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收入分配差距因素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6832
  • 作      者:
    董全瑞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对收入分配差距因素的讨论较为深入和细致。所谓深入,就是作者深入到“要素贡献”及其争议的背后来考察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国家因素以及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所谓细致,就是作者不仅对差距的因素有宏观的了解,而且着重从微观角度给出分析。像出身、运气、选择、努力这样的因素也在作者的视野之内,而这些因素无论在什么社会都能对个人的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深入“要素贡献”及其争议的背后来考察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各种因素。其中,重点探讨了市场、个人与国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作者发现,收入分配差距与个人的出身、运气、选择、努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它决定了人们进入市场前的禀赋条件,而市场正是以此为起点把各种要素置于供需坐标内来决定收入分配的。不完全市场并不能保证你所领回的正好是你所贡献的东西,强势利益集团会通过各种活动使利益的天平倾向自己一边。所谓强势集团,就是国家扶持的那个集团。这样,国家就成为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影响覆盖了整个分配过程。
  本书是作者多年对收入分配差距及其理论问题观察和思考的结晶,对市场个人及国家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触及了实证分析不易量化而又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也对“应该做什么”的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丰富了我们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认识。
  ——赵人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该书是一部把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力作。它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解释符合转型期资源配置由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摩擦和并存态势的现实。
  ——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是一位勤奋的理论工作者对实际问题探索的结晶。读者可以“对号入座”式地读一读此书,它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地使你致富,但它能让你知道所以穷、所以富的原因。
  ——詹小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经济学家茶座》特邀执行主编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劳动工资
  劳动工资,是勤勉的奖励。勤勉像人类其他品质一样,越受奖励越发勤奋。丰富的生活资料,使劳动者体力增进,而生活改善和晚景优裕的愉快希望,使他们益加努力。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工资是归于劳动要素项目下的收入形式,它在当今市场经济国家占到国民收入的3/4。我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工资所占比重比其他国家低得多,劳动要素所得过低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低收入群体生活贫困的重要因素。这一奇特的现象说明我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对劳动工资的认识和行动误区。本章通过阐发古典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家和其他经济学家对劳动工资的看法来检讨我国的工资理论和政策,并提出改善劳动工资理论和政策的选项。
  一 斯密的劳动工资理论
  斯密的劳动工资理论是其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由劳动工资决定、劳动工资差距的因素以及效率工资理论三部分组成。系统了解和分析斯密的劳动工资理论有助于认识和解决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遵循斯密乃至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工资理论,而是通过城乡劳动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和外资外贸政策来挤压劳动者合理的工资、生活条件和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造成的。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束缚劳动者的制度和政策,把劳动工资提升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问世,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其后的经济学家无论其研究方向是弥合亚当·斯密理论的缺陷还是与其背道而驰.但都从经济学的鼻祖那里去寻找灵感。到230多年后的今天,其光辉思想仍为人们所推崇,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斯密“看不见手”的原理揭示了市场运行的本质并由此奠定了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基础;其二,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的理论为产业发展和深化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但斯密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劳动工资理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同和应用。但并不表明斯密的工资理论没有应用价值,而是由于其思想不符合资本及其代表者的利益罢了。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劳动工资所得比重过低的现实状态下,认识和了解斯密的工资理论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市场结构与收入分配差距
第二章  劳动工资
第三章  收入差距的来源
第四章  教育的独特作用
第五章  国家与其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
第六章  国家借债的分配效应
第七章  分利集团与收入分配差距
第八章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
第九章  剩余分享: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之比较
第十章  新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及其缺陷
第十一章  新制度经济学分配理论
第十二章  效率
第十三章  公平
第十四章  意识形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