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港股操盘手指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868466
  • 作      者:
    栗新宏编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港股发展简史?股票指数与股指期货?上市公司构成?股市监管架构?主板主要交易品种?主要投行和经纪商?投资者结构?交易系统和规则?港股与A股的主要区别?价差产生套利机会?资金推动港股高估值机会?不能忽视的港股投资风险?投资基本面前景和港股矗通车以外的投资机会?新股申购面面观?权证投资策略?利用期指期货套利技巧
    资本市场眼花缭乱
    A股、8股、基金、权证、港股!
    《港股操盘指南》
    助你深入港股市场,再夺财富先机!
    中国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是必然趋势,港股市场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港股对于内地投资者是巨大的机会。但同时也更具风险,关键是看谁更了解游戏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  杨健
    知识是财富基础,实践是终身教育学院的老师。投资香港证券市场,不全面了解。只知道它比内地股价“便宜”就盲目参与,结果必然是赔钱交学费。
    同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  李弛
    无论A股还是港股,快速,全面、准确地掌握资讯都至关重要。该书不仅有港股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且对香港经济基本面、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和资讯的获取渠道也都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搜狐网副总编辑财经中心总监  王子恢
    对于有意向外投资的内地投资者来说,港股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
    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  刘光华
展开
作者简介
    栗新宏,2004年前先后供职于期货与证券公司,担任投资顾问、证券分析师、证券营业部负责人等职。2004年起加盟《证券市场周刊》至今,发表过的研究性文章多受业界关注。工作角色几经变换,但对于投资的痴迷始终未改。在4年的媒体工作中,调研过300多家上市公司,采访、接触过数十位基金经理、私募投资人和知名学者,对投资之道感悟良多。
展开
内容介绍
    《港股操盘指南》不仅介绍了港股的基本知识和交易常识,还从港股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影响港股行情的因素,阐述了港股和A股的区别以及投资风险,对“港股直通车”背景下的港股投资机会及港股投资策略做了详细的介绍,全书涵盖范围广,信息量丰富,结构和内容比较完整。
    近期,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并引发了全球股票市场的剧烈动荡。特别是我国内地A股市场的下跌幅度远甚于港股和美股,使大陆投资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国际市场尤其是港股市场对A股市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力;国内证券投资者眼中的“国际化”正随着自己账户市值的剧烈波动变得更加深切和实际,“不再是遥远的未来”。因此,关心港股市场的投资者越来越多,了解港股走势对投资者而言也显得越来越迫切,我周围的不少朋友就不断向我咨询港股方面的问题,可惜我对港股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栗新宏先生编著的《港股操盘指南》一书,正好满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和渴望,可谓正逢其时。
    栗新宏先生曾供职于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后又多年从事专业证券媒体工作,证券市场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他也是一个非常爱学习和爱钻研的人,利用工作之余收集、整理、分析港股市场的相关资料,终于完成了《港股操盘指南》一书的编撰工作。