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的赚钱经:
第二节 强烈的赚钱欲望:
普通人要获得一种平静快乐的生活,首先要在精神上愉悦,心情才会随之喻快。没有好的生活,人容易悲伤和衰老,心情也是苦闷的。而贫穷的人脸上写满了沧桑和苦难,很少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人如果太穷了,就会整日为生存而奔波,他们所能想到的是简单的生存,也就没有时间去考虑别的事情了。而没有想发财的欲望,也就失去了成为富人的条件。
“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它在祝福着人们。”犹太人是这样评价金钱的。许多犹太人世代都在经商赚钱,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经商才能赚取很多的利润,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在被称之为“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看来,经商赚钱,是人生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人一生奋斗的事业。贫穷是什么?在务实的温州人看来,贫穷不是缺米少盐,也不是缺衣少食。贫穷是罪恶,是无能。赚钱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温州人从来都是以坦然的心态赚钱,温州人会直言不讳地说他们很喜欢钱,没有一个温州人企图掩饰血液里始终兴奋着的发财欲望。不赚钱,毋宁死。经商赚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他们的逻辑。温州人坚信: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金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温州人的生存名言。
在温州,如果哪个小伙子呆在家里不出去做事,准会被周围的人瞧不起,被视为窝囊废。大好青春,为什么不去创一番事业?温州人从小就确立了赚钱的志向。温州的许多大老板,很早就已经踏入社会,步入经商的路途。温州人从小就确立从商的志向,而且把目标定在1000万元以上。如果目标没这么高,是不可能走进富翁行列的。而且,不能赚到1000万以后就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更应当积极向上,成为亿万富翁。这似乎有点“狂妄”,然而也是一种气魄,也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
强烈的赚钱欲望是温州人成功的第一要素。在温州人眼里,金钱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只要你合法地经商、做生意,赚钱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温州人始终相信:“路上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术。”这种实在的观念在温州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对于很多的中国人来说,特别注重钱的“出处”,认为钱有“肮脏的”和“干净的”。但是在温州人看来,金钱只有“辛苦钱”和“便宜钱”之分别,没有“干净”和“不干净”的分别。就是有这种观念,他们才重视不怕生意的微小,只要能赚到钱。他们在赚钱的时候,不会觉得钱是低贱或是高贵的,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被外人瞧不上眼而惭愧。他们在从事看上去很卑微、很低贱的行业时,心态也是很平和的。
其实,温州人的这一点是很可贵的。他们毫不隐瞒自己对于金钱的渴望,以坦诚的态度爱慕金钱,不辞劳苦地追求金钱。中国古人一方面讲“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另一方面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对于金钱,很多人的态度是暧昧的,他们不敢直言不讳地表露自己的金钱欲望,他们害怕背上“拜金主义”的包袱。但温州人从不回避金钱的话题,“商海无涯钱做舟”是他们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也许,有人会觉得温州太“俗气”,觉得他们对于金钱的欲望太赤裸。这只能说温州人对于金钱不有一种很现实的态度,他们毫不掩饰自己,他们真诚地袒露对于金钱的热爱。温州认为金钱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承认赚得金钱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他们长期生活在商业氛围中、通过经验教训形成的一致认识。
有人说:“北京人的性格是正统,上海的性格是现代,杭州的性格是婉约,而温州的性格是浓郁的商业氛围。”专家学者说,温州的今天,全靠一本“市场经”,组成温州人生命躯体的DNA是市场经济。
温州店铺之多,可谓多如牛毛。大街小巷密密麻麻自不必说,你到居民区或机关宿舍看看,凡是大楼底层,竟然全是店铺!真个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有人说得形象,全温州城连起来不就是一间大超市吗?外地人问:为什么楼下全开店铺?温州人反问:为什么楼下不开店铺?
有俗语说关于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差别:“苏南每镇有一两个能人,温州个个是能人。”因为温州靠家庭工厂的起家,社会总动员。温州的老书记董朝材认为:“温州人看到有生意可赚,第二天就弄台机器先干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行了,再盖厂房,大了才请管理人员,这要是在其他地方半年也论证不下来。”温州人做起生意来,决策非常快,承担风险能力很强。他们做生意完全是能挣钱就做,也没有多少事先的计划与规划,定下—个大方向,就“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螺丝大王刘大源原来是卖煤油灯的,他有一天发现煤油灯当中的铆钉利润更高,就专门做起了铆钉生意。金乡人一开始做的多是学校饭菜票的印刷生意,后来才发现校徽利润更高,金乡很快就成为“徽章之乡”。
同样是卖西瓜,有强烈赚钱意识的温州人,可以把西瓜当成花来卖。有一个温州瓜农苦于西瓜年年积压贱卖,突然大脑开窍,决定从西瓜秧着手。他花20元钱批发了100个塑料花盆,把西瓜苗移植进去,再在花盆上搭个小木架,把瓜秧缠上去,一根瓜秧能挂三四个小西瓜。结果,花木市场的西瓜秧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以30块钱一盆的价格被人抢购一空,100盆的西瓜净挣了1000多块钱。
温州人对创业表现出疯狂的热忱,不管是修鞋子、做裁缝还是卖针线,他们认为,亲自体验到财富的增值是他们快乐的源泉。就算是事业有成,温州老板大多还不同程度地从事一线生产。温州市东阿外楼大酒店老板每天凌晨两点起来买菜,他能精确说出1斤青菜加工后还剩几两。不少老板还扮成打工仔去深圳的台资企业学成本控制。温州老板不肯放弃一线工作的参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加强对企业的直接了解,但又何尝不是舍不得亲身获得利润的快感?
