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椅子——自我剖析和定位
90年代初,学新闻的顾备春毕业时,出人意料地到外资酒店做了前台。他说:“二十二三岁时,根本不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有什么特长、弱点在哪里,只是试试看。”进外企多半是冲着会有很好的培训、学习机会去的。
在酒店工作的2年多里,从前台做到销售员和销售经理的过程中,顾备春发现,“销售工作并不适合我,业绩平平,个人兴趣也不高。工作中总是觉得累或不顺手,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他知道了自己不要什么,于是决定离开酒店。
第二次职业经历他选择了美国运通上海办事处。大公司的培训体系、发展通道都非常好,所有系统的运作都按照全球统一标准进行。顾备春做销售经理,起点也好。这时,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性格内向,不关注细节,但对宏观策略的东西比较敏感。这也许是做管理者的重要素质,但关键还在于能够发现这种素质,并运用到机会中去。只是,这一次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像一部大机器中的螺丝钉,按部就班,在这里做管理工作几乎没有压力。“状态接近退休,美国‘大锅饭’不太适合我。”他又发现了职业发展中的新问题:什么样的环境、工作状态更能够让个人价值得以实现?顾备春找到了答案。
贝塔斯曼是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顾备春看到招聘总经理助理的广告。那时的贝塔斯曼落脚在福州路上海科技书店的小阁楼里。在90年代,任何一个白领离开上海商城走进阁楼还是需要决心的。这时的顾备春已经成熟到了不会轻易把大厦和阁楼作为自己择业的必要条件,他向往的是能在一个初创市场的大公司里施展自己在市场拓展管理方面的才能。
出乎顾备春意料的是,总经理助理只做了一天,就被“发配”到了销售部,做起了兼职经理。命运真喜欢开玩笑,不喜欢做销售的顾备春却总是被安置到销售部。这次,顾备春抓住了发挥管理才能的机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