纵观《港股操盘指南》,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完整性,《港股操盘指南》不仅介绍了港股的基本知识和交易常识,还从港股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影响港股行情的因素,阐述了港股和A股的区别以及投资风险,对“港股直通车”背景下的港股投资机会及港股投资策略做了详细的介绍,全书涵盖范围广,信息量丰富,结构和内容比较完整;二是实用性,全书没有深奥难懂的纯理论阐述,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港股市场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将港股市场和A股市场进行了多角度比对分析,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两个市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港股知识不很了解的大陆投资者来说,实用性很强;三是可读性,全书引用了许多背景资料和案例,把原来港股市场中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通过附录的形式作了有趣味的介绍,避免了专业性书籍的呆板阐述,我在阅读中就异常兴奋,既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件因由,又因事例引发不少反思。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讲  港股市场发展简史
    一、港股市场发展的几大阶段
    漫长初创期: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香港证券交易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60年,最初是由英国商人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股票以私人交易形式转让,通过中间人撮合。到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正式成立,1914年,协会正名为香港交易所。
    进入19世纪末,除了西方殖民者,香港本地人也开始参与股票交易。股票交易节奏加快,规模也迅速增大,但1949年以前的香港的股票交易还是远无法和上海的相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交易所部分经纪行转移到香港,带来了人才及资金。1961年怡和控股在香港上市,发行90万股,每股16港元,当时超额认购56倍,开市价31.25元。1967年,受内地“文革”影响,香港交易所曾停市两次,每次为期10天。
    相比1949年以前,60年代的香港股票市场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到1968年底,全港共有59家上市企业,主要业务集中在银行保险(4家)、财务投资(3家)、货仓码头(4家)、地产建筑(10家)、能源通讯(5家)、酒店(2家)、船务运输(8家)、纺织制造(7家)、百货零售(5家)、橡胶(5家)及综合行业(6家)。另外,其中有接近六成(37家)属英资企业。会员经纪行53家,会员经纪人59名。1968年以前香港股市成交始终不活跃,1967年全年仅成交2.98亿港元,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活跃,全年成交额上升至9.44亿港元。
    快速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经过60年代工业起飞时期的香港,1973年GDP达到410亿港元,是1963年的4倍之多,储蓄率也较十年前有了大幅的提高。加之英镑开始贬值,港币因政治原因和英镑挂钩,香港出现高通胀。同时受越战刺激,包括棉花、铜、铁等贵金属在内的所有商品都在涨价。为了保值,香港市民开始从事投资,其中大部分资金投入股票市场,香港股票交易迎来发展狂潮。
    1969年至1972年问,香港设立了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形成了4家交易所并立的局面。在1972年至1973年短短的2年间,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1973年底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6家。1980年7月7日4家交易所合并而成香港联合交易所。
    1986年,香港市场开始了崭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4家交易所于1986年3月27日收市后全部停业,全部业务转移至联交所。同年英国金融业经历了大改革,允许外国银行收购包括券商在内的英国金融机构,那些早先进入香港的券商成为国际银行巨头争相并购的对象。同时因为中国政府对香港前途的保障,增强了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香港股票市场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交易品种多元化,市场参与者日益国际化,交易手段不断完善,股票市场进入了长期繁荣的牛市。
    成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现在
