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是用我的墨汁喂大的”
徐铸成不是《文汇报》的创始人,但《文汇报》能够成为旧中国广有影响的报纸,与徐氏的一支如椽之笔分不开。报因人名,人以报传,徐铸成光大了《文汇报》,《文汇报》也成就了徐铸成。徐氏曾自豪地说,《文汇报》是用自己的墨汁“喂大”的。考察《文汇报》的发展历程,这话的确不是妄言。
1937年11月13日,上海陷于日寇之手,不过上海各报在成为“孤岛”的租界仍可以照常出版,大体上还能保持原有的爱国立场。一个月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日本占领军通知上海租界各家中文报纸,自12月15日起必须接受新闻检查。租界当局无奈,只好向日方屈服。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除《新闻报》和《时报》接受检查继续出版外,《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立报》义不受辱,纷纷停刊或迁移外地出版。
接受日方新闻检查的《新闻报》、《时报》被人唾弃,新出版的《新申报》等汉奸报纸更为人所不齿,而上海市民又急于知道抗战新闻和战局形势——旧中国新闻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一度出现了“新闻真空”。《文汇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文汇报》不是由一个或几个资本家创办的,也没有任何政党作后台,而是由几个并无资财的人,偶然凑合起来的,这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创例。在发起创办《文汇报》诸人中,出力最巨者首推产宝礼。严曾任沪宁、沪杭两路路局会计处稽核,办过广告公司,主要经营路牌广告,也代办报纸广告,在新闻界颇有朋友。1937年初,两路局部分中层职员成立“新新俱乐部”,在南京路一家旅馆长期包房,作为工余娱乐消遣之用。严宝礼是俱乐部中最为活跃的人物。抗战爆发后两路局遣散大部分职员,这些俱乐部成员拿到了不菲的遣散费。此时上海不少报纸停办,一批失业的报界人士,如《新闻报》的严独鹤和徐耻痕、《申报》的金华亭、《社会日报》创办人胡雄飞、《生活晚报》社长吴农花等,也常来俱乐部聚谈散心。闲谈中,胡雄飞向严宝礼等提议,用俱乐部成员手中的两路局遣散款办一张新报纸,这样大家有事可做,也不至于坐吃山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