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湘军.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74601
  • 作      者:
    王纪卿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金戈铁马,一段湘军的铁血历程。《湘军(下)》既具文学的可读性,又具史书的可证性,是历史文化读物中的典范之作。并一一为大家揭晓!
    湘军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最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之一,毁誉参半,毁之则认为镇压了农民军助长了封建势力,誉之则认为孕育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声名显赫的人物,其洋务运动让中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然而,是什么让湘军成为毁誉参半的历史现象?湘军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是怎样互为荣辱的?这样一段血与泪荡气回肠的历史成为无数学者乃至普通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到底有何魅力呢?
展开
作者简介
    王纪卿,湖南长沙人,1953年生,资深编辑,作家,学者。潜心研究湘军及湖湘文化二十余载,著作多种。近年来主持湖湘文化的电视讲座,是新浪博客、新浪读书专栏推荐作家,拥有超高人气。
展开
内容介绍
    《湘军(下)》是第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湘军通史,湘军作战历程全记录首次面世。自1851年起,湘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战太平、镇捻军、平西北、复新疆、兴军屯、办洋务、抗法国、拒日冠,直到1894年的牛庄之役,湘军全军覆没,一段历史风尘跃然纸上。作者着力于真再现湘军将帅的作性,拓摹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十多位清末名臣,发掘已被历史烟尘湮没的上百位湘军将领。湘军的成败得失以及清王朝的国运兴衰,作者尤为关切。作品气势恢弘,布局严整,叙事井然,分析恳切,雅俗共赏,堪称佳构。
展开
精彩书摘
    同治元年1862
    116
    1862年刚刚到来,左宗棠的命运就有了第二个重大转机。在经过多年苦熬之后,这个湘阴人终于跻身清廷封疆大吏的行列。
    1月中旬,太平天国辅王杨辅清率部攻打徽州,左宗棠亲自领兵从婺源前往援救。鲍超也从江西出兵安徽,攻打宁国,以声援浙江。
    1月23日,左宗棠还未进入安徽,清廷任命他为浙江巡抚,并责备他出兵迟缓,催促他赶赴浙江衢州,与李元度的部队一起,攻打严州和金华。
    左宗棠以他在湖南的军事经验,对军机要务了如指掌,奉命襄办军务以后,又亲自领兵打仗,胜多败少,更加丰富了军事阅历。同时,他还有王錱家族的兄弟们这样一批能征善战的部属。清廷将一方疆土托付给他,的确没有看错人。
    左宗棠在怀才不遇的岁月里,自比为诸葛亮,写给别人的信札,喜欢署上“亮白”二字,世人多讥笑他狂妄。湖北监利人王柏心深信他的大才,往往在诗歌中表达对他的仰慕。
    张亮基是左宗棠的第一位贵人,在他的幕下,左宗棠得以施展抱负,谋划军事。后来骆秉章更加重用这个柳庄的奇才,兵事和饷事都依靠他来解决。司道衙门来参见汇报,骆秉章老是说:“去见季高先生,请他定夺。”
    左宗棠执掌一省的大权,不拘一格,任意挥洒,引来嫉恨,可谓万众指目,谤议横兴。于是讼狱大起。清廷派总督查核,严加责问。骆秉章为了避嫌,不敢为他辩护,左宗棠命悬一发。
    左宗棠的祸殃因出名而起,但他的幸运也由出名而生。他的名声传播之广,连清廷的最高统治者都从不同渠道听说过他的名字。文宗每次召见外臣,都要垂询左宗棠的才具。
    当然,左宗棠光是出名还不行,还要遇上清廷急需军事人才的时机。他的案子正在审核时,适逢东南军情紧急,曾国藩和胡林翼各自上疏论荐左宗棠,很多朝臣也说左宗棠可以寄予重任。文宗急于用人,将他提拔为京卿。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跻身于疆帅了。
    左宗棠的德量才智,不论是否及得上武侯,但他无疑是清末的一个大军事家。在妒贤嫉能之辈的虎视眈眈之下,他终于能够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是非常幸运的。
    自古以来,在独裁统治下,多少贤人君子遭到世人诽谤,以致颠沛流离,沉郁湮灭,只能把一肚子学问带进坟墓。何况左宗棠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根本不入官场潜规则之流,在得罪了一大帮高官之后,不仅保住了他那颗聪明的脑袋,还能得到清廷的擢拔,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像左宗棠这样幸运的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可谓九牛一毛。
    其实,曾国藩本人和他的湘军集团中那些得以出人头地的湖南书生,无不沾了乱世的光。他们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千古留名,不仅因为自身养成了良好的素质,还因有一个太平天国运动搅动沉闷的社会,他们才能在晚清的军政舞台上大显身手。
    曾国藩也不是一个对清廷唯唯诺诺的汉人大臣。在军事上,他常常对清廷抗命不遵,大谈客观的困难,要按自己的战略意图行事。如果不是清廷对他的湘军多有依赖,恐怕他早就被革职问罪了。但清廷偏偏不固执成见,而同意了他的方案。
    117
    太平军在上年底攻占杭州,曾国藩认为是自己的失误,上疏弹劾自己。这时王开化已经因病去世,左宗棠手下的将领,都是偏将和副将,战守能力较差,只能自保。曾国藩推荐蒋益澧出任布政使,令他率领所部,增募新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蒋益澧这个屡遭排挤和弹劾的将领,由于时事的需要,又登上了高位。
    左宗棠刚刚接到任命,便上疏陈述自己的用兵方略。他说,浙江的军务之所以会败坏,是因为历任的总督和巡抚都不懂军事。在开始的时候,他们竭尽本省的军饷接济金陵和安徽南部,希望借着外省军队的力量作为浙江的屏障,而对练兵选将之道漫不经心。
    自从金陵和皖南的清军失败之后,浙江的官府又广收溃散的士卒,用丰厚的军饷来留住他们,希图他们再次振作。结果导致兵力增加而军饷匮乏,部队仍然缺乏战斗力,用于防守,遇攻则逃,用于攻击,一战即溃。最后溃散分裂,无法支撑。
    左宗棠说,现在他奉命指挥军事,必须严格地淘汰无用的士卒,以营制来加以约束。必须赏罚分明,发给实饷。必须另行征调和募集军士,对部队预先调换和增补。不过,如果军饷供给中断,就会遇到障碍,即便是能干的将领,没有军饷,又怎能管好部队呢?即使臣子韬略在胸,如果手下无兵,又怎能打败太平军呢?