    20世纪90年代,香港已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2000年以来的香港证券市场,正在成长为一个全球化的证券市场,就其交易品种来说,包括股票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截至2007年7月13日,港股主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合计市值达到17万亿港元,在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中排行第7位,在亚洲地区排行第2位;以融资金额计算,全球排名第3位,亚洲排名第1位。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香港市场实际上已成为中国各上市公司的本土市场。其国际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及对国际资金的聚集能力,已使它成为中国企业融资的首选市场。
    二、港股市场近50年走势回顾
    1969年11月24日,为配合股市的发展,恒生银行推出香港股市指数——恒生指数。恒生指数以1964年7月1日为基准点,当日的指数为100点,1969年11月24日公开推出时为158点。在近50年中,从恒指走势来
    看,港股市场共经历七轮牛熊市交替。
    第一轮:1774点-150点(1969年至1974年)
    恒生指数推出之后,香港股市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1970年和1971年先后有25家和16家公司上市,1971年底恒生指数已升至341.36点。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刺激香港股市进入高潮,当年股市总成交是1971年的3倍,其中不少股票升幅达到1-3倍。随后又由于越南战争的停火,港府宣布兴建地下铁路,各公司加息和送股,股市进一步狂热,恒生指数终于在1973年3月9日冲上1774.96点历史高位。
    然而在此期间,香港的经济并没有随着股市的暴升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善,危机早已酝酿。1973年3月12日,被称作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的合和实业有限公司发现了三张1000股的假股票后,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此时又恰逢银行银根收紧、上调息率,恒生指数从高位急速跌落。4月4日,香港税务局突然在各大报章刊登《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利得税》的公告,人心更加不安。至1973年底,恒生指数跌至433.68点。1974年,受中东石油危机影响,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进入严重衰退之中,世界股市暴跌,港股市场也进一步下挫,至1974年12月10日跌至150.11的历史最低点。
    第二轮:1810点--,676点(1974年至1982年)
    进入1975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香港经济也日渐繁荣,1978年的成交量接近1972年和1973年高峰时的水平。随后两年股市气势如虹,到1980年6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当时最大的英资财团——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与“世界船王”包玉刚展开九龙仓股权的争夺战,最终以包玉刚用每股105港元增购股份而胜利告终。受此刺激,香港股市在当月重新冲破1000点。至1981年7月17日,恒生指数经过6年的辗转后,终于以1810.20点刷新8年前创下的1774.96点的历史纪录。1981年香港股市总成交额首次突破1000亿港元。
    股指在攀上新高的同时,实际也宣告了这一轮牛市行情的结束。7月17日傍晚,香港银行公会宣布从7981年7月21日起将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由此前的11厘提高到12厘,目的是挽救疲弱的港元。当时港元还未和美元挂钩,加息的结果是港元与美元的利差高达3厘半,从而引发大量资金调往海外套息。于是7月20日香港股市开盘后,恒生指数应声下跌,此后股市持续低迷,到10月5日跌至全年最低——1113.77点。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提出以主权换政治的建议,遭到邓小平的拒绝。稍后,中国政府明确宣布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中英就香港问题的谈判拉开序幕。香港的前途问题触发了投资者的信心危机,股市、楼市双双下跌,随后一路下挫,在1982年12月2日跌到本轮下跌行情的最低点676.30点。
    第三轮:3949点-1894点(1982年至1987年)
