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
小岗寒夜/二十位农民的契约文书是否赝品/中南海关于人民公社制度的争论/农村两亿人食不果腹/无力回天的陈庭元终于大彻大悟
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
合作化中的“大同梦”/邓子恢被批判,导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中国农业史上对合作化最具威胁力量的事件/“包产到户”的首次出现/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中诞生/“六十条”:人民公社第一个成熟的制度/三年“自然灾害”的悲剧/浙江出了两个半单干理论家/“包产到户”使四百万人受牵连
第三章 大梦谁先觉
五万个人民公社为城里人提供了多少食物/几百万农民乞讨为生/“三年决战”与安徽“六条”/“真理标准”讨论对人民公社的影响/“责任制”: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含义变化最多的概念/凤阳的“四级所有”
第四章 一步一回头
1978年12月13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与“新六十条”在同一天通过/省委书记的迂回战术/中国的改革从改变人民公社制度入手
第五章 从昔阳到风阳
“张浩事件”/陈永贵的辉煌与黯淡/“要吃米。找万里”/“包产到组”:向人民公社制度的挑战/尊重农民的选择
第六章 相持不下的日子里
从“包产到组”到“包产到户”/三个不怕死的县委书记/张世贤和迟世光为何未能成为英雄/人民公社最后的意识形态屏障/人民公社在九个贫困省区开始瓦解
第七章 公社精神的破产
昔阳的欺世盗名昭揭于众/经济问题缘何演变成政治问题/“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制度/“学大寨”:号令六亿农民的政治旗帜黯然失色/公社精神永远不会再放光彩
第八章 余韵缭绕
“切三刀”:关于“包产到户”的折中方案/秋后算账:人民公社不如包产到组,包产到组不如包产到户/1982年第一天,中共中央再次颁布关于农村的新文件/人民公社失败原因的种种分析/人民公社最后的解体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展开
这本记述人民公社盛衰史的书,用无数珍贵的史料,勾画出那段悲壮的、悲哀的、悲痛的历史,那段我们不该忘记的历史。读过它你就知道,这位记者的使命感、勇气和踏实严谨、埋头做事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
——《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本严肃又严谨的书,一本厚重且学生的书。作者的剑术是客观的,分析是理性的,没有那种令人厌的亢奋的情绪化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直笔,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饰,也不曲意躲闪更不违心涂抹,努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叙述、解析历史,这确实是很可贵的。
——《解放日报》
本书作者花了7年时间写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公开的档案、文献、报刊、专著、文集、回忆资料集、调查报告等等。从内容上看,作者力图做到言出有据,绝不任意杜撰。
——中央党史研究室 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