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晶状体的干预被认为在屈光不正中仅能做出中等程度的调整,而且仅仅在生命早期才有这种干预行为。在生命后期,或是说在45岁以后,晶状体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弹性,但迄今对此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
散光的消失或是其特征的改变使问题变得更令人困惑。散光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角膜曲度的非对称性变化所致,这使得眼睛不能将所有光线汇集于一点,眼睛克服这种情况的能力又很微弱——而散光又如同屈光不正一样来去非常灵活。我们也知道散光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有些人可以产生3个屈光度(屈光度是聚焦能力,即能将1米远的平行光束聚集于一点)。我有1.5个屈光度。
通过在纽约眼耳医疗所和其他医疗机构对数千双眼睛的检查,我观察到,在许多情况下,屈光不正会自行恢复,或是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对于这些现象,我不能忽略也无法使自己迁就一些大家普遍认同的解释,即便是这种解释说得过去。对于我来说,如果一种论述是正确的,那么它必须永远经得住考验,不能有例外。如果屈光不正无法治疗,那么它就不会自行恢复正常或是转换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近视和远视,像散光一样,可随意愿而产生;近视并不是像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的那样,与近处用眼视物相关联,而是应与远处视物紧张相联系,近处视物紧张则相应地与远视相关联;程度较轻的屈光不正可以消除,而程度较高的则可以得到改善。
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检查了数万只眼睛,并且随着我积累的事实越多,我就越无法通融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
展开
——《美丽新世界》作者(因角膜炎部分失明,保存的视力仅够吃力地阅读)
时间已经证实贝茨治疗法的价值,这个世界应对此心存感激。
——哈里斯·格鲁曼(《通向好视力的新方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