    1983年上半年,香港股市逐渐稳定在800点至1000点之间。1984年9月,中英两国政府代表终于草签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股市即刻作出反应,恒生指数回升至1000点,年底报收到1200.4点,并由此开始了新一轮长达4年的牛市。1987年10月1日,恒生指数收于历史最高点3949.7点。这也是本轮牛市的峰值。
    1987年10月19日是世界股市上的“黑色”星期一,世界性股灾爆发。当天恒生指数以3665.7点开盘,收于3362.4点,与上周末收盘指数3783.2点相比,日跌幅高达11.12%。次日港交所决定该周停市4天。在这场世界性的股灾中,香港是唯一宣布停市的交易所。1987年10月26日,星期一,港交所再次恢复交易,当天恒生指数以全日最高点2517.4点开盘,以全日最低点2241.7点收盘,与上一个交易日相比,再跌33.33%。这场灾难性的暴跌,对所有投资者造成猛烈而直接的打击,让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随后港股下跌放缓,但继续走低。1987年12月7日,恒生指数以1894.9点收盘,探底本轮熊市的最低点。至此,与1987年10月创下的历史最高点3949.7点相比,两个月累计下跌52%。这一轮行情属于典型的“慢牛快熊”市场格局。
    第四轮:12599点-6890点(1987年至1995年)
    1991年7月16日,恒生指数首次站在上一轮牛市的峰值之上,再创历史新高,收于3997点,四年累计涨幅不足100%。至1993年12月10H,恒生指数首次站上万点大关,当日收于10228.1点,两年时间再涨150%。1994年1月4日,恒生指数创下历史最高纪录12599.2点,收于12201.1点。这也是本轮牛市的终点。这一轮牛市更是典型的慢牛,耗时6年多,累计涨幅达565%,年均涨幅约37%。
    1995年1月23日,恒生指数最低探至6890.1点,收于6967.9点,是本轮熊市的最低点。一年时间累计跌幅为45%,又是一轮“慢牛快熊”的市场格局。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快熊”,显然也是对6年慢牛的一种报复性暴跌、快跌。
    第五轮:16820点---6544点(1995年至1998年)
    本轮行情起始于香港回归,落幕于东南亚金融危机。1995年10月16日,恒生指数再次站上1万点,当天收于10009.3点。随后近两年时间中,恒生指数累计上涨近100%——到1996年11月6日,恒生指数首次收在上一轮牛市峰值之上,收于12775.5点。1997年6月20日,恒生指数首次站上15000点之上,收于15154.4点。1997年8月7日,恒生指数创下历史最高纪录16820.3点,收于16673.3点,抵达本轮牛市的最高峰。这一轮牛市总计耗时2年零5个月时间,牛市峰值与上一轮熊市最低点比较,累计涨幅为144%。
    1997年10月23日,恒生指数跌破万点大关,当天收于10426.3点。到1998年8月13日,恒生指数最低下探6544.79点,当天收于6660.42点,抵达本轮熊市的最低点,整整一年时间累计跌幅高达60%。应该说,这次下跌是灾难性的,它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一场区域性的严重股灾。这一轮行情大体也可以算作“慢牛快熊”的市场格局。
    第六轮:18397点-8331点(1998年至2003年)
    本轮行情起始于世界性网络革命,落幕于全球性经济衰退以及美国“9·11”恐怖事件。
    1998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再次站上10000点,当天收于10154.94点。两个半月股指大涨52%。不过之后一直到1999年3月底的5个月中,大盘始终在10000点上下整固。1999年11月19日,恒生指数再次站上15000点,当天收于15073.1点。2000年3月28日,恒生指数创下历史最高纪录18397.57点,当天收于18301.69点,这是本轮牛市的终点。本轮牛市峰值与前一轮熊市最低点比较,累计上涨181%,总计耗时1年零7个月。
    2001年,香港人均GDP出现负增长,按可比价计算增长-0.1%。2001年9月9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两天后,美国“9·11”事件爆发。不过,港股的本轮熊市早在17个月前就已经展开了,并非完全因为美国“9·11”事件的爆发——香港股市首先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然后再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2001年9月21日,恒生指数最低下探至8894.36点,当天收于8934.2点。在随后的一年半中,恒生指数一直在8400点-12000点之间振荡徘徊。2003年4月25日,恒生指数下探至本轮熊市的最低点8331.87点。
    从本轮牛市峰值跌至本轮熊市最低点,累计跌幅为54.7%,总计耗时3年零1个月。由此可见,本轮行情是近20年中少见的一个“快牛慢熊”的市场格局。
    第七轮:31958点-?(2003年至?)
