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br>第1章 供热行业发展概述<br>1.1 供热现状<br>1.2 供热节能与建筑节能<br>1.2.1 建筑能耗与采暖能耗<br>1.2.2 供热节能是建筑节能重要的组成部分<br>1.2.3 供热节能要坚持新建、既有建筑两手抓<br>1.2.4 公建建筑和政府机构建筑必须带头节能<br><br>1.3 供热价格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r>1.3.1 供热价格现状<br>1.3.2 价格改革的必要性<br><br>1.4 供热价格愿景<br>1.4.1 供热价格特征<br>1.4.2 供热改革愿景<br><br>第2章 供热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br>2.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br>2.1.1 热价改革的指导思想<br>2.1.2 热价改革的基本原则<br>2.2 热价改革目标与主要内容<br>2.3 热价改革的实施步骤<br><br>第3章 热价分类和构成<br>3.1 热价分类<br>3.1.1 热价分类的现状<br>3.1.2 热价分类管理的意义<br>3.1.3 热价分类的标准<br>3.1.4 各类热用户热价比例关系的确定<br>3.1.5 热价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br><br>3.2 热价的构成<br>3.2.1 成本费用<br>3.2.2 热价的税金、利润<br><br>第4章 热价制定与调整<br>4.1 热价制定<br>4.1.1 热价制定的现状<br>4.1.2 热价制定的原则<br>4.1.3 热价制定方法<br><br>4.2 热价调整<br>4.2.1 热价调整的现状和问题<br>4.2.2 热价调整的成本控制<br>4.2.3 热价调整方法<br>4.2.4 确定合理定价成本标准定额<br>4.2.5 确定合理热价调整周期<br>4.2.6 建立供热和煤炭价格联动机制<br>4.2.7 建立供热定价成本监审机制<br>4.2.8 完善热价调整听证会制度<br><br>第5章 实行两部制热计量价格<br>5.1 两部制的含义<br>5.2 供热计量实行两部制的意义<br>5.2.1 定价方式比较<br>5.2.2 两部制价格的意义<br><br>5.3 热计量价格制定的国际经验<br>5.3.1 国外主要热计量技术介绍<br>5.3.2 国外两部制热价制定情况<br>5.3.3 国外对修正系数的设计<br>5.3.4 热费的收缴和支付<br>5.3.5 热计量和按耗热量收费的影响<br><br>5.4 制定两部制热价的方法<br>5.4.1 基本热价的计价单位<br>5.4.2 制定两部制热价的理论方法<br>5.4.3 制定两部制热价的简化方法<br>5.4.4 确定基本热费和计量热费的比例<br>5.4.5 用户计量热费的确定<br>5.4.6 计量热费是否修正<br><br>5.5 热费的收缴<br>5.5.1 计量热费的分摊方法<br>5.5.2 热费的收缴方法分析<br>5.5.3 热费的收缴主体<br><br>第6章 热价监管<br>6.1 加强政府热价监管的意义<br>6.1.1 加强供热价格监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br>6.1.2 加强供热价格监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br>6.1.3 加强热价监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br>6.2 政府热价监管的现状<br><br>6.3 依法建立供热价格监管机制<br>6.3.1 完善热价监管法律法规体系<br>6.3.2 建立供热成本监审机制<br>6.3.3 建立和完善供热价格调整机制<br>6.3.4 建立合理的供热补偿机制<br>6.3.5 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垄断程度<br>6.3.6 建立供热价格管理机制<br><br>政策篇<br>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br>《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解读<br>关于推进供热计量的实施意见<br>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br>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印发关于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br>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br>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供热企业税收问题的通知<br>关于印发《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br><br>实践篇<br>北京市发改委 市政管理委员会<br>《关于对部分公建用户试点实施热计量价格的通知》京发改〔2007〕214号<br>北京供热成本调研情况<br>天津市物价局文件关于天津市调整集中供热价格的通知<br>天津供热成本调研情况<br>山西省城镇供热计量收费暂行办法<br>山西省物价局文件关于调整太原市城市供热价格的通知<br>太原供热成本调研情况<br>包头供热成本调研情况<br>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