一位温州商人是这么说的,“在金钱上我从小就喜欢以万和千万为单位,即使是在身无分文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一般从小就确立了赚钱的志向,而且把目标定在1000万元以上。”有人做过统计,美国《财富》杂志每年所列的全球最富的100个人中,有95%以上的人从小就有发财欲望,57%的全球巨富在16岁之前就想要开自己的公司,43%的全球巨富在成年之前已做过第一笔生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要想致富,年少时的赚钱欲望必不可少。
出生于温州的方德华5岁时开始卖东西,他对买卖东西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兴趣。那时候,对于方德华来说,世界上最好玩的游戏不是布娃娃和玩具火车,也不是捉迷藏、过家家,而是做买卖。他常常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标上价钱,卖给其他的小孩。6岁时,他有一块形状古怪的石头,他自己定价1万元,姐姐问他为什么石头定这么贵,他竟然说:“别人都没有这么漂亮的东西,我想要多少钱,就要多少钱!”这让他的姐姐大吃一惊。童年时代的对经商的迷恋和激隋,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了中学后,作业本、乒乓球和自行车都成了他的商品。他经常在同学中做起小本生意,老师责备他学习不努力搞些歪门邪道,他却说服老师买了一台收音机。
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的大专班后,方德华把“赚钱”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在校园摆摊卖书、倒卖文具用品、倒卖邮票,为同学联系家教收取中介等。他想方设法地赚钱,到大二的时候,他每月的收入已经和父亲差不多了,于是他干脆写信告诉父亲,让他不要再寄给他钱了。
有一次,方德华在宿舍不小心碰倒了热水瓶,把瓶胆摔碎了,水流了一地。热水瓶的外壳很漂亮,也很新,扔了可惜,于是他拿着空壳去找瓶胆,可是校里校外没有一家商店卖瓶胆。他忽然来了灵感:为什么自己不能卖瓶胆呢?学校里这样的事情太多了,那么多的热水瓶撞翻了,同学只好把好好的水瓶外壳给扔了,这样不是太浪费了吗?如果能弄来一些瓶胆卖给同学,一定会很受欢迎的。于是他马上着手进行调查。他先在男生宿舍调查,得知—个学期后,—个宿舍8个热水瓶只有两个是好的。而女生宿舍的调查结果更让方德华高兴,一个学期后,8个热水瓶顶多剩下1个是好的。方德华立刻行动,他在附近一家商店订购了50个瓶胆,然后在校园里贴出好几张海报,白天上完课在食堂门口摆摊,晚上就在宿舍里等待“客户”上门,当天就把50个瓶胆卖光了。在接下的两年里,方德华按期订购了大量热水瓶胆,将杭州市大中专院校的热水瓶胆生意垄断了,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在上大学期间,方德华还成立了一个家教中心,自己做中介,为校外请家教的人找家教,为同学们找活干,也经营得热火朝天。
当21岁的方德华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存款已经超过了一万元。最后一个学期,所有同学都在忙于找工作,为自己将来的前途和生计奔波,方德华却住在租来的一居室里,心平气和地做着自己的买卖,他决心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毕业后,他在北京开了一家文化公司,可是不到一年就倒闭了。后来他又开了一家消费品批发零售公司,但还是没走上发财之路。方德华咬咬牙,去加拿大继续创业。到了加拿大,他先后在各个场所打工,苦学英语,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在经过一番磨砺之后,方德华在加拿大办起了自己公司,由于经营得法,他又连续在蒙特利尔开了三家分店。两年过后,他“杀”回内地。2000年,方德华以加拿大一家食品机构公司和美国的一家百货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身份来到北京,他先后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掀起“一级代理”大风暴。不久之后,方德华收购了大众百货公司。这样,方德华的事业就达到了新的高峰。就是凭着那个6岁小孩就有的对于财富的强烈渴望和百折不挠的魄力,他终于铸就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财富强烈的愿望也是富裕的基础。圣经新约里说:“假使你有一颗像芥菜籽那么小的信仰,你想叫一座山移开,山就会移开。”这句话是耶稣说的。“像芥菜籽那么小的信仰”就是内心的潜意识,也是一种不变的精神信仰。久而久之,这种信仰和理念就会达到一种奇迹的效果。
美国卡内基的成功就更加印证了这个说法:强烈的赚钱欲望可以助人一臂之力。
卡内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年轻时只能干一些锅炉工、记账员、电报业务办事员等最底层的工作。除了机敏和勤奋,卡内基一无所有。但卡内基具有强烈的致富欲望。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誓言:赚钱成为大富豪。在当时美国动荡年代,他的梦想被人耻笑,被认为是可笑的野心家。但他就是在这种强烈的致富欲望的激励下,最终登上了美国“钢铁大王”的宝座。
