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子执政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13235
  • 作      者:
    于跃江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于跃江,男,1957年生于湖南长沙。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原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长、高级法官。现任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广州大学公法中心研究员、广东省法学会刑法学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房地产学会副会长、碧桂园集团法务等职。著有《犯罪构成基本理论研究》,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法学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老子执政学》主要阐述《老子》关于国家执政者应当如何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通过对《老子》中“道”、“德”等八个哲学范畴的解读,阐发了《老子》治国理念的各个层面。同时,大量引用先秦诸子有关思想作辅助资料,以深化对《老子》执政思想的理解,进而延伸至对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先秦政治文化的整体把握。作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当代哲学观念对“道”范畴的全新解读为理论基础,注重从现实生活的视角解读《老子》思想,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为中国文化当代化提供思想路径,另一方面使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根基,努力揭示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老子》思想中蕴含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精神及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民本思想的源流“德”的社会意义是氏族,政治意义就是指人民群众。在氏族社会末期和早期国家历史阶段,我国典籍中的“民”与“姓”是不同的。“姓”表示整个氏族,有独立政治地位,是自我生存和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体和政治单位。“民”是指战败被俘的异族人群,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氏族,也就没有独立社会政治地位,只能从属于战胜者氏族而生存,带有奴隶的性质。《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于。以。时,常。庸,和)。”文中的“百姓”,即指尧帝时众多不同姓的氏族,“万邦”是众多方国即氏族部落联盟,“黎民”即指战败的九黎族俘虏群体。此文大意是,尧帝领导有方,在其管辖区域内的各姓氏族都得到发展,各地氏族联盟关系融洽,九黎族的战俘们也因此逐渐变得和善起来。夏商周时,随着国家的逐渐成型,“民”的概念也逐渐发生性质的转化,渐渐地不但用“民”来指称本族民众,同时也指行政管辖地域内的其他氏族民众。最终“民”遂成为在国家政治管理下超越血缘氏族范围的普通民众的代称。《尚书·盘庚》:“民不适有居。”《左传·闵公元年》:“天子日兆民。诸侯日万民。”商族民众不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天子管辖的叫兆民,诸侯管辖的叫万民。上述引文《尚书》中的“民”,即指商族普通民众。《左传》所称的“民”,则是周天子对周朝管辖区域内各氏族全体民众的统称。因为“德”由本族群的众人组成,也就是由民构成“德”,故无民则“无德”,而“无德”则国家就必然失去政权基础。因此“德”是国家之基,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根本基础。从理论内容和性质上说,“民”与“德”的区别在于:“德”突出的是人群的血缘氏族性质,“民”则偏重于人群的社会民众性质。《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就是从社会身份和职业领域划分“民”,而没有表示其血缘关系的性质。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道”——执政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运动变化观
第二节 社会实践观
第三节 思想方法观

第二章 “德”——执政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德”源自“道”
第二节 “德”为国本
第三节 治国重“德”

第三章 “信”——执政的政治基础
第一节 政治信任
第二节 社会诚信
第三节 君民互信

第四章 “无”——执政的根本性质
第一节 无私无我
第二节 无欲无求
第三节 无为而治

第五章 “朴”——执政的朴素本色
第一节 “不自见”
第二节 “不自伐”
第三节 “不自矜”
第四节 俭养德

第六章 “仁”——执政的人性内涵
第一节 人性自然
第二节 圣人不仁
第三节 仁者爱人

第七章 “善”——执政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上善若水
第二节 “德善”安民
第三节 常善救人

第八章 “中”——执政的政策策略
第一节 守中
第二节 守柔
第三节 善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