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539824
  • 作      者:
    张建君著
  • 出 版 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实质及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市场经济内在结构和层次性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改革方向的论述具有创新价值。
  张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教授
  该书有自身的创新,对转轨和改革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有自身独创性见解。尤其是对中国未来转型的有关问题的分析,较为全面,而且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在基本观点及具体问题上保持了一致性,逻辑始终贯彻到底。
  魏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经济学教授
  该书提出和论证的“双主题阶段转换式”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这种对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概括是作者的主要创新之处。文中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探讨,包含了作者自己的独创的视角和理论分析。
  陈德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转轨(Transition)和转型(Transformation)有不同的英文单词,但在国内外早期的研究中并没有严格的内涵区分,二者基本上可以相互取代,指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这种情况在国内学术界反映的更充分,转轨和转型往往是同一个英文单词Transition的不同译法,有时Transition也被译为“过渡”,但有时Transformation也被译为“转轨”。随着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转轨和转型、转轨经济学(Transition Economics)和转型经济学(Transformation Economics)在国内外开始被明确区分。转轨和转型(转轨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究主题的差异;理论基础的差异;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同。本文界定的经济转型包括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等三层涵义。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提出是与明确目标下社会经济体制有序转变、经济绩效良好、社会生活稳定变迁的改革过程相联系;是对这一经济转型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既是对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践模式的概括和总结过程,也是对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具体内涵和体制特征认识明确化的过程。全文共分六部分探讨了上述主题。
展开
精彩书摘
  2.2核心理论与分析框架:框架梳理
  三大理论范式对市场经济分析的主要框架和思想分别源自马克思、凯恩斯和哈耶克,他们的思想成为三大范式最基本的理论研究框架,事实上也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最为重要的理论源泉;因此,分析框架的不同也主要可以通过马克思、凯恩斯和哈耶克对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解差异来比较。
  2.2.1  “马克思一列宁范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前提假设是完全自由竞争。其理论分析的框架是:(1)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价格决定于价值,供求机制与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关系,市场价格决定于市场价值;(3)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投资,或者国民收入等于工资加剩余价值;社会再生产的总量平衡决定于产业的结构和比例平衡;(4)价值规律决定优胜劣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相对人口过剩,社会总供求失衡产生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经济危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价值规律及其发挥作用的形式。第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及影响因素。基本前提假设:两火阶级工人和资本家,工人有消费但不储蓄,资本家拥有全部的剩余价值,是唯一的投资主体。(1)货币资本(即投资)是发动整个经济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投资决定于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率;(2)消费决定于工资和剩余价值,有效需求决定于工资水平;(3)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和价格上的一致是经济稳定的基础,市场经济容易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金融危机现象。第三,经济运行机制分析的主要方法是:(1)市场经济综合平衡的总供给一总需求均衡分析方法;(2)国民经济在生产、消费及不同部类合理结构和比例上的经济结构分析方法。第四,市场经济的体制安排。基本前提假设,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趋势。(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客观要求内生于市场经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和私有制的矛盾,决定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取代的必然性;(2)解决危机的出路只有废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也就是只有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革命。马克思的后继者列宁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的现实,提出了与生产资料大规模社会化或者集团占有相联系的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范式,使资本主义垄断竞争和垄断理论范式成为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框架的重要发展。
展开
目录
中英文摘要一
第1章导论
1.1选题的意义及概念界定
1.2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国外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的“两条主线”
1.2.2国外经济转型研究的“三派观点”
1.2.3简要的小结
1.3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1体制模式与改革方案设计的改革探索期
1.3.2体制转轨与改革重点突破的转轨明确期
1.3.3体制初步确立与改革攻坚的转型深化期
1.4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4.1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小结
1.4.2国内外文献研究的优势及不足
1.4.3选题研究的理论重点和难点
1.5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理论创新及方法
1.5.1基本思路
1.5.2理论创新
1.5.3研究方法