    左宗棠请求清廷命令各部大臣查明各省协助浙江军事的款项,将清单开列给他,如果藩司调拨接送迟延,或者委员扣押不发,他都要指名参奏。左宗棠刚刚上任巡抚,就使清廷领略到了他一丝不苟的认真。
    清廷下诏,同意了左宗棠的请求。
    正如左宗棠所说,自从太平军定都天京以后,清军的江南大营一直对浙江举足轻重,浙江倾尽全省的财富给大营供给军饷,每年要花费几百万两银子。湘军资金匮乏,非常羡慕,也想从浙江得到供给。然而浙江那时对湘军没有所求,湘军统帅和浙江巡抚总是瓦不买账,以至于王有龄无法得到湘军的武力援助。
    1月26日,湖州大雪,连下三昼夜,冰厚数尺,炮舰被陷,无法动弹。31日,太平军乘夜攻下大钱口。从此,湖州城与外界隔绝,饷道不通。
    太平军屡次进攻湖州受挫,损失大批将士,死伤累累。他们采用攻坚的老法子,在湖州城外挖掘地道,可是掘到三尺深处便见水,只得放弃。而且,湖州四面大河环绕,云梯和冲车都派不上用场,太平军只能筑垒树栅,渐渐进逼,企图困死湖州守军。
    太平军将领对赵景贤恨之入骨,下令掘开赵父的坟墓,并告诫部属不要近攻。
    左宗棠必须进兵浙江,新楚军未能进入安徽,安徽南部的湘军只能孤军作战。鲍超所部在青阳将太平军击败,朱品隆率部在徽州击退围城的杨辅清所部太平军。
    青阳之战以后,清廷将唐仁廉以总兵记名。
    李世忠从滁州向江苏出兵,于2月攻克江浦和浦口,进攻桥林和乌江的太平军壁垒,全部攻克。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守王方海宗所部攻打镇江,清军将领冯子材作战不利,总兵富升中炮阵亡。都兴阿从扬州增援,又打了败仗。副将张文德率部拼死固守,清廷任命他为贵州镇远镇总兵,仍然留守镇江。
    清廷下旨,催促湘军增援镇江。
    李秀成率部向东挺进,大有攻击松江和上海的趋势。江苏巡抚薛焕向清廷告急。大臣们提出让曾国荃率领在湖南新募的六千名勇丁驻防安庆,把上一年攻克安庆得胜的八千名湘军勇丁换下来,派去增援上海,谋取苏州和常州。清廷多次给身在安庆的曾国藩寄来上谕,向他垂询,并屡次下诏催促出兵。
    曾国藩有不同的看法,上奏说,现在江苏和浙江的太平军兵力太多,占地太广,必须等到都兴阿的部队肃清了江北,湘军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会合上下游的兵力,分兵几路,攻取长江南岸,才不至于凌乱无序。
    他认为,曾国荃招募的新军,应该用于攻打巢县与和州,与镇江和扬州的各路部队联通一气,还要巩固上游无为和巢县这方面的防御,因此不便远赴上海,否则就会顾此失彼。
    当然,上海是军饷的来源,关系也很重大,惟有联络洋人,协力防守。太平军在江苏和浙江声势浩大,占尽了富庶的地区,广收清军投降的士卒,财力增加到五倍,兵力增加到十倍。湘军只能谨慎地图谋进取,否则不但苏州和浙江难以攻克,就连安徽南部和江西的地盘,也会被太平军挤占,结果是欲速而不达。
    清廷同意曾国藩的意见。
    118
    李秀成的几十万大军迅速东进,从奉贤攻击吴淞口,向上海推进。法国军舰开炮轰击。太平军退守天马山的陈坊桥,李恒嵩率部攻破太平军的壁垒,太平军撤到青浦。浦东的太平军主力占据高桥,控制了清军要害。华尔邀约英国兵和法国兵在海滨排列阵势,自己率领美国人白齐文的部队攻击高桥,将太平军的壁垒全部捣平,消除了太平军对上海的威胁。
    华尔和白齐文愿意改穿中国服装,隶属清廷,清廷下诏奖励,赏四品顶戴花翎。
    清廷授予曾国藩协办大学士衔,曾国荃则出任浙江按察使。
    曾国藩写信与曾国荃商量,问他是否愿意率部去增援上海。曾国荃回答说,松江和上海的财富和税收甲天下,很容易筹集军饷。但是太平军的老巢在金陵,如果湘军猛攻金陵,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援救,而后湘军就可以去打苏州和杭州了。他还说,他愿意承担最艰难的任务。
