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0-2011.2010-201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22251
  • 作      者:
    詹正茂,靳一,陈晓清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科学传播蓝皮书: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0-2011)》通过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全方位分析论证并阐述了传播科学文化对造就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乃至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在公共政策中如何提高科学性的对策建议。
    从科学家社会声誉、社会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影视剧中的科学家形象等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回顾了“十一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国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对策建议。邀请国务院直属部委的相关领导同志作了专题报告,从环境保护妇女权益,生命健康、中医药文化,安全生产、气象服务等角度,高屋建瓴地论述了科学传播对我国科学执政,服务百姓民生的重要性及取得的成就=用问卷调查结合媒介内容分析的方法,全景扫描和勾勒了我国政府部门的公共形象与科学传播情况。
展开
作者简介
    詹正茂,博士,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综合性对策研究工作,专注于科学技术与国家发展政策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科学传播蓝皮书: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0-2011)》是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组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中国科学传播的研究成果。《科学传播蓝皮书: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0-2011)》秉承“科学与社会”的研究范式,将研究着眼于社会文化环境与科学创新发展、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科学与国家理念、政府执政,科学与民族复兴等时代主题。
    《科学传播蓝皮书: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0-2011)》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高层论丛、年度报告及附录五部分,立足于国家权威的统计数据和严格科学的社会调查,课题组全面收集2009年及部分2010年的新闻媒体报道、互联网公众论坛信息、政府公文及其他专题信息,从中抽取与科学传播相关的资料,进而对由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家以及大众媒体等主体所参与和主导的科学传播情况进行全景式扫描;同时采用电话调查和焦点访谈的方式,了解科学传播相关活动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以及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了解科学家群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认识;了解科学及科学家群体在公共话语镜像中的呈现情况。
    《科学传播蓝皮书: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0-2011)》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政府、科学家群体、社会和文化等层面,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角度,对中国科学传播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课题组从营造科学创新社会文化、增进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提高科学家声誉、推进科学传播研究、提升科学传播效果等方面提出了结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科学界这种“共同体精神”的缺失进一步表现在缺乏彼此间的学术交流和协同合作,主要体现在青年科研人员互相之间合作很少,教授和青年科研人员的合作较少,如果有所合作也更多的是一种基于领导级别或者师承关系的任务安排。如很多青年教师都把老教授称为“学霸”,意指不提携后辈和不给后辈机会;还有青年学者反映,很多老教授还是把他们当学生使。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科学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在科学共同体内部集思广益、人尽其才、优势互补的生态环境;才能形成在专业上相互切磋、在思路上相互启发的科学氛围;才能出现有限的个体研究能力通过群体的力量加以补充、单个人的失误能够及时被纠正的学术互动局面。当下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界合作的缺失正是制约我国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4)对科学家社会责任认知不足。最近的几次调查显示,我国一般公众对科学家声誉的评价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体来看,对科学家还是抱有超出其职业的社会期待和道德要求。但在本次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调查中却发现,青年科研人员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的认知还是和公众期待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对科学家社会责任的认知不足,以及对自我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不明。
    在科技伦理视野中,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涉及科研道德、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伦理价值观等三个层面。概言之:一是珍惜“科学共同体”的职业荣誉,自觉遵守科研职业道德,反对科研不端行为,推进科学诚信;二是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自觉规避科技负面效应,及时向社会和公众作出技术风险预警;三是遵从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价值观,珍惜、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为构建和发展符合社会伦理要求的科技作出贡献。除去以上三个层面对科学家社会责任的要求外,社会不同主体对科学家还有不同的要求,如科学共同体期待科学家承担起科研教学的责任,国家期待科学家能提供政策决策参考,公众期待科学家向公众传播科学,而社会则期待科学家履行社会责任、承担公益事务等。
展开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传播科学文化造就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Ⅱ 专题报告
2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环境研究——科学家社会声誉的角度
3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一五”时期实施状况考察

Ⅲ 高层论丛
4 以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为生态文明和环保新道路鼓与呼
5 扎实推进妇联宣传思想工作巩固广大妇女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6 中国健康传播工作回顾与展望
7 中医药文化建设报告
8 加大宣传力度服务安全发展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年”目标任务落实
9 气象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及应用

Ⅳ 年度报告
10 公众对科学及科学家的认知与态度调查
11 中国科学家媒介形象呈现分析
12 流行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以热门电影为例
13 中国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研究综述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公共形象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公共形象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的公共形象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公共形象
18 中国科学院的公共形象
19 中国气象局公共形象及其传播策略研究

Ⅴ 附录
20 中国科学传播研究动态
21 国际科学传播研究动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