第2章市场经济范式与转型研究的理论框架
2.1思想基础与主流脉络:范式提出
2.1.1“凯恩斯一萨缪尔森范式”和“哈耶克一萨克斯范式”的提出
2.1.2“马克思一列宁范式”的提出
2.2核心理论与分析框架:框架梳理
2.2.1“马克思一列宁范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2.2.2“凯恩斯一萨缪尔森范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2.2.3“哈耶克萨克斯范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2.3理论层次与制度假设:范式比较
2.3.1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前提假设和终极认识不同
2.3.2对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关系的认识不同
2.3.3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分析方法的理论层次不同
2.3.4市场经济基本社会制度假设的不同
2.3.5理论范式的硬核不同
2.3.6所有制及社会秩序观念认识的不同
2.4同一主题与不同道路:范式联系
2.4.1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共同认识
2.4.2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及影响因素认识的异中之同
2.4.3共同的福利社会思想
2.4.4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共同认识
2.4.5三大范式研究中必须提到的人物
2.5理论范式与社会实践:模式改良
2.5.1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改良道路
2.5.2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综合改良
2.5.3市场经济改良道路的中国启示
2.6中国经济转型分析的基本框架
2.6.1转型目标明确
2.6.2制度约束刚性
2.6.3改革形式灵活
2.6.4阶段性推进

第3章制度层次性、双重转型难题与中国道路
3.1市场经济制度的层次性
3.1.1微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
3.1.2中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
3.1.3宏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
3.2经济转型的次序性问题
3.2.1经济转型次序性问题的理论探讨
3.2.2制度层次性决定改革的次序性
3.3经济转型的速度问题
3.3.1转型速度问题的不同主张及背景
3.3.2速度不能保证经济转型的顺利推进
3.4经济转型“局部改革的陷阱”
3.4.1“局部改革的陷阱”的提出
3.4.2“局部改革的陷阱”的层次性分析
3.4.3“局部改革的陷阱”的理论拓展
3.5一个简要的总结
3.5.1目标模式决定转型的具体方式
3.5.2政治架构决定转型过程的具体特征
3.5.3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是解决转型难题的理论基础
3.6经济转型的中国道路
3.6.1中国经济改革试验探索阶段的过程考察
3.6.2中国经济系统改革阶段的过程考察
3.6.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阶段的过程考察
3.6.4中国经济转型深化阶段的过程描述
3.6.5中国经济转型道路考察的主要结论

第4章经济转型的不同模式、绩效比较及实证分析
4.1俄、中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
4.1.1建立在不同理论基础上的转型模式设计
4.1.2“休克疗法”与中国经济转型方式的显著差别
4.1.3作为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价格机制形成路径不同
4.1.4所有制问题上快速全面私有化和阶段性调整的差异
4.1.5企业组织形式的转换及生产力体系的完善
4.1.6宏观层次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
4.2俄、中不同经济转型模式的绩效比较
4.2.1转轨之前的绩效比较
4.2.2转轨期间的绩效比较
4.3基于效率、稳定、公平和制度的绩效评价
4.3.1对俄罗斯转轨基于效率的评价
4.3.2对俄罗斯转轨基于稳定和公平的评价
4.3.3对俄罗斯转轨基于制度的评价
4.3.4俄罗斯人民对经济转轨的评价
4.4俄、中不同转型道路的发展趋势
4.5俄、中经济转型比较的主要结论
4.5.1转型要破除新自由主义教条和模式崇拜
4.5.2转型要注重改革的阶段性推进和调整
4.5.3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
4.5.4转型不是主题单一的经济体制转轨
4.5.5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与经济转型合拍
4.6结束语

第5章转型深化期的实践难题及改革抉择
5.1慎重选择转型深化期的改革方式
5.1.1激进方式和渐进方式的局限
5.1.2对转型方式问题的进一步反思
5.1.3转型深化期中国转型策略的抉择
5.2规范所有制调整中的产权改革
5.2.1产权改革并不能激发激活企业效率
5.2.2区分要素市场的发育和要素私有化
5.2.3所有制改革要符合产权社会化趋势
5.3通过自主创新解决经济增长难题
5.3.1转型深化期经济的阶段性特点
5.3.2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构分析思路
5.3.3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强自主创新
5.4确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三维体系
5.4.1恰当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横向关系
5.4.2构建市场运行机制层次性的纵向制度保证
5.4.3重视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混合影响
5.5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
5.5.1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公有制为主体
5.5.2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基础
5.5.3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特征
5.6稳步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民社会
5.6.1影响社会转型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5.6.2社会转型是宏观层次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
5.6.3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民社会
5.7立足合法性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第6章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与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人名及术语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