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10610
  • 作      者:
    吴晓波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购1000册以上的用户, 本商品提供订制服务。如需加企业LOGO、腰封,或有其他需求,请发邮件至dushuhui@jd.com。请提供您的姓名、电话、公司名称、需购买的商品链接和数量、您要送达的城市,以及具体需求。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下)》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北大、哈佛知名教授、四大财经媒体主编联袂推荐。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吴晓波,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激荡三十年》为下卷,记载1993到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书中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述。
展开
精彩书评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北大、哈佛知名教授、四大财经媒体主编联袂推荐。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
    ——吴敬琏

    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今天中华儿女又能因我们的经济成就昂首挺胸面向世界,这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和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吴晓波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我们编织了这30年间大政治背景下企业和企业的“货殖列传”,我觉得其重要程度和精彩程度不亚于“本纪”。
    ——北京大学教授 何志毅

    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
    ——哈佛大学教授、亚太区研究中心主任 劳维信

《激荡三十年》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同时他也是朝向未来的。他是标本也是标杆,因此将成为无数人前行的伴侣。
    ——《第一财经日报》 总编辑 秦朔

    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未来30年,我们理应期待由更多与政治无涉的商业智慧构成中国企业的历史。
    ——《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刘坚

    中国缺乏连续而主流的商业史,这让中国的崛起充满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在眼下这个全民读史的时代,《激荡三十年》的问世提供了一种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新的方式。
    ——《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牛文文
展开
精彩书摘
    4月,中国企业界发生了两起强烈地震。一起是大邱庄的禹作敏落马, 另一起则是当时国内如日中天的高科技企业家沈太福被捕。有意思的是,他 们都是在与政府激烈的对立抗衡后陡然陨落的。 沈太福的故事是又一则颇具荒诞色彩的商业传奇。身高不到一米六的沈 太福是吉林省四平市人。他自小爱好科技发明,是一个十分聪慧好学的青年 。1984年,30岁的他从四平水库的工程局辞职,与两个兄弟办起了吉林省第 一家个体科技开发咨询公司。他们相继研发出很多新颖的产品,如吸塑包装 机、双色水位计及一种特别的读卡机。他的企业在当地以善于创新而小有名 气。1986年,沈太福进京,以30万元注册了集体性质的长城机电技术开发公 司——直到1988年,北京市工商局仍然不受理私人性质的高新科技企业注册 。长城公司的产权性质最后成为沈太福案最致命的一环。1992年前后,沈太 福和他的科技人员研发出一种高效节能电机,据称比同类产品性能高出很多 。可是,沈太福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投入生产,银行也对这个有风险的项目 没有兴趣,这时候,沈太福想到了民间融资。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之后的 1992年和1993年是投资热情极其高涨的年份,人们对各种有新意的建设项目 充满了热情。由于中央金融管制,发生在民间的各种集资行为便一直非常活 跃,利息也是水涨船高。在沿海很多地方,民间拆借资金的年利息基本在16 %-20%之间。一位资深的证券公司总经理曾回忆说,“在那年,证券公司 不知道自己真正该做什么,几亿的资金,拆借出去就起码有20%的收益,还 用自己费什么心?”便是在这样的火热背景下,沈太福的集资游戏出台了。 长城公司发明的新型电机属于节能项目,当时国内能源紧张一直是瓶颈 ,因此凡是有节能概念的新技术都颇受青睐。而沈太福又是一个善于包装和 炒作概念的高手。1992年5月28日,他的电机技术在钓鱼台国宾馆通过了国 家级科技成果鉴定。根据报道,国家计委的一位副主任在他的项目鉴定书上 批示:“属节能的重要项目,应尽可能给予指导和支持。”沈太福更是对外 宣称,长城公司几年来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研制成功了这种高效节能电机 ,据能源部门测算,在运行的风机中如果仅有1/3换上这种节能电机,一年 就可以节电400亿千瓦,其前途的宏大让人充满想象。 沈太福的集资规则是这样的:投资者与公司直接签订“技术开发合同” ,集资金额的起点为3000元,高者不限。投资者可随时提取所投资金,按季 支付“补偿费”,年“补偿率”达24%——当时,银行的储蓄利率为12%左 右,沈太福开出的利率高出一倍。