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双毕竟是家山:传说之外的老北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500478
  • 作      者:
    朱小平著
  •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朱小平,祖籍山东招远,生于北京。1984年从事新闻工作。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文化名人大写意》、《听雨楼随笔》、《燕台旧墨》、《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四部,人物传记《鬼才范曾》、《张大干》、《蒋氏家族全传》等五部,旧体诗词集《朱小平诗词集》、《朱小平韵语》、《朱小平逸兴》等四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最近朱小平送我的书,旧体诗词集《朱小平馀事》、随笔集《燕台旧墨》,我都认真看了,很好。旧体诗词能写得如此,非常不容易,一是见作者对这门学问研究之深;二是见作者确乎有此才气,因为旧体诗词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当然,不是说就无懈可击。从古到今,任何人写诗词都会璧瑕并存,但朱小平的旧体诗词应该说是写得相当不错的。来我这里的朋友看到了,都要拿走去看。
    我和朱小平相识多年了,因为都在媒体工作,是新闻界同行。我在《北京日报》,他当时在《北京法制报》,后来调到《北京市场报》。我注意到他在中青年同行中是学识比较广,功底较为深厚的。最近有机会更深地接触,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依他的年龄,读他的诗文,看得出他读书多,涉猎广。他的诗文中历史资料多而翔实,用典多而准确,就是证明。在他的新诗集中,有一首诗,八句用八个典故,又都贴切适合,很难得。旧体诗词写好是很难的,格律诗的平仄就不易。我小时候上过私塾,学过一些。以前画漫画,曾配过一首《西江月》,廖冰兄看了,提出平仄格律的问题。虽是熟人间善意地随便说说,但确实说得有理,打那以后我就不敢写了。现在,有人写了发表了的诗词,不少是不讲究平仄格律的。古体诗词的“引经据典”重要的是要引得准确,现在看到有的“引典”用错了。朱小平则用得很准确,那是要积淀的。最近有个单位送我一本新挂历,人家来电话询问,我本应感谢的,却先说了意见。因为那挂历里的一幅画里,大门上贴了幅楹联,上下旬最后一字都是平声,中间也不对仗对方听了恍然大悟,因为不知道楹联诗词的基本规律和讲究。古体诗词和楹联不是不可以为现代服务,但基本的规矩还是要讲究的。朱小平的作品就是古为今用的,而且用得好。
展开
精彩书评
    “他在充分占据史料的基础上,自己融进去了。从文化、文史甚至考据的角度谈老北京旧人旧事,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发自内心热爱、研究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李滨声
    
    “朱小平是一位杂家,用胜地、名人和(通)俗事,把旧时京华活脱脱地摆在面前,让人感到久别重逢喜出望外。不光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迎新。”
    --梁秉堃
    
    “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重新解读近现代的宝贵资料。”
    --伍立扬
展开
精彩书摘
    陈三立诗风宗韩愈、孟郊和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词句深邃隐晦。他曾将诗稿交“同光体”的另一位领袖郑孝胥删定,郑孝胥大为赞赏,称其“源虽出鲁直,而莽苍排戛之意态,非可列之西江社里”。粱启超称他“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饮水室诗话》)。当时诗坛是将三立老人奉为泰斗的,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陈三立的古文也颇有成就,后人评其为“兼有《后汉书》、《三国志》的长处,绵密精炼,又含蕴桐城派注重义理、书卷、考据和行文雅洁的特点,自成一家(吴定宇《陈寅恪传》)。陈三立盛名之下,后学请教颇多。但他无架子,极平易近人,对后学每每循循善诱。但对权贵,陈三立却不无啸傲之态。1932年9月,陈三立在庐山松门别墅过80大寿,门生故旧毕至,陈寅恪及兄弟均往祝寿。正在牯岭避暑的蒋介石闻讯派人持寿金来贺,却被陈三立严拒。
    陈寅恪1926年7月至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报到,1928年与台湾巡抚唐景崧之孙女结婚。1929年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由广州迁北平北海静心斋办公,傅斯年聘陈寅恪为该所历史组研究员、主任。当时陈寅恪已为清华中文、历史两系教授,住清华园新西院36号寓,因两处不便,故在城内租赁西四牌楼姚家胡同3号四合院,宽敞且舒适,随后将父亲陈三立由南京接来,并安装了当时尚为稀有的电话。陈三立与儿孙辈娱享天年,甚为含饴。陈家儿女周末与老人欢聚,遇天气晴朗之际,老人还同儿女们遍游京郊名胜西山、八大处等地。
    陈三立1933年迁京一直到1937年逝世皆居于此院,共住四年。他初到北京时,一向被视为遗老,但他为人颇正直,恪守道德,特别注重民族气节。他初到北京时,谒见他年轻时的座师陈宝琛(宣统帝溥仪的师傅),时陈宝琛87岁,陈三立也已82岁,白发盈耳,但不顾别人劝阻,仍行叩拜之礼以尽弟子之仪。观者都为这一幕而感动(《一士类稿>)。当时在场的郑孝胥、罗振玉看他如此遗老风度,便拉拢他去伪满洲国追随故主“排班”,但陈三立却以此为汉奸行径而凛然拒绝。
    ……
展开
目录
一、家山无双
1.什刹海忆旧
2.莲花池及金中都遗迹
3.鹿钟麟与和平门
4.秦良玉·四川营·棉花胡同
5.西单·文化·右翼宗学
6.翠花街5号与张学良“秘宅”
 7.陈三立、陈寅恪父子与姚家胡同
 8.京华遗迹说恨水
 9.香冢与鹦鹉冢  
10.“金十字”与二闸  
 11.铸钟厂和“钟杨家”
12.昌平王府之建与消失
13.北海仿膳记
14.银锭观山记
15.多少楼台烟雨中
16.无双毕竟是家山
17.人生难得一知己
18.中山公园里的童年

二、京华人物
1.毛泽东与北京烟袋斜街
2.张自忠之死与张自忠路缘起
3.从赵家楼说到曹汝霖
4.马叙伦·长美轩·三白汤
5.杨曼青与北京炒肝
……
三、民俗流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