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01945
  • 作      者:
    陈湛勻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湛匀,上海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我国首位应用统计学专业经济学博士。曾为加拿大Manitoba University和法国Europear、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研究领域为金融投资统计模型、金融工程、跨国公司投资等。1993年至今任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学科带头人。任上海市嘉定区人大常委,中国商业联合会特聘专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专家。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世纪讲坛”担任演讲嘉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决策咨询成果奖(两次)、上海科技进步奖、上海哲社优秀论文奖(三次)、上海哲社优秀著作奖(两次)、上海优秀青年教师奖(两次)、上海育才奖等16项奖项。主持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曙光”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政府重点决策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等32项。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筹刊物发表论文112篇,出版专著、教材及译著26本。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社会国际化已然成为必然趋势。寻求技术合作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构筑国际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意义。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作为管理者的外国直接投资者可以凭借信息优势进行决策。本文以此为基础,结合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运作,建立模型分析寻求技术合作型企业的跨国投资决策。   本书以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对制造业竞争力和跨国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章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2.2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和基础是古典竞争理论和现代竞争理论。   2.2.1 古典竞争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   1871年,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贸易的普遍性,说明了在产品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国家也可以参与国际贸易,获得贸易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尽管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相对较小的那种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同样能够获得贸易利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这样,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得以大大拓展。这一理论补充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利益是多方面的,通过国际贸易,一个国家可以扩大市场、改善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丰富产品种类、增加维持劳动的基金、改善人民生活。在他看来,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局限于各个国家问绝对成本的差异,只要各国产品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每个国家并不需要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产品,而只需生产那些利益相对较大或不利相对较少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这样,即使在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生产总量即社会财富也会增加。如果不同国家在用于交换的产品上均存在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都不影响其进行国际交换,只要它们集中力量生产那些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即可。   比较优势理论提示了贸易的互利性,即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条件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因而政府不应对此进行干预和限制。这是自由贸易思想和政策的理论基石,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位。这也成为考察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理论渊源。   2.2.2 现代竞争理论   与传统竞争理论不同,现代竞争理论把竞争看做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最终状态,从而抛弃了把完全竞争作为现实的或理想的竞争模式的框架。现代竞争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有两个学派:一是以哈佛大学教授梅森及其学生贝恩等人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该学派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创立了产业组织理论,具体分析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斯蒂格勒、博克、德姆塞茨和波斯纳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主张市场自由竞争,减少国家干预,对80年代以来美国竞争政策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本书内容来源 1.2 本书背景和意义 1.3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竞争力研究篇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第2章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2.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2.2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3 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理论模型 2.4 国际上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理论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波特四因素”模型分析  3.1 模型的理论回顾 3.2 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波特四因素”分析  3.3 结论 第4章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分析  4.1 指标来源与简介 4.2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指标的选择  4.3 绝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分析 4.4 相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分析  4.5 结论 第5章 中国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区位、效应和行为研究  5.1 现状分析 5.2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  5.3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分布的效应分析 5.4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因素的实证分析  5.5 中国制造业分行业引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实证分析 第6章 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6.1 政策环境 6.2 企业策略  6.3 金融结构升级,培养制造业高速发展的金融环境 投资效应研究篇 FDI反向溢出效应、技术寻求型跨国投资与跨国并购期权定价研究 第7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溯源 7.1 基本概念界定  7.2 与技术寻求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7.3 FDI的溢出效应理论  7.4 实物期权理论 第8章 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8.1 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发展过程 8.2 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9章 技术寻求型的跨国投资行为研究  9.1 跨国投资进入方式选择——绿地投资还是跨国收购 9.2 不完全信息下技术寻求型企业行为 第10章 FDI反向溢出效应的模型分析  10.1 反向溢出效应发生的概率 10.2 知识技术的流动与反向溢出  10.3 专利与反向溢出效应 10.4 反向溢出效应动态模型 10.5 反向溢出对知识创新的影响 第11章 FDI反向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11.1 数据 11.2 经验式的设定  11.3 计量分析过程和结果 第12章 跨国并购决策的期权定价及依据  12.1 期权的作用和内涵 12.2 跨国并购期权定价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和依据思考  12.3 建立跨国并购期权定价模型研究 12.4 对模型适用性和使用需注意问题的思考  12.5 跨国并购中的期权价值案例分析 12.6 我国制造业对外跨国并购决策依据考量 第13章 提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应的政策建议  13.1 投资目标的选择 13.2 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13.3 我国企业对外跨国并购决策考量 13.4 国家政策支持 投资战略研究篇 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14章 我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4.1 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理论 14.2 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  14.3 对我国制造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借鉴意义 第15章 全球化: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研究  15.1 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区域分布特点 15.2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路径  15.3 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取得的成效 15.4 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第16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16.1 模型变量选择依据 16.2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16.3 模型的经济分析——母国因素 第17章 我国制造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17.1 外部环境分析 17.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