世界巨富巴菲特对于如何接近财富有自己的意见:“要想接近财富,首先必须想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先要了解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他举出了以下实例:
有位妇人的丈夫早逝。留下三个子女之后,感到前途茫茫。丈夫生前并无财产,只遗留500美元存款,连房子也是抵押品。可悲的是,他们连葬礼的费用也无法筹措,最后由亲友协助办理善后。
而当这位为日后生活忧心不已的妇人忽然想到巴菲特的演讲时,内心才有了一线生存下去的希望,她记得巴菲特曾说:“当自己内心感到彷徨无措时,切记调整自己,祝福自己,并鼓励自己,上天将助你一臂之力。”
于是,妇人开始虔诚祈祷,顿时,过去不安的心情早已烟消云散,她的内心充满着安详的情感。这时她丈夫的兄长对她说道:
“我非常了解你目前的困境,原因是我弟弟有浪费的习惯。从现在起,我负责解决你们日后的生活及子女的教育问题。”
说完这些话之后,他把1万美金交给她,并且告诉她:以后每周会送来一些金钱。
这不是偶然,而是妇人相信世界巨富所说“需求得到满足”的印证。
上述实例就是潜意识的明证,潜意识让人更加平和,充满希望。
有位业务员因近来业绩下降而烦恼不已,加上负债在身,生活忧虑。因此他求救于人。从他的谈话中,可以发现:自从他的业绩每况愈下之后,便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人,对于同事的好业绩真是又嫉妒又羡慕,这样更加使他感到焦虑不安。后来巴菲特告诉他:
“由于习惯性的嫉妒和羡慕,使你本身变得更加贫乏,当今之计,你应假设自己拥有最佳心情,面对自己的处境。”
想到自己过去性情开朗、乐于助人,他真是悔恨交加,于是,他变得不再羡慕别人的成功,而自信、专心地投人工作,恢复过去的精明干练,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推销员。
这两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同样的道理,我们这样对待金钱,金钱也怎样对待我们。因此,温州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想要赚钱,首先得要喜欢钱,有强烈的赚钱欲望。
犹太人虽然有上百条的清规戒律的约束,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犹太人却很少受到这些规律的约束。只要能赚到钱,他们什么生意也愿意去做,都敢去做、所以他们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样看来,温州人也同他们相像。
有人问到威力打火机厂的老板徐勇水创业的动力是什么,他毫不忌讳地说自己创业的动力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能过上好日子。而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公开自己对于商业利润的追求,他说:“在做生意中,有利可图很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对利益的选择很重要。我有‘三不做’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赚钱的、赚钱不多的不做。”
这就是温州人,对于金钱的追求达到了一种可怕的执著,对于利益的渴望也达到了一种贪婪的专一。也正是这种在商业气息浸染下的赚钱欲望,促成了温州人财富上的成就。
第三节 钻到钱眼里去了
温州有许多大街小巷,大街上商铺林立,这和许多城市一样。然而不同的是在温州的小巷里(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巷,一般人还不知晓的小弄堂),有许多特别小,所以就只能勉为其难的称之为“饭店”的“饭摊”,它们没有店名,没有招牌,几张桌子、几条凳子、一个灶台、一个大桌板上放满了各色各样的菜肴,虽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也十分整洁和干净。它们的价格让你无法想象,一顿饭也就只有三五元钱。花这样的钱吃到正宗的温州家常菜,还有家的感觉,因此这样的“饭摊”是不愁没有生意的。为什么会那么便宜呢?是低经营成本造成的,因为房子是自家的(不计房租),劳动力也是自己的一家人(不求高薪还任劳任怨),工作随意而自然。
还有,你随便走进温州的哪一条小巷,都不难看到这样的风景:有一个小板凳,小板凳上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前面放着一张小桌子,摆着一个电话(电话线是从自家里拉出来的),电话旁边摆着为数不多的饼干、牛奶、小电池、小纸巾之类的小食品、小生活用品,老人悠闲地坐在那里,等着路过的行人打公用电话或顺手买点早餐点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