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建立
在中国,自奴隶社会开始,创立了甲骨文,开启了记事工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的繁荣时期,产生了众多极为珍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各地王室为了不使这些价值较高的文献资料失传,都十分重视对文献资料的收藏与保管,就开设了太史、内史,太史协助王室处理政务,记录时事,内史受命册书,宣王令,这些史官的重要任务就是收集文献资料,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思想家老子曾被周王任命为史官,保存、管理当时的典籍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图书馆馆长”。孔子是春秋时期收藏和整理典籍最著名的历史人物,曾周游诸侯列国,先后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至今都认为是价值极高的典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加强中央政府的行政和政府机构,建立了多处宫廷和政府机构藏书馆,开始了由政府下令收藏对其有价值的文献馆藏事业。尤其是文字的统一,对于收集、整理、建立图书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汉朝时期,政府更加注重文献资料收藏。刘邦占领咸阳建都后,命萧何建立了石渠阁,收藏整理秦丞相御史的律令,还搜集整理秦朝各处藏书阁资料,设立了专门保管图书的机构,命刘向、刘歆整理藏书,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藏书目录《七略》,该书记载了从古代到汉代的各类图书目录,为我国图书目录学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图书分类、编目工作有较大影响。
魏晋时期,秘书郎郑默对皇家藏书进行了整理校定,编制了国家藏书目录《中经》,开创了图书分类的“四分法”。晋武帝时期,秘书监荀勖在《中经》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中经新薄》,分书籍为甲、乙、丙、丁四部,从此确立了图书四分法,为我国现代图书编目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图书数量大增,为唐朝藏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政府十分重视图书收藏、整理,管理也逐步走向完善。设立了秘书省总管藏书,秘书监为主官,下设完整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以掌管图书,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校书工作,编修了《隋书经籍志》,它是我国最重要的图书目录。设有弘文馆、史馆、崇文馆、集贤殿书院等专门藏书机构。唐朝时期,由于宫府重视,图书数量猛增,各藏书机构都拥有逾万册图书。这些机构和藏书为政府官员和贵族学习提供了重要场所和极具借鉴参考价值的文献信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