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内容摘要
在本报告集中,对体制问题的讨论除了具体涉及金融体制、汇率体制和财政体制等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个是关于要素市场化改革问题,一个是关于政府体制改革问题,二者又密切相关。前者是从关于改革攻坚的讨论提出问题,既然确立改革攻坚年,那么,攻坚的目标对准什么,就是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鉴于产品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要素市场化改革则大大滞后,不仅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经济结构失衡,而且造成财富的逆向转移,即从国内向国外转移,从穷国向富国转移,从一般部门向垄断部门转移,从个人向政府转移,从劳动者向资产所有者转移,导致了分配严重不公,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分裂。事实上,宏观波动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也直接导源于资金要素和土地要素的政府管制和国有垄断造成的相对价格扭曲。这既是中国改革方式选择的结果,也是改革中最困难的事情,因而成为继续改革的重点和攻坚的目标。资源和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后者是由于在2004年和2007年的宏观调控中,政府突出行政手段的行为方式引发的,不仅严格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加强窗口指导,关闭企业和停止土地审批,而且直接进行价格干预,用扭曲相对价格关系的办法来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就违背了宏观经济调节的基本原则。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政府的行政控制能力很强,但是管理能力和合法化能力较弱,行政手段的刚性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不一刀切,不可能没有扭曲,其结果必然会造成体制上的停滞和倒退,一方面强化了体制和政策上的歧视和不公平,另一方面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加剧了政府之间凭借公共权力的经济竞争,进而造成了政府治理的危机。由于政府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竞争和行政垄断的加剧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体制根源,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宏观调控不是调节市场和企业行为,而是调控政府行为。因而,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分析报告中,从不同方面进一步讨论和分析了规范政府竞争和打破行政垄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