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吴景超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51842
  • 作      者:
    吴景超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景超,字北海,20世纪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1901年3月5日出生于安徽歙县。1915至1923年就读于清华学堂。1923至1928年赴美留学,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28至1931年,任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其间出版《都市社会学》(1929)、《社会组织》(1929)、及《社会的生物基础》(1930)。1930年组织成立中国社会学社,历任理事、副理事。1931至1935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务长,其间主编《清华学报》、《社会科学》、《独立评论》。<br>    1936年,吴景超出任南京政府行政院秘书,其后两年,先后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和《中国工业化的途径》。抗日战争期间,吴景超历任工矿调整委员会、经济部和战时生产局秘书,1943年春与晏阳初赴美讲学。抗战胜利后任善后救济总署顾问。1948年5月,吴景超主编《新路》,旋被国民政府勒令停刊。<br>1949年后,吴景超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委员。1957年,吴景超和一同参加了民盟中央6月6日座谈会的费孝通、钱伟长、曾昭抡、黄药眠、陶大镛等六位知识分子一起被划为“右派”。1968年5月7日,吴景超因肝癌病逝于北京。<br>    198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关于爱国人士中的右派复查问题的指示报告》,正式决定给“六教授”政治摘帽平反。
展开
内容介绍
    《吴景超文集:第四种国家的出路》收集了十六篇文章,都是我于过去数年内,在《新月》、《清华学报》、《社会科学》、《大公报》及《独立评论》中发表过的。书名似乎有点新奇,但也无需解释,因为在《吴景超文集:第四种国家的出路》第一篇文章里,已经把第四种国家的意义,讲得很清楚了,中国不幸,就是第四种国家,如何改变这种不幸的境遇,就是《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吴景超文集》所要讨论的。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导言,全书的要义,已在于此,以后三章,不过发挥这些要义,但每章都有一个中心主张:第二章提倡机械化的生产方法,第三章提倡节制人口,第四章提倡公平的分配,这几件事都做到了,是否中国便有出路,还请读者指正。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br>    第二章 经济建设<br>    三 农民生计与农村运动<br>    中国农民生计困难的原因,据我的分析,最要的不外下列数种。第一,他们的农场太小,平均不过24亩左右,还有许多农场,不到这个数目。第二,生产方法落伍,这可从农作物的收获上面看得出来,无论是小麦、米、玉米或棉花,中国农民的成绩,都远不如他国农民。第三,交通不便,以致农民的出产品,在市场上得不到善价。假如农民要把他们的农产物运到价格较高的市场中去贩卖,结果因为旧式交通工具运费的昂贵,恐怕也得不偿失。第四,是副业的衰落,以前这些副业,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现在因为许多副业的出产品,与外国工厂中的出产品或外国农场上的出产品相竞争,受优胜劣败原理的支配而被淘汰,以致农民丧失了一笔重要的收入。这些副业,有的大约是不可挽救,如纺纱织布;有的还可以想法复兴,如丝茶。以上这些原素,都是使农民的收入缩小的。假如这点小小的收入,农民可以完全用在自己的身上,那么他们的生活,也不致如现在那样穷困。他们所以走到现在这种地步的,就是在农民的四周,还有许多剥削他们的人及机关。这些剥削的势力,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的,不外下列数种。第一是地主,中国土地分配的不平均,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人所公认的事实。一方面有穷无立锥之地的佃户,另一方面有拥田数万亩的地主。如最近农村复兴委员会的调查,便发现江苏的邳县、阜宁、灌云等县,有五六万亩以上的地主。这些人能够不劳而食,便是因为另一方面,有许多苦耕而还免不了冻馁的佃农。<br>    ……
展开
目录
代序一 在纪念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教授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讲话<br>代序二 在纪念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教授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讲话<br>上篇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br>1936年版自序<br>第一章 导言<br>一 世界上的四种国家<br>二 提高生活程度的途径<br><br>第二章 经济建设<br>三 农民生计与农村运动<br>四 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与农场<br>五 从佃户到自耕农<br>六 地方财政与地方新政<br>七 近代都市化的背景<br>八 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br>九 再论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br>十 都市教育与乡村教育<br>十一 我们没有歧路<br>注释<br><br>第三章 人口政策<br>十二 多福多寿多男子<br>十三 土地分配与人口安排<br>十四 中国的人口问题<br><br>第四章 分配问题<br>十五 新税制与新社会<br>十六 阶级论<br>注释<br><br>下篇 社会与制度评论补编<br>十七 论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br>十八 革命与建国<br>十九 中国的政制问题<br>二十 答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br>廿一 论经济自由——美苏经济制度述评<br>廿二 六十年来的中国经济<br>廿三 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是可以分开的<br>廿四 缩短贫富的距离<br>廿五 中国工业化问题的检讨<br>廿六 中国农村的两种类型<br>廿七 农业建设与农民组织<br>廿八 关于《论经济自由》的总答复<br>廿九 婚姻向何处去?——评费孝通《生育制度》<br>三十 社会学观点的应用<br>三一 民族学材料的利用及误用<br>后记 回忆我们的父亲吴景超<br>附录 吴景超先生主要著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