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2321
  • 作      者:
    徐同文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地市城乡经济直辖市发展研究》立足地市这一特定区域,系统分析了制约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重点从“三农”问题、区域工业化、区域城市化、区域市场发育、地方公共财政建设、农村金融深化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br>    《地市城乡经济直辖市发展研究》既借鉴了国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立足于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困境,通过系统分析和定量评价,构建了一个关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和系列对策措施。这对于认识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参考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徐同文,教育经济学博士,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高级研究学者。现任临沂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br>    主要代表著作有《现代大学经营之道》、《区域大学的使命》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多项经济类、教育管理类国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现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对策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地市城乡经济直辖市发展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市城乡经济直辖市发展研究》在借鉴国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困境出发,全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重点从“三农”问题、区域工业化、区域城市化、区域市场发育、地方公共财政建设、农村金融深化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探索了实现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框架、动力机制、保障制度和具体对策措施;《地市城乡经济直辖市发展研究》还对比分析了我国几个比较成功的城乡经济发展模式,并提供了一个关于城乡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这将对于深化认识和切实推动我国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国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br>    对于城乡发展和城乡关系的认识,人类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发展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以及空间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精彩论述,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协调城乡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同时,很多国家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有大量实践,取得了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有效措施。尽管不同理论的思考背景和角度不尽相同,各国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的具体措施也各有差异,但对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主要政策措施是一致的。认真研究,适当汲取,对于推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br>    一  城乡发展与城乡关系理论<br>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br>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曾将城市与乡村分离和对立基础上形成的城乡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理论范畴,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是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br>    马克思认为,城市和乡村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社会分工是导致二者出现并彼此分离的基本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br>    然而,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则是造成城乡差别并形成尖锐的利益对立的直接原因。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不仅人们不得不从事某种活动,成为“城市动物”或“乡村动物”,而且社会成员之间分裂为经济利益不同以致根本对立的阶级,城乡分离因此有了阶级对立的意义。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使城市和乡村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阶级对立关系,城市和乡村发展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中,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差别。“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br>    ……
展开
目录
导言<br>一 问题的提出<br>二 已有的研究<br>三 基于地市区域的理由<br>四 思路与结构<br>五 研究方法<br>第一章 国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br>一 城乡发展与城乡关系理论<br>二 国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践<br>三 国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措施<br>本章小结<br>第二章 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br>一 改革开放前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br>二 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结构的延续<br>三 新时期城乡经济关系失调的表现<br>本章小结<br>第三章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br>一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br>二 主要影响因素实证检验<br>三 地市城乡经济的多层次性<br>本章小结<br>第四章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br>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br>二 评价方法<br>三 对全国的评价<br>四 对山东省地级市的评价<br>本章小结<br>第五章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综合解决“三农”问题<br>一 “三农”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出路<br>二 我国地市“三农”问题现状分析<br>三 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br>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br>五 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br>六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br>七 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br>本章小结<br>第六章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之一:区域工业化<br>一 工业化与经济结构变化<br>二 我国工业化进程与城乡经济关系演变<br>三 我国地市工业化与城乡经济协调现状分析<br>四 地市工业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br>本章小结<br>第七章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之二:区域城市化<br>一 城市化、结构转换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br>二 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与特征分析<br>三 我国地市区域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br>四 地市区域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br>本章小结<br>第八章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动力之三:区域市场发育<br>一 区域市场发育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br>二 完善商品市场,沟通城乡经济联系<br>三 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br>四 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br>本章小结<br>第九章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之一:地方公共财政建设<br>一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发展<br>二 公共财政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br>三 我国地市公共财政现状分析<br>四 地市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br>本章小结<br>第十章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之二:农村金融深化<br>一 金融深化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br>二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br>三 农村金融深化的基本思路<br>四 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br>五 深化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br>六 规范民间金融<br>本章小结<br>第十一章 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之三:建设服务型政府<br>一 地方政府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功能<br>二 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异化及原因<br>三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br>四 地市区域各级政府职能定位<br>五 地方协调型政府架构设想:构建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r>本章小结<br>第十二章 我国地市城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br>一 苏南模式<br>二 温州模式<br>三 珠江模式<br>四 模式比较及启示<br>本章小结<br>第十三章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个案研究——临沂城乡经济发展模式探索<br>一 临沂市概况<br>二 地市城乡经济增长的奇迹:“临沂现象”描述<br>三 “临沂现象”理论透析<br>四 重视“临沂现象”中的矛盾<br>本章小结<br>结束语<br>参考文献<br>附录<br>给临沂市人民政府的建议报告<br>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成果应用情况的说明<br>临沂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br>临沂市农村金融状况调查与分析<br>临沂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br>课题组成员已发表成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