    本轮行情起始于世界性经济复苏,将有可能落幕于全球性经济泡沫的破灭。近几年来,香港经济持续高增长,2005年和2006年香港人均GDP分别增长7.1%和6.1%。2005年8月2日,恒生指数再次站上15000点,当天收于15137.08点。2006年11月1日,恒生指数首次站在上一轮牛市峰值之上,当天收于18453.65点。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数首次站上20000点,当天收于20001.91点。2007年6月22日,恒生指数首次上摸22000点,当天收于21999.91点,创下收盘指数历史最高纪录。2007年6月25日,恒生指数最高上摸22085.59点,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但当天低收至21822.35点。截至当日收盘,香港主板平均市盈率仅为17.96倍。也就是说,香港股市至今仍具有极强的投资价值。
    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最高升至31958.41点。之后一路下跌,200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恒生指数将2007年定格于27370.60点,较年内最高点的31958.41点回吐4587.81点。
    本轮牛市目前的最高点位与上一轮熊市最低点比较,累计上涨383%,大约耗时4年零6个月。这又是一轮典型的世界性“慢牛”。
    恒生指数近50年的历史走势显示,香港股市的7次牛熊交替一方面取决于香港经济的兴旺或萧条,同时还受欧美经济变迁的影响,其中的转折点多因突发性的政治或经济事件诱发形成。股市初期呈现出波幅极大的大起大落,但之后随着制度的完善,振幅逐渐趋小。股市的涨跌固然不可避免,但制度的完善无疑可以有效地控制股市的大起大落。
    第二讲  股票指数与股指期货
    一、恒生指数和分类指数
    恒生指数的构成与选股原则
    恒生指数由香港恒生银行全资附属的恒生指数服务有限公司编制,是以香港股票市场中的43家(最初为30家)上市股票为成分股样本,以其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平均股价指数,是反映香港股市价格趋势的、最有影响的一种股价指数。恒生指数的成分股具有广泛的市场代表性,其总市值占香港联合交易所市场资本额总和的70%左右。为了进一步反映市场上各类股票的价格走势,恒生指数于1984年开始公布4个分类指数,把33种成分股分别纳入工商业、金融、地产和公共事业4个分类指数中。
    恒生指数成分股的选取原则如下:
    ①按股票市值大小选择,必须位于占联交所所有上市普通股份总市值90%的排榜股票之列(市值指过去12个月的平均值)。
    ②按成交额大小选择,必须位于占联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成交额90%的排榜股票之列(成交额指过去24个月的成交总额)。
    ③必须在联交所上市满24个月以上。
    根据以上标准初选出合格股票后,再按以下准则最终选定样本股:
    ①公司市值及成交额排名靠前。
    ②4个分类指数在恒生指数内各占的比重须大体反映市场情况。
    ③公司在香港有庞大业务。
    ④公司的财务绩效稳定增长。
    根据以上原则,成分股每季度调整一次.调整时间为每年3、6、9、12月的第一个周五收盘时,下一个交易日开始生效。
    恒生指数的计算方法
    恒生指数是由43只成分股的市值加权平均得出,计算并不复杂,可以简单地用以下的公式进行描述:
    今日恒指一今日恒指成分股总市值/昨日恒指成分股总市值
    ×昨日恒指
    市值加权的算法意味着市值越大的股票“说话”的分量越重。假设昨天收市时恒指为12000点,恒指成分股的总市值为3.6万亿港元。今天股指上涨,恒指成分股的市值升了0.18万亿港元。按照上面的公式,今天恒指应该为12600点[(3.6+0.18)/3.6×12000]。以汇丰的市值1.3万亿港元计,如果汇丰升1%,恒指的总市值就会上升0.013万亿港元,恒指会上升0.36%;同样,若市值仅为130亿港元的上海实业(0363)升1%,恒指的总市值就会上升0.00013万亿港元,恒指会上升0.0036%。可见市值为上海实业100倍的汇丰,同样的股价涨跌比例,对恒指的影响也相当于上海实业的100倍,这就是市值加权的外在表现。
    香港股市共有超过千家上市公司,截至2007年10月底,普通股总市值大约为22.9万亿港元。其中43只恒生指数成分股的市值就达约16.3万亿港元,约占总市值的70%。在恒生指数成分股中,俗称“大笨象”的汇丰控股(HK.0005),市值高达1.78万亿港元,排在第三;排在第一的中国移动(HK.0941),市值达3.14万亿港币,排在第二的建设银行(HK.0939),市值为1.95万亿港元。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香港股市的主流是恒生指数成分股中的几大“巨人”。汇丰和中国移动等数只股票,占据了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2。这好比几大“巨人”扛着香港股市的战旗,其余二三十个恒生指数的成员则充当“护卫队”。
    ……
展开
目录

