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5078499
  • 作      者:
    龚国光著
  • 出 版 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龚国光,945年4月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东亚人文学会会员,江西省“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出版专著有《江西戏曲文化史》(34万字)、《赣地艺术、民俗与建筑》(25万宇);参与文化部国家课题《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综述》、中央文史馆《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西卷》(任常务副主编)的撰稿与编纂工作。发表有关戏曲史、赣鄱文化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如《两宋赣文学在中国、戏曲形成中的作用》、《赣地宗教与中国民间戏曲文学》、《中原文化的蕴涵与客家文化的传承》、《汤显祖人文精神的蕴涵与现代诠释》、《孕育江西文明的赣江一一鄱阳湖文化》、《河洛农耕文明与赣鄱农耕文明》、《光州固始的儒学精神与客家民系的传承》、《河洛文化孕育的戏曲艺术及双向互动》、《中原文化与赣鄱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曾获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西省级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东亚人文学会慕山学术基金优秀学术研究成就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申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辐射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慧远南下与庐山东林寺
    一、慧远的佛路历程
    慧远的正传法师是道安。释道安,恒山扶柳人,父母早亡,12岁出家。被师辈轻贱,驱使田舍,劳作勤苦,毫无怨言,斋戒严谨,笃志精进。至邺城(今安阳一带)中寺,师事后赵名僧佛图澄10余年,成为佛图澄的高足。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佛图澄圆寂后,道安逐渐成为北方佛教领袖,追随者达数千人,影响极大。于是,道安离开邺城,在太行恒山创立寺院,继续“弘赞像法,声甚著闻”。道安曾决定出家和尚不用俗姓,首创以“释”为姓,成为后来僧人一直遵守的不变的定规。
    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今山西原平县崞阳镇)人。冠族世家,幼而好学,13岁跟随舅舅令狐氏游学于河南许昌、洛阳等地8年,“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就是当地有名的宿儒,也莫不叹服他的才学深致。21岁时,慧远与弟慧持前往太行恒山,听释道安宣讲《波若经》,倍加叹服,当下兄弟俩便委命受业于道安。据《高僧传》载:“既入乎道,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慧远24岁开始讲经说法,如遇听众疑难时,慧远多以《庄子》对照类比,使听众明白晓然。道安慨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意思是说,佛教传人中国,有谁能像慧远这样如此透彻理解佛的意旨。慧远追随道安25年,成为道安最得意的高足和最得力的助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走近河洛
一、伏羲台与河图洛书
二、黄帝的有关记载与神话传说
第二节 鄱文化与赣文化辨析
一、鄱阳湖平原与“吴头楚尾
二、鄱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三、赣文化的形成与勃兴
第三节 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的融会
一、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认识
一、河南固始的地理环境与北民南移
三、北民南移与江西境内的便捷通道

第二章 先秦时期河洛与赣鄱的青铜文化
第一节 河洛“三代”的青铜文化
一、“三代”青铜文明的流程与特征
一、“三代”青铜文化的南扩与辐射
第二节 赣鄱青铜文化的风采
一、赣中樟树吴城遗址的发现
一、新干大洋洲商墓的出土
三、赣北瑞昌铜岭矿冶遗址的发掘
四、西周“应”国之器与周公在赣北置监
第三节 赣鄱青铜器物的类型与文化特征
一、赣鄱青铜器物的类型
一、赣鄱青铜器物的艺术特性
三、赣鄱青铜文化的历史启示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赣鄱文化的重塑
第一节 河洛地区东周政治势力的重组
一、东周政治解体是“分封”的必然结果
一、中华文明思想能量的一次大释放
第二节 赣鄱地区由中心向边缘转化
一、西周在南方的分封与吴楚的崛起
一、“瓯脱”现象使赣鄱地区边缘化
三、赣鄱文明在历史动荡中淡出
第三节 赣鄱文化与吴越楚文化的交流
一、吴越文化对赣鄱文化的影响
一、荆楚文化对赣鄱文化的渗透
第四节 赣鄱多元融合文化形态的形成
一、以“选择”为杠杆的文化形态
二、赣鄱文化在曲折中新的探索

第四章 河洛农耕文明与赣鄱农耕文明
第一节 河洛地区农耕文明的形态
一、有关炎黄二帝农耕的传说
一、《周易》关于“时”的农本思想
第二节 赣鄱地区农耕文明的形态
一、赣鄱流域新石器早期的原始农耕
一、商周时期鄱阳湖平原农耕状态
三、春秋战国时期鄱阳湖平原农耕状态
第三节 北民南移与赣鄱地区的农业发展
一、声势浩大的“北民南移”
一、东晋陶渊明式的田园耕作
三、唐代鄱阳湖平原的农耕模式
第四节 两宋以来赣鄱流域农耕的飞速发展
一、丘陵山地的全面亓发
一、理论专集《禾谱》与《农具谱》
三、赣鄱地区与“天下粮仓

第五章 河洛与赣鄱佛教的衍化
第一节 佛教传人河洛与佛教南下赣鄱
一、佛教与洛阳白马寺
一、河洛佛教文化的特点
三、东汉建宁时期佛教南下赣鄱
……
第六章 河洛与赣鄱理学的互动
第七章 河洛与赣鄱俗文学的交流
第八章 河洛与赣鄱戏曲的磨合
第九章 河洛宫廷建筑与“样式雷”建筑文化
第十章 地域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