域的逻辑起源的概念,对“创造”与“创新”的内涵认识可以兼容,视为一个相同的概念,不必将它们在逻辑意义上进行严格区分。
  2.“本质不同说
  创造本身是一个过程,不同于创新的过程,即“创造”和“创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图1—1b所示。认为“创造”是“无中生有”,即创造出一个自然界没有的东西来;而“创新”是“有中生新”,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改进,具有新的功能和效益。“创造”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是指这种发明第一次被商业性运用。
  3.两种“包含说”
  一种包含说认为“创造”包括了“创新”,如图1—1c所示。“创新”仅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它专指经济领域的创造,是创造成果的商业性应用,是创造的一个突出环节和核心,是创造价值的最高体现。另一种包含说认为“创新”包括了“创造”,创造是创新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创新的一部分,如图1—1d所示。“创造”是“创新”的一个环节,某种新的想法、概念,新的器物,只要发明或制造出来就叫“创造”,而“创新”既要提出和制造出来,又要推广使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交叉说
  即“创造”和“创新”的内涵有相容和不相容,呈交叉状态,如图1—1e所示。
  虽然熊彼特在1912年首先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但真正被人们理解“创新”的重大意义,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创建才有所体现的,而“创造”的概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笔者认为,“创造”和“创新”其本质是相通的,因为“创新”是在人类发明创造基础上产生的,它们表现的共性是:“创造”和“创新”都要出成果,其成果都具有首创性和新颖性。它们表现的差异性是:“创造”不一定要具有社会性和价值性,“创新”必须要具有社会性、价值性。创新是在创造基础上经过提炼的结果,是新设想、新概念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阶段,它代表了人类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5.创新与发明级别
  前苏联发明家、萃智(TRIZ)创新方法学的创始人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S.Altshuller)采用划分发明级别的方式,将创新与革新、发明、创造、发现在技术领域的层面上统一了起来。发明级别可以分为5级。
  第1级:个人发明也称为最小发明,是指在本专业范围内,用常识来解决常见问题,或仅对已有系统做简单改进。该类发明大约占人类技术创新总量的32%。这一水平的成果通常被称为小改小革,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无法获得发明专利。
  第2级:本专业发明是指采用本专业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有系统仅进行少量改进。该类发明大约占人类技术创新总量的45%。这类成果可以申请和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和专利保护。但是这类成果在独创性方面并不突出。
  第3级:跨专业发明是指采用本专业以外的现有知识和经验对已有系统进行根本性改进。该类发明大约占人类技术创新总量的18%。这类成果的新颖性和独创性都比较高,几乎都能够获得发明专利。
  第4级:重大发明是指采用全新的原理来完成对现有系统基本功能的创新。该类发明大约占人类技术创新总量的4%。这类成果往往属于重大成果、重要发专利或基础专利之列。
  第5级:特大发明是指依据人们对自然规律或科学原理的新发现,汇总全人类的知识体系做出的发现级的发明。该类发明数量大约小于人类技术创新总量的1%。这类成果大多属于基础专利,制约着一系列其他发明课题的解决。
  由以上论述可见,革新、发明、创造、发现都体现在了发明级别的不同上。所有最终能转变成生产力的发明都可以划归创新的范畴。这种划分方式未必是最科学的分类方式,但是其好处是回避了对创新、革新、发明、创造、发现等词汇的内涵的争议,让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如何利用创新的方法和规律来实现以上各种级别的发明创新上来。
  有关创新概念的讨论仍在继续着,至今尚无一致的结论。在本书中,将主要采用“创新”一词来统一描述创新、发明与创造。借用美国著名学者、福特汽车公司前总裁唐纳德·彼得森的一句话:“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弄清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原因,但我们必须用足够的时间去组织创新。”                    
展开
目录
第1章 创新的概念
一、创新起源
二、关于创新的多种论述
三、与创新相关的概念
四、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五、创新贯穿于人类历史
六、创新一定有规律
第2章 创新的思维
一、思维的概述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性
三、创新思维的阶段
四、如何培养和拓展创新思维?
五、常用创新思维
六、系统思维的多屏幕法
第3章 创新的原理
一、40个创新原理在古代和现代的应用实例
二、学习创新原理的意义
第4章 创新的工具——如何解决技术矛盾
一、矛盾的规律性
二、什么是技术矛盾?
三、利用创新工具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
四、利用矛盾矩阵解题实例
第5章 创新的工具——如何解决物理矛盾
一、什么是物理矛盾?
二、解决物理矛盾的分离原理
三、4个分离原理与40个创新原理的关系
第6章 创新的路标——最终理想解
一、解决创新问题的理想化和理想度
二、系统理想化的设计
三、最终理想解(IFR)
四、寻求系统最终理想解实例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思考题参考答案
附录二  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表
后记  中国科技创新历史与萃智(TRIZ)萌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