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基本问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67571
  • 作      者:
    孙居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居涛,男,1943年10月生,山东海阳人。1968年毕业于南昌大学。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迄今,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独著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含主编、合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教学成果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基本问题》总体脉络一以贯之,即遵循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的经济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深入地探讨了所有制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理论、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宏观控制理论中国化发展历程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基本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首先必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对社会主义所有制作出了科学的预测,列宁和斯大林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变为现实。当代中国所形成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长期探索和创新的结果,是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他们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制约着或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人们在产品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并决定着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思想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1.1.1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精辟的名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思想。这里讲的私有制首先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当然也包括其他形式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其矛盾,明确指出,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对人类社会直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经济活动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的不朽巨著《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被它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导致其必然灭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剥夺剥夺者,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把剥削阶级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没收,对于生产方式已高度社会化的资本大工厂和大土地占有者,用没收的办法无偿剥夺,使他们的财产变为社会公有的财产;第二种方式是赎买,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以用赎买的办法对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化。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党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应该干脆地剥夺大土地占有者,就像剥夺工厂主一样。这一剥夺是否要用赎买来实行,这大半不取决于我们,而取决于我们取得政权时的情况,尤其是也取决于大土地占有者先生们自己的态度。我们决不认为,赎买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容许的;马克思曾向我讲过(并且讲过好多次!)他的意见:假如我们能赎买下这整个匪帮,那对于我们最便宜不过了。”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社会的一切生产资料,全社会如同一个大工厂、大的“辛迪加”,生产按照社会统一的计划进行,直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这个联合体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经消亡。在未来社会第一阶段,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到了它的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1.1.2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公有制的构想,使用得最多的词汇有“社会的所有制”、“社会的生产资料”、“公共的生产资料”等。马克思说:“以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的所有制”。“无产阶级要做的事就是改变这种有组织的劳动和这些集中的劳动资料目前所具有的资本主义性质,把它们从阶级统治和阶级剥削的手段改变为自由联合的劳动形式和社会的生产资料。”“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这些词汇从不同的侧面概述了公有制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它把资本变成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一个伟大的历史结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否定的否定。
    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公有制的经典回答。这段话指出,未来社会所有制“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未来社会所有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社会化协作大生产的基础上;未来社会所有制是“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共同占有”。重建个人所有制,即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者与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每个劳动者都是生产资料事实上的所有者,靠劳动来取得收入。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社会所有制是全社会唯一的公有制形式。在自由联合体中,劳动者用公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的许多的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实现了在生产资料面前人人平等。
    1.1.3 未来社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将把一切生产资料转归社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提出,在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要把属于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建立“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序言》中,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的思想,全面论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问题,指出:“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便实现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的直接占有,供全体为了全体利益而共同利用。”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公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或“社会占有”,也就是“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其特点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直接结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所有制。
    关于国家所有制的管理,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设想了集权的模式,而且设想过分权的模式。他们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相离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过资本主义就存在所有权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与信用事业一起发展的股份企业,一般地说也有一种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人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十分赞赏巴黎公社把工厂主关闭的企业交给工人合作社经营的措施,认为这是公社的一种创造。“如果合作制生产不是作为一句空话或一种骗局,如果它要排除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制止资本主义生产下不可避免的经常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的痉挛现象,那末,请问诸位先生,这不就是共产主义, ‘可能的’共产主义吗?”这里充分肯定了,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国家可以采用出租的方式,把从资本家手中剥夺来的工厂转交给工人合作社支配,把从大土地所有者手中剥夺来的土地交给农业合作社使用。这种方式很像我们今天的承包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有制的形式不仅可以采取国家所有制,他们还有过农业集体所有制的设想,1871年12月5日,恩格斯在第一国际总务委员会上,在谈到丹麦国际会员在土地问题上的立场时,指出:“丹麦的土地主要是每人占有五十英亩到一百英亩好地的、人数众多的农民私有者的财产,不可能立即没收这么一大批人的土地。因此提出了一个对租佃者和农业工人都很有好处的计划,这就是建立由租佃者和农业工人组成的农业合作社,共同耕种目前由他们各自耕种的土地。”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合作经营不仅适合于农业,城市的工业中也将存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作出的《关于合作制》的决议中指出,工人合作工厂是由工人自己创办的企业,生产资料归工人集体占有,因而在企业内部扬抑了资本主义剥削,扬弃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决议还指出工人合作工厂的企业性质和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的制约,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并不会因合作工厂的存在而改变。关于合作制,恩格斯指出:“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综上可知,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集体所有制的特征主要是它是改造农民小私有制和个体经济,实现社会占有的过渡措施或中间环节。
展开
目录
绪论
1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科学预见
1.1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2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1.3 不存在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资料实行有计划调节
1.4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2 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
2.1 新的历史条件与时代的新课题
2.2 列宁总结了《资本论》发表以来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
2.3 帝国主义理论是《资本论》的继承和发展
3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3.1 十月革命初期,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3.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3.3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4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4.1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艰辛探索
4.2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贡献
4.3 江泽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论述和新成果
4.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创新理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1.1.1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1.1.2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内涵
1.1.3 未来社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2 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实践与探索
1.2.1 列宁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探索与发展
1.2.2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实践
1.3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1.3.1 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
1.3.2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3.3 追求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4.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4.2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1.4.3 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新认识
1.4.4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章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基本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基本观点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2.1.3 毛泽东关于商品货币理论的探索
2.2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者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开拓者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2.2.3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2.2.4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特点
2.2.5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伟大实践
2.3.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2.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4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第三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1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3.1.1 经济增长的要素
3.1.2 经济增长方式
3.1.3 经济周期
3.2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3.2.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3.2.2 中国化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3.3 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3.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3.3.2 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
3.3.3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

