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投资论》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格局在理论上作整体阐释,以期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对关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时代追赶发达国家的道路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的发展,能做出些微贡献。
开展这项研究的动机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迄今尚未得到理论界的相应重视;二是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格局背后的深层原因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在发展中其展现的显著特征对现行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挑战。在国际投资理论文献中,一般认为来自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最有可能是投向邻近的发展中国家,且只能逐渐成长,慢慢拉长投资地点与母国的距离。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形不是这样。它在产生之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开始迅猛增长,在地理分布上高度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早一些时候。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关注的焦点是直接投资的供给面。相应的,所有权优势被隐含地或明确地认为是支撑国际直接投资的关键。对比之下,直接投资的需求面,主要是资产寻求型投资,没有受到重视,基本上没有提出什么有效的检验对之加以辨析(Caves,1998)。结果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眼睁睁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dramatic tension)(Ethier,1994,p.105)。例如,世界上最大部分的国际直接投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而不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且越来越多的投资是双向投资和产业内交叉投资,而不管母国是哪一个国家。来自中国一类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依然是对现行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一个挑战。
鉴于用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有效解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存在困难,《中国海外投资论》通过应用经济学规范将经营分析中的网络观念模式化,建立了一个国际直接投资网络经济学模型,再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置于该模型中加以解析。解析结果认为,中国企业投身于海外直接投资是为了获得多种网络利益。因此,投资的地理分布反映了中国企业所追求的网络利益的地理分布和取得这些利益的相关成本节约。由于网络的运转依赖于市场经济要素的正常功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受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史不长,统计上尚缺乏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和海外子公司运作的综合数据,这排除了运用正规计量经济学分析来进行更深入的检验的可能性。所以,分析中使用的方法是描述性的,有关解释主要基于定性分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