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牛市飞扬:中国领先基金经理访谈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60814
  • 作      者:
    简乐[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资本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这其中的机会,并规避其中的风险,是所有市场参与者最关心的话题。作为正在崛起的机构投资者代表,各基金公司的投研精英们怎么想,怎么做,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群人,无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这本访谈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成长与初步成熟。<br>    ——何刚(人民日报评论员)<br>    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的财富管理都有赖于日益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为优秀的“资本牧羊人”加油!<br>    ——冯仑(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br>    基金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基金经理个人的超常规发展。是这些优秀的基金经理的存在,资本市场才成其为市场,才有人不断地均衡市场的投资收益率,不断配置金融市场的资源,不断加强上市公司的治理。从再大一点的范围看,在中国经济未来很长的一段转轨期中,基金经理会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内在推动力。随着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基金经理的素质、视野和修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祝愿中国的领先基金经理们变得越来越卓越!<br>    ——陈晓升(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br>    这群优秀基金经理和我们一起经历了A股市场这些年来的风风雨雨,他们的经验总结非常经典,读起来很畅快,很多话都说到我心里去了。另外,他们对于基金投资过程的解剖,他们的投资理念、研究深度、组合管理,也让我明白了机构投资的力量所在。<br>    ——AnChor(个人投资者,10岁股民,1岁基民)
展开
作者简介
    简乐,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长期从事媒介运营管理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无线新媒体业务拓展、媒体战略与品牌建设。现任媒体编辑。
展开
内容介绍
    他们是睿智的投资专家,卓越于市场;他们是精英的典范,万众瞩目。牛市中的领先基金经理们是怎样炼成的?分享十位优秀基金经理的投资之路。<br>    《牛市飞扬:中国领先基金经理访谈录》以扎实细致的采访,还原中国领先基金经理投资思想的形成过程,与读者分享他们各具特色的投资理念、投资技巧与人生哲学,为大家展现基金市场运作的背后的故事。基金经理成功之路也是其个性、教育、机遇以及个人修为复合增长的过程。他们的道路对于投资者,对于向往投资的人,乃至于对于所有在职场中奋斗的人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个“卖方"对“买方"的眺望与漫想<br>    2000年之前,当市场上一共只有十余只封闭式基金的时候,有谁能够想到,仿佛一夜之间,基金经理的声音会如此快速地响彻神州大地。我们常常在媒体上听到他们的观点,在生活里却触碰不到他们;我们手里握有他们掌管的基金的份额,却不清楚他们今天帮我们买了什么卖了什么。就像我们听到的所有来自华尔街的传说一样,基金经理属于神秘的一族,他们<br>    聪明、富有而又低调,在我们生活的背后挥舞着资本魔杖。把这些散落在我们生活中的神秘人物挖出来,做成一个思想的集合,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br>    而对我而言,从卖方角度评价买方客户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平日里,为了服务好这些难打理的主儿也花过不少脑筋,也有些经验和想法,但正儿八经地要写点东西出来,却发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认识不少基金经理,应该说,他们确实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群体之一,说得不好听些,个个都是高智商的“人精”。<br>    表面上基金经理的生活确实很风光,个个年薪百万(暂时没有到的兄弟见谅了),出入有豪车,坐飞机如打的。但风光的背后却是巨大的工作压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摧残心灵和健康的工作。一大早起来就要看新闻,交易时间要看盘,收盘后办公室也是人流不息,各式各样的策略师、行业分析师被人带来,殷情地推销各自的服务。晚餐经常有应酬,结束后还要看大量的研究报告,工作到十一二点对基金经理而言是家常便饭。睡梦中恐怕也很难消停,曾经有人对我说,他刚兴奋地做完了一笔交易,正当他信心十足,觉得这次自己站在了市场的前头时,闹钟响了。