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Japan's experienc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3779
  • 作      者:
    (日)南亮进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南亮进,1933年出生,一桥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毕业。历任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东京经济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成西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一桥大学名誉教授。2002年6月创立中国经济学会,并任会长至今。
  主要著作有:《日本的经济发展》)东洋经济新报社),并有英文版、中文版和韩文版。《中国经济入门》(日本评论社),该书作为标准的中国经济教材在日本很多大学被使用,同时也被翻译成中文版和韩文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刘易斯转折点”是从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的转折关口。随着“民工荒”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中国经济是否面临“刘易斯转折点”已经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南亮进对日本通过转折点的过程进行研究的成果,作为明显地经历过“刘易斯转折点”的国家,日本通过转折点的过程对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提出的理论观点及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有助于中国转折点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转折点理论的性质
  1.1 经济增长理论的缺陷
  自从哈罗德强调动态经济学的必要性以来,在现代经济学领域里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即经济增长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得到了长足的发展(Harrod 1948)。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分为凯恩斯派增长理论和新古典派增长理论两个派别。
  凯恩斯的增长理论是试图将凯恩斯的一般理论长期化的一种学说(Keynes 1936)(一般理论在资本存量没有变化这个意义上具有短期的性质)。凯恩斯试图解释为什么在均衡点时也存在失业。他的解释是:由利息率与资本的边际效率决定的投资不一定与完全雇佣条件下的潜在储蓄相一致。哈罗德在他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用保证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代替凯恩斯短期理论中的投资和潜在储蓄。在他的模型中,保证增长率代表暗含着投资与储蓄均衡关系的产出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代表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增长率,当保证增长率不及自然增长率时就会发生慢性失业。罗宾逊(Robinson 1956;1964)的增长理论也可以看成是沿着哈罗德的理论线索展开的。
  新古典派增长理论是新古典派的静态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动态化版本,它的生产函数是建立在完全雇佣假设基础上的。通过增加决定劳动力、资本存量以及技术进步增长的等式,能够得到相关时期的产出流以及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充分就业的假定,决定了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派的经济增长理论之间的分歧。最近,沿着新古典线索的研究比较活跃,其贡献超过凯恩斯派经济增长理论,如索罗(Solow 1956)和斯旺(Swan 1956)所做的先驱性工作。
  尽管不能否认,这些理论为研究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系列不可或缺的工具,如将它们用于测量技术进步的速度;但是,如果要这些理论应用到现实的经济当中,就会产生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对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加突出。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转折点理论的性质
1.1 经济增长理论的缺陷
1.2 经济发展理论的登场

第二章 转折点理论对日本经济的适用性
2.1 经济的二元结构
2.2 实际工资的低增长率
2.3 近期劳动市场的变化
2.4 围绕日本经济转折点的争论
2.5 本书的目的

第二篇 转折点理论
第三章 转折点的概念和理论
3.1 劳动的无限供给与劳动的有限供给
3.2 劳动的无限供给与劳动的有限供给:图解
3.3 转折点与两个阶段
3.4 通过转折点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 转折点理论的数学解释
4.1 劳动的无限供给与劳动的有限供给
4.2 转折点与两个阶段
4.3 通过转折点的必要条件
4.4 相对价格的决定

第五章 找出转折点
5.1 找出转折点时的问题
5.2 找出转折点的标准

第三篇 日本经济的转折点
第六章 非资本主义部门雇佣规模的变化
6.1 第一产业雇佣的规模
6.2 战前各产业雇佣规模的各种估计:综述与评价
6.3 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净流出
6.4 不领工资的家庭从业者的数量
6.5 农户人口
6.6 农户人口的净流出
6.7 非资本主义部门雇佣的变化:结论及其含义

第七章 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
7.1 农业的名义工资
7.2 价格指数
7.3 农业的实际工资
7.4 纺织女工的实际工资

第八章 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8.1 农业和制造业的工资差别
8.2 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产业间差别
8.3 制造业男女间的工资差别
8.4 生产工人和非生产工人的工资差别
8.5 企业规模间的工资差别
8.6 工资差别的变化:小结

第九章 非资本主义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9.1 农业生产函数的测算:战前
9.2 农业生产函数的测算:战后
9.3 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变化

第十章 非资本主义部门工资的决定因素
10.1 农业劳动的工资与边际生产力的比较
10.2 农业劳动的工资与边际生产力的相关关系
10.3 农业工资与农业生产率的相关关系:地区间分析

第十一章 非资本主义部门对资本主义部门劳动供给的弹性
11.1 统计的准备
11.2 分析

第十二章 日本经济转折点的界定
12.1 第六至十一章中的证据
12.2 附加的证据:对劳动过度需求的变化
12.3 关于这个界定的评论

第十三章 通过转折点的基本要素
13.1 是劳动供给的减少还是劳动需求的增加?
13.2 劳动需求增加的源泉

第十四章 对文献的批判性回顾
14.1 费和拉尼斯
14.2 乔根森

第十五章 结论和含义
15.1 结论
15.2 对现在和未来经济的含义
参考文献
附属统计表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