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与金融服务业发展
一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政策体系,而且,它们的调控都集中于社会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的流转与运行。由于调控对象的一致性,两大政策体系在资金方面客观上存在着“犬牙交错”、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之间应当协调配合,当属天经地义。
在传统体制下,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财政政策发挥主导作用,货币政策只是财政政策的“侍女”,其功能和作用几近于出纳。在这种主从格局下,基本上谈不上两大政策的配合问题。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随着财政放权让利、“拨改贷”等改革措施的推行,一方面,政府收入“两个比重下降”,预算内财政收入最低达到不及GDP的10%水平,以致中央财政连年赤字、全国2/3的县级财政入不敷出,一些地方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开不出;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大量储蓄资金向银行汇集。毫无疑问,在财政收入连应付“人吃马喂”都捉襟见肘的条件下,两大政策事实上也谈不上协调配合,经常讨论的问题,也主要集中于金融部门要不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为财政赤字提供融资便利方面。在一定意义上,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就是为了扭转上述趋势而推出的。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有了极大的变化。前已述及,随着国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随着各项财政税收制度逐步完善,随着税收征管的逐步加强,广义上的政府收入在GDP的占比已经达到30%以上水平;“提高两个比重”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中国全社会的金融资产规模已达50万亿元左右。在财政和金融两大部门均已掌握巨额资金,其自身调控机制日臻健全的新形势下,积极探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分工、协调的体制和机制条件,认真研究两大政策体系配合的渠道、模式和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理论文献堪称汗牛充栋,各国的实践也丰富多彩。因此,在宏观经济学、财政学和货币经济学的著作中,都有大量成熟、系统的模型来分析两大政策体系配合的机制、体制、方式、分工、合作等问题。本文仅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结合近年来中国的政策实践,就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做一些分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