第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理论的中国化
4.1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
4.1.1 经济理论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4.1.2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探索
4.2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与选择
4.2.1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和实践
4.2.2 赶超战略的实施及其局限性
4.2.3 “两步走”发展战略
4.3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及其发展
4.3.1 “三步走”战略思想形成的依据
4.3.2 “三步走”战略步骤的内容
4.3.3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及意义
4.3.4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新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实施
4.4.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4.4.2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4.4.3 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
4.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4.5.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其实施
4.5.2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

第五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1 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5.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主要观点
5.1.2 列宁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5.1.3 斯大林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运用
5.2 毛泽东邓小平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5.2.1 毛泽东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5.2.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
5.3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5.3.1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3.2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5.3.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六章 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6.1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6.1.1 按劳分配理论的提出及其实现条件
6.1.2 按劳分配的内涵
6.2 按劳分配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6.2.1 列宁对按劳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6.2.2 毛泽东对按劳分配的论述与实践
6.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6.3.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3.2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6.3.3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6.3.4 完善中国特色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七章 宏观调控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7.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宏观调控的主要观点
7.1.1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论述
7.1.2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难以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观点
7.1.3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按计划生产的论述
7.2 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7.2.1 建立宏观直接调控体制的理论基础
7.2.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波动
7.2.3 综合平衡思想以及党对计划经济的反思
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
7.3.1 邓小平关于宏观管理的思想
7.3.2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宏观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7.3.3 十六大以来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
7.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

第八章 对外经济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8.1 经典作家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8.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
8.1.2 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
8.2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理论在曲折中发展
8.2.1 新中国建立前毛泽东对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探索
8.2.2 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的对外经济交往思想及实践
8.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经济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8.3.1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8.3.2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3.3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九章 西方经济学的传人和影响
9.1 西方经济学传人中国的综述
9.1.1 西方经济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概况
9.1.2 传统范式经济学的弊端
9.2 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影响
9.2.1 批判地借鉴和汲取西方经济学有益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9.2.2 批判地借鉴和汲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9.3 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态度
9.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
9.3.2 全面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做出客观而非偏颇的评价
9.3.3 用发展的观点和动态研究的方法追踪理论动向
9.3.4 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不能脱离中国现实经济状况
9.3.5 警惕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对中国特色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