我的很多基金经理朋友,论年纪也就30出头或30中,可眼角的血丝、满脸的沧桑和隐约可见的白发就是他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也难怪不少与他们接触过的人说道,他们很难被伺候,业绩好时,他们眼高于顶;业绩不好时,他们肝火旺盛。<br>    与世界上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士比起来,基金经理得到的收入是相当丰厚的。基金经理凭什么拿这么高的工资?这既是个经济命题,也是个职业伦理问题。<br>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供求关系决定了基金经理的价值。现在基金业发展状态如此蓬勃,公募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对基金经理的需求非常旺盛。但供给却是有限的,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国内典型的基金经理培养路径大致如下:先在卖方机构做2~3年研究,然后被买方研究机构看中,再做2~3年的买方研究,然后再做1~2年的基金经理助理,然后才得以有机会做上基金经理。一般而言,7~10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个基金经理。在国外,基金经理培养周期更长,常常会看到白发苍苍的基金经理,因为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至少要经历一轮牛市和熊市的完整洗礼。因此,证券市场红红火火,各路机构(券商、保险、私募)纷纷招兵买马,基金经理的身价自然扶摇直上了。<br>    撇开供求关系,基金经理的高收入也是必要的,因为和其他职业不一样的是,基金经理承担了巨大的“信托”责任,而且这种信托责任的标的规模如此之大,动辄数十亿元、几百亿元,基金经理任何的疏忽和懈怠,都将为基金持有人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需要以高薪来激励基金经理尽心尽责为“信托人”服务,以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为至高无上的职业目标。如果抱怨基金经理的收入太高了,<br>    请想想他们的压力和责任。<br>    成为一名基金经理,替别人掌管金钱,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很有诱惑力。优秀的基金经理典型的素质包括:求知欲,好胜的天性,以及凭借不完整的事实做出决策的能力。“优秀”是不以任何人性化的标准来衡量的,而是完全用数字说话,成王败寇。他们身上具有一般人很难具备的潜质,“优秀的基金经理”和“一般的基金经理”接受过同样良好的教育,同样专注认真,阅读同样的研究报告,接受同样的券商服务,是什么使他们的业绩拉开了差距?是天赋?是奇迹?还是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我的感觉是:优秀的基金经理们具有那种最深入、最本质的灵感,可以刺穿话语和事物的表面——就像可以隐约但有把握地看到砖墙的另一面,或是能够提前嗅出猎物,而这些“直觉”,是长时间的投资生涯历练出来的。与这种素质相比,财富、学历、职位等都显得轻如鸿毛了。希望未来成为基金经理的读者,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不妨从本书这些成功者身上学习基本的投资理念,当然还要看看自己是否具备某些特殊的潜质。<br>    在中国做基金经理是不容易的,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基金短期排名的考验。中国市场不成熟,什么东西都追求短期回报,不光买股票如此,连买基金也一样,投资者恨不得今天买,明天涨了就抛。而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推出各种各样的排名,不但每年排,每季排,甚至每月、每周也要排。基金公司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排名的压力,因为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申购,树立更好的品牌,甚至在发行新产品的时间上占据优势。要是某某基金经理半年排名靠后了,对不起,立马下岗。短期排名的压力给基金经理造成很大的困惑,因为在不同的市场阶段,不同理念、不同策略,表现迥异。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追逐短期的排名游戏与坚守自己的投资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把握其中的平衡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br>    幸好我们的市场在不断地成熟,这有赖于一批能够坚持自己投资理念、摆脱市场短期诱惑和压力的基金经理的不断涌现。书中的这些基金经理,由于工作关系,有些比较熟悉,有些素未谋面,但他们对于投资的理解都有其独特之处,并能坚持自己的理念。大师注定是孤独的,因为追随大流永远成不了大师。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正朝这个方向前进。<br>    当然,基金投资是一场长跑,一时的成功不能代表永远的成功。在美国,很多基金经理们声称患有“伊卡洛斯综合症”(Icarus Syn—drome)。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发明家代达罗斯之子,为逃出迈诺斯迷宫,代达罗斯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装上翅膀。而在飞行中,伊卡洛斯因飞得离太阳太近,结果翅膀融化,堕海而死。