他的第一轮集资活动是6月份在海南展开 的,广告前一天刊出,第二天公司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龙,仅20天就集资2000 万元。初战即告大捷的沈太福当即加快集资步伐,他先后在全国17个城市开 展了类似的活动,长城公司的集资风暴迅猛席卷全国,它很快成为当年最炙 手可热的高科技企业。 在此次集资活动中,各地的媒体记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活 跃的是《科技日报》记者孙树兴。当沈太福在海南开始集资时,孙树兴在报 纸的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20天集资2000万》,对长城公司的集资业绩大 加鼓吹。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孙树兴又相继发表了《用高科技和我们百年不 懈的改革开放筑起新的长城》以及《为了干百万父老兄弟》等长篇报道,对 长城公司的集资给予高调的追踪报道。正是在数百家媒体的热催下,沈太福 跑马圈地,战无不胜。在这期间,沈太福先后给了孙树兴两万多元辛苦费以 及密码手提箱、“皮尔·卡丹”西服和日本产“美能达”全自动照相机等物 品。孙树兴后来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在孙树兴的牵线下,沈太福又幸运地结识了曾经担任过《科技日报》总 编辑、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李效时。在沈太福案中,李效时扮演了一个很 关键的角色。当《科技日报》对长城公司大加报道的时候,他便对这个节能 项目深信不疑。为了表示支持,他专门到长城公司去考察,还留下了“愿长 城目标早日实现”的题词,被沈太福用在所有宣传文本上。李效时还借出差 的机会到各地为长城做宣传。在海南,他对媒体记者说,“我从深圳到广州 到海南,宣传了一路的‘长城’。我觉得‘长城’所办的科技实业,是一个 充满希望的科技实业!”由于他的官方身份实在特殊,因而成了长城公司最 具说服力的宣传员。为了报答李效时,沈太福以李效时三儿子的名字签订了 一份4万元的北京长城公司“技术开发合同书”。第一次,李效时拒绝了, 第二次,沈太福派人把它从李效时办公室的门缝里塞进去,这次,李效时没 有退回,他心领神会地将之锁进办公室的一个铁皮柜里。就为了这份合同, 李效时一年后被认定犯有受贿罪、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20年。 如果说孙树兴和李效时为长城公司效劳夹有私利因素的话,那么,在当 时确实有一些专家和学者对沈太福的集资模式表示由衷的赞赏,其中便包括 老资格的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在1993年1月,费老撰文《 从“长城”发展看“五老”嫁接》,对长城模式进行“理论”上的论证。他 所谓的“五老”是老大(国有企业)、老乡(乡镇企业)、老九(知识分子)、老 外(外资企业)、老干(政府官员)。费孝通认为,长城公司在高新技术成果的 委托加工、成果转让、搞活民间金融、对外合作以及发挥老干部余热等方面 都做出了值得称道的成绩。 到1993年初,沈太福先后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分公司和100多个分支机 构,雇用职员3000多人,主要的业务就是登广告、炒新闻、集资到2月份, 长城公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共集资10亿多元人民币,投资者达10万人,其 中个人集资款占集资总额的93%。集资款逾5000万元的城市有9个,北京的 集资额最多,达2亿多元。随着集资泡沫越吹越大,沈太福讲的故事也越来 越离谱,他宣称拥有300多项专利技术,“其主导产品高效节能电机已在各 生产领域应用,已握有15亿元的订货量”,同时,“在全国数万家民办科技 企业中,长城还是唯一家纳入国家行业管理的”。事实上,在这段时间里, 长城公司只售出电机50多台,价值仅600多万元。为了制造经营业绩良好的 假象,沈太福把3.2亿元集资款变成公司的营业销售收入,然后向税务部门 缴纳了1100多万元的税款。与此同时,沈太福在人际公关上大下工夫,他先 后聘请了160多名曾经担任过司局长的老同志担任公司的高级顾问,由此构 筑起了一个强大的官商关系网。 事态演进至此,商业骗局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烈,沈太福铺天盖地的集 资风暴引起了国务院副总理朱铬基的高度关注,这位对金融风险怀有本能警 觉的中央决策人意识到,如果“长城模式”被广泛效仿,一个体制外的、缺 乏制度控制的金融流通圈将庞大而可怕地出现,中央的金融管制政策将全面 失效,于是,他下令终止长城公司的活动。 1993年3月6日晚间,正当沈太福为集资超过10亿元举办大型庆祝酒会的 时候,他收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发出的《关于北京长城机电产业集团公司及其 子公司乱集资问题的通报》。《通报》指出,长城公司“实际上是变相发行 债券,且发行额大大超过其自有资产净值,担保形同虚设,所筹集资金用途 不明,投资风险大,投资者利益难以保障”,要求“限期清退所筹集资金” 。P6-8
展开
目录
第三部 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3 扭转战局
企业史人物 庄主之殇
1994 青春期的躁动
企业史人物 支教公司
企业史人物 “君安教父”
1995 收复之役
企业史人物 刁民王海
企业史人物 万国大佬
1996 500强梦想
企业史人物 一人三九
1997 “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企业史人物 时代标本

第四部 1998年~2002 在暴风雨中转折
1998 闯地雷阵
企业史人物 “烟王”是非
1999 庄家“恶之花”
企业史人物 胡润造榜
2000 曙光后的冬天
企业史人物 霸王宿命
2001 入世与出局
2002 中国制造
企业史人物 仰融悲情

第五部 2003年~2008年 大国梦想成真
2003 重型化运动
企业史人物 大午集资
2004 表面的胜利
企业史人物 “江湖”总裁
2005 深水区
2006 资本的盛宴
企业史人物 “首富部落”
2007 大国崛起
2008 正在展开的未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