前言
了解港股市场
第一讲  港股市场发展简史
一、港股市场发展的几大阶段
附1:1968年或以前挂牌上市的港股公司
二、港股市场近50年走势回顾

第二讲  股票指数与股指期货
一、恒生指数和分类指数
二、股指期货简介
附2: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的区别

第三讲  港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构成
一、按市场概念分类
附3:红筹股与H股的诞生
附4:红筹股与H股的壮大
附5:红筹股和H股在香港主板市价总值
附6:红筹股和H股在香港创业板市价总值
附7:细价股的多个侧面
附8:如何选择优质低价股?
附9:港股市场20种成交最活跃的股份

二、主要行业股构成及分析方法
附10:超级大笨象——汇丰控股
附11:香港股王——宏利金融公司
附12:香港本土八大财团
附13:香港本土之外的六大财团

第四讲  香港股市监管架构
一、交易和监管机构
附14:香港上市公司条件
二、港股市场的监管架构
三、近十年来港股市场监管政策的演变

港股交易实战
第五讲  香港主板主要交易品种
一、股票和基金
附1:指数基金与传统基金的区别

二、涡轮(认股权证)
附2:权证(期权)与期货的区别
附3:如何通过引申波幅比较两只认股权证?

三、牛熊证
附4:港股分类证券市价总值及成交额
附5:香港股市的证券代码特点
附6: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中股票收市价的计算方

第六讲  港股市场的主要投行和经纪商
一、主要投行及经纪商
二、股票估值与评级方法
附7:美国投资银行评级
附8:受欧洲和香港法规监管的投资银行评级
附9:各机构股票评级释义

第七讲  港股投资者结构
一、外资机构占主导地位
附10:被国际投资界命名的“摩根震荡”
附11:瑞士信贷  第一波士顿“暗算”中国移动,郎咸平舌战世界十大投行
附12:瑞银的“神华门”闹剧

二、小股庄家专心炒作小市值股票
附13:先科国际案

第八讲  港股交易系统和规则
一、港股交易系统AMS/3
二、港股投资程序
三、港股交易规则
四、港股交易费用
五、港股交易的结算与交收
附14:涡轮和股票交易规则的不同
附15:内地放宽资金境外投资时间表一览

六、港股市场资讯查询
附16:港股公司停牌、复牌有何规定

港股与A股的区别
第九讲  港股与A股的主要区别
一、交易规则不同
附1:“孖展”(融资)、融券主要方式
附2:“孖展”(融资)交易的监管
附3:融资交易的收益与风险

二、投资理念不同
附4:中国铝业A股上市后与H股的迥异走势
附5:大比例送配利空
附6:港股申购新股中签率高
附7:判断港股上市公司价值的五大因素
附8:港股与A股价格及市盈率比较
附9:港股市场50家市价总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附10:港股市场20种成交最活跃股份
附11:内地与香港股市部分术语对照

第十讲 影响港股的几个关键宏观因素
一、本港经济增长状况
附12:香港本地经济指标
二、联系汇率与香港利率
附13:“911”事件重挫港股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四、政治因素
附14:港股与美国股市的联动性
附15:影响美国股市的20个重要指标
附16:CEPA和香港股市
附17:美国次贷危机及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影响

第十一讲 直接影响股份趋势的几个市场因素
一、新股公开招股的认购倍率和冻结的资金量
二、股票沽空数量、指数期货的远期价格
三、利率波动
四、汇率变化
“港股直通车”背景下的投资机会与风险

第十二讲 价差产生套利机会
一、套利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附1:A+H股溢价排行
二、常用的几种套利方法

第十三讲 资金推动港股高估值机会
一、因港股直通车直接受益
附2:港股主要上市券商业绩增长情况及股价
二、A+H股:因A股高定位影响H股上涨
附3:拟A股上市的红筹股

三、中小上市公司的价值有待发现
附4:港股市场上最近5年业绩表现平稳的10家中小公司

四、国际性蓝筹公司重新定位
附5:中国人寿疯狂“三周半”
附6:未来港股收益强于A股

第十四讲 不能的港股投资风险
一、做空风险
二、汇兑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风险
四、国际化市场风险
五、新股跌破发行价风险
附7:香港股市历次危机
附8: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来龙去脉

港股投资策略和技巧
第十五讲 投资基本面前景和港股直通车以外的投资机会
一、港股基本面解读
附1:港股直通车大事记
二、专业机构预测
三、港股直通车以外的投资机会
四、港股投资12计
附2:香港股市中的典型投资成功案例

第十六讲 薪股申购面面观
一、注意白表和黄表的区别
二、新股也有投资风险
三、新股申购策略

第十七讲 权证投资策略
一、挑选认股权证的基本步骤
二、止损至关重要
三、权证操作策略
四、不同市况下的投资策略

第十八讲 利用期揩期货套翻技巧
一、期指与现货组合套利以及不同期指组合套利
二、期权及期货组合套利
参考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