基金经理的位置就是如此,高而危险,如钢丝上的美丽舞蹈,如激浪里的冒险冲刺。国内的基金经理们面临着一个更繁荣、却更艰难的环境。然而我们始终抱有这样的信念:投资环境最终会因为这些天之骄子们的集体努力而变得更好,基金经理们的生存空间会变得更自由,各种正确的投资理念都会找到得以印证的一片天空。我想,这也是所有投资人、分析师和资产管理人的共同梦想。<br>    激情燃烧的岁月<br>    成长之路<br>    我出生于湖北应城,一个农民家庭。就像大多数农家一样,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跳出“农门”,那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大学。1990年,我考上了湖北大学数学系。在大学,我的数学学得不错,按常理应该选择去考数学系的研究生。但在读大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很苦恼,众所周知,从数学系毕业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br>    在大学图书馆,我偶然读到了一批海外留学生撰写的关于经济和金融方面的系列书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现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的文章。他当时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也是学数学出身。我当时对这些书爱不释手,有些重复看了好几遍。虽然这类书都是一些经济学的启蒙读物,但却深深吸引了我。基于此,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报考经济学的研究生。数学系的学生考经济学的研究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我当时报考了上海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的研究生,而且被顺利地录取了。<br>    那时,我觉得自己本科是学数学的,对经济学不懂,索性选择了各种经济学相关课程。两年半的在校时间,我不仅钻研了数量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还选修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证券投资、货币银行学等。其他的时间就统统泡图书馆了,就是为了把一些基本的知识给补回来。<br>    财大住宿也别具特色,不同科系的学生住在一起,总能跟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话题,一方面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更激起了自己学习的兴趣。财大的课程设置应该说实用性非常强,像西方经济学、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要求也非常严,在日后做公司行业研究的时候,这些知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br>    1996年年底找工作的时候,我拿着两篇关于数量经济和统计学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的文章做敲门砖,进入当时证券研究界的翘楚——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开始我被分配在信息部做数据统计工作,毕竟专业比较对口,但我发现证券研究的核心应该是基本面研究。我找到当时的领导,列举众多理由欲调转部门,机缘巧合,因为当时的确比较缺人,我顺利转入了当时的基础研究部,做公司和行业的研究。这一步非常关键,我有很多师弟,进申万以后,一直在做数据统计,写数量分析报告,到现在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做投资。<br>    在我看来,很多你想争取的东西,一是要做好准备,二是必要的努力是不能缺少的。当然,还要有机会,它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就到来了。<br>    1998年年底,富国基金公开招聘,人数比较少,条件也很苛刻。我对自己在行业研究方面的积累很有信心,同时我判断基金业的壮大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于是跃跃欲试。尽管到富国意味着要调到北京工作,我没有犹豫。1999年3月,我拖着简单的行李北上,成为国内新兴的基金行业的第一批从业者。在富国的日子是极其充实的,我先后做过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行业研究主管。<br>    2002年10月,富国面向全公司公开竞聘基金经理。我准备了一个月,做了一份相当完善的投资组合方案,从投资时机、行业配置、个股选择等方面全面论述,管理层对我的评价非常高,我开始了基金投资工作,成为汉盛基金的基金经理。如今在汇添富投资总监的岗位上,我对基本面研究方法的高度重视,对研究和投资衔接的理解,都来源于我在富国的不同岗位上的历练和总结。<br>    回顾过去,从卖方研究员到买方研究员,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直到投资总监,我的经历在人们看来非常顺利,而实际上,机会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是否能够得到机会取决于你是否提前做好了准备。<br>    与基金经理面对面研究:行军床?上海图书馆?塔里木盆地<br>    简乐:很多老的申银万国的同事,都知道“张晖的行军床”的故事,您能否一叙?<br>    张晖:是有这件事。<br>    当年刚进申万研究所,基础研究部把很多大家都不想研究的行业划归我,我那时老实,照单全收:农业、食品业、造纸业、纺织服装业、轻工制造业,还有综合性行业。实在太忙,为了节约时间,反正也是一个人,索性就搬了一张行军床放在办公室,晚上加班太晚,干脆就住在办公室了。<br>    在申万的那段日子,我的行踪非常固定。一般情况下在办公室看资料,做研究;要是在办公室找不到我,我就在上海图书馆;如果不在上海图书馆,我就在上市公司做调研;如果不在上市公司,那一定是在去上市公司的路上(笑)。<br>    简乐:不觉得枯燥?<br>    张晖:怎么会枯燥?每天都能看到新东西,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太充实了!<br>    简乐:您经常去上海图书馆?<br>    张晖:现在做研究有网络,有google,不用功的在网上找找资料,拼拼凑凑也能写成报告。那时候没有网络搜索啊,只有到上海图书馆,那里的资料也全。我有一张上海图书馆的借书证,都快磨烂了。那个时候做研究员和现在完全不能比,靠手抄、复印,资料都是用大包背。有一次要为一家企业做并购重组方案,之前我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一块,花了两个礼拜,我整天泡在上海图书馆,把所有能找的国内外大企业资产重组的案例全翻了一遍,又找在相关单位工作的同学要了一些资料,速成了所有关于资产重组的知识,做出的方案竟然一次性获得了企业的认可。<br>    简乐:做研究是否也是要先付出99%的汗水,然后等待那1%的灵感?<br>    张晖:研究不是艺术创作,我觉得比艺术创作要容易。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按照逻辑推理,在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的情况下,结论是自然推演出来的。当然,汗水是一定要付出的。<br>    简乐:而且这个汗水,不仅仅付出在研读、收集大量资讯的时候,还付出在脚踏实地跑上市公司的路上?<br>    张晖:跑上市公司是做研究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我个人很喜欢出去调研,当年申万在全国各地有108家营业部,研究员可以很方便地到各地调研。但是研究员到上市公司不是参观,而是实地调查研究,不仅要带着眼睛看,还要带着问题去问,去找答案,所以并不轻松。<br>    简乐:您跑的上市公司非常多了,哪次调研让您的印象最深?<br>    张晖:跑的公司太多了,说一个最近的吧。2006年我们汇添富投研一队人去一家上市公司在塔里木盆地的生产基地。我们先是坐飞机到成都,再从成都转机到西宁,再从西宁坐车到塔里木,路上花了整整一天。到了塔里木,温度骤降到摄氏零下,幸好当地有租军大衣的,等到凌晨两点跟着作业的工人们一起上工,跺着脚考察生产线。其实,汇添富整个投研团队都在尽心竭力地寻找值得投的公司,值得投的理由。汇添富的持有人尽以放心。<br>    简乐:您当年的很多老同事还记得您在1997年做的关于造纸业的行业报告,他们有些人认为直到现在,关于这个行业的研究报告还未见有超出您当年水准的。这篇报告应该集中体现了您对于行业和公司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吧?<br>    张晖:当时主流的行业报告的写法蛮像国家统计局的报告。从宏观经济形势讲起,然后列一堆数据,对于投资很难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认为好的研究报告应该从行业特征出发,抓住这个行业的关键因素。比如说,造纸业就有这么几个行业特征:<br>    第一,它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购置先进的造纸生产设备代价不菲,而当时中国大部分造纸企业的机械设备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很高,要盈利非常困难。<br>    第二,它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国际上纸浆的价格是周期性波动的,纸浆的商品期货上涨的时候,这个行业景气度高,开工足;下跌的时候全面萎缩。要判断这个行业是否向好,首先要判断纸浆价格的周期。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br>让时间来证明一切(王群航)<br>一个“卖方”对“买方”的眺望与漫想(梁宇峰)<br><br>与中国基金业一起成长<br>张晖  激情燃烧的岁月<br>??<br>招商优质成长——投资优质企业  创造良好收益?<br>张冰  冷静面对市场浮躁??<br><br>灵活的鹏华中国50?<br>黄敬东  希望安静地做一只基金?<br>?<br>上投摩根阿尔法——绩优表率<br>孙延群  每一只股票我都计算过?<br><br>长城久泰中标300——指数型基金中的杰出代表<br>杨建华  带着“镣铐”舞蹈<br>??<br>汇添富优势精选——积极的策略  独到的眼光<br>庞飒  真正的“美女股”美在内<br><br>大成蓝筹稳健——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基金?<br>施永辉  地球有情绪?<br><br>华安宝利——巾帼不让须眉?<br>袁蓓  投资是一门遗憾的艺术?<br><br>南方宝元——强项还是在于股票投资?<br>王黎敏  玩转牛市中“边缘化”基金?<br>?<br>华夏现金——一个很好的蓄水池?<br>韩会永  追求低风险下的稳定收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