    曾国藩认为曾国荃的谋略可嘉,便把攻打天京的任务交给他,而向清廷推荐福建延建邵遗缺道李鸿章,说这个安徽人熟悉军事,可以将一省的治理托付给他,令他与总兵黄翼升统领水师和陆师东征。清廷准奏。
    李鸿章在1852年跟随侍郎吕贤基在安徽团练勇丁,由于劫富济贫,遭到指责。吕贤基死后,他在巡抚福济营中效力,郁郁不得志。后来参赞曾国藩的军幕,做些秘书工作,没有领兵。现在清廷同意将李鸿章委以重任,曾国藩便让他从湘军中挑选良将程学启和郭松林等人,率领六营兵力,又让知府李元华所率领的安徽清军增募淮勇,组建五营兵力。
    两淮地区,民风强悍,尤其是皖中腹地,清军、太平军、捻军和绿林军交叉驻扎,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庐州地区的团练武装,以合肥西乡周公山、紫蓬山和大潜山地区的张树声与张树珊、周盛波与周盛传和刘铭传三股势力最大,百里之内,互为声援。
    上一年夏天,西乡团练头目得知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在幕中主持机要,就公推张树声向李鸿章和曾国藩上了一道禀帖,洞陈安徽形势,并表示了愿意投效的决心。曾国藩阅后大为赏识,亲笔批示“独立江北,真祖生也”。由于庐州团练的这些基础和李鸿章在当地的各种关系,淮军的组建和招募十分顺利。
    李鸿章首先通过张树声招募了合肥西乡三山诸部团练。接着,又通过前来安庆拜访的庐江进士刘秉璋与驻扎三河的庐江团练头目潘鼎新和吴长庆建立联系。潘刘二人自幼同学,又同为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门生,吴长庆的亡父吴廷香也与李文安有旧交,自然一呼而应。
    于是,曾国藩将募集的五营淮军,分别交由刘铭传、潘鼎新、张树声、韩正国和滕嗣武率领。淮军就此兴起,准备乘轮船东下。
    曾国藩同时上疏讨论浙江的军务。他说,太平军已经占领杭州,左宗棠打算从徽州进攻严州,一旦攻取了这座城市,向北可以扼住杭州的咽喉,向南可以作为衢州的屏障。但是,左宗棠的部队必须攻克开化、遂安等城,才能打通前往严州的道路。必须派兵留守婺源和华埠,才能免除被太平军包抄后路的危险。
    曾国藩说,他曾强调,必须等到蒋益澧的部队到达衢州,才能分路进攻。这并非过于持重,故意拖延,实在是因为浙江的太平军兵力太多,占地太广,如果对湘军进行大包围,除非左宗棠的部队直捣严州,否则恐怕连衢州最终也会被困于长围之中。他认为,只有等到左宗棠的部队围攻严州,鲍超的部队进抵宁国,浙江的军事才有下手的地方。
    清廷不断催促左宗棠进军浙江,左宗棠这个新任浙江巡抚不能不遵旨行动。2月18日,左宗棠率领九千名湘军从婺源进入浙江,攻打开化,在马金街击退太平军,自己领兵原地驻扎,派王开来率部驻扎开化城。
    左宗棠为了加强军幕,奏调周开锡到浙江。周开锡在胡林翼死后,先后在曾国藩大营和李续宾的军营辅佐军务。左宗棠看好这个学生,让他到浙江为湘军筹措军饷,整顿地方吏治,处理战争的善后。
    左宗棠还把王錱旧部将领丁长胜也带到了浙江的战场,令他率部驻扎在开化和遂安之间。
    杨昌浚本来只打算跟随左宗棠干三个月,但是左宗棠一再挽留他,他拂不开情面,就一直跟随左宗棠从江西打到浙江,屡立战功,不断升迁。
    清廷派往浙江增援的各路军队,闽浙总督庆端派兵防守浙江西南部的龙泉、松阳及福建北部边界的政和,另有秦如虎率部驻扎东南端的温州,江苏清军渡海攻占了东部的定海、宁波和仙居,民团攻占了东南部的台州各县。
    在这种形势下,宁波的太平军西奔绍兴,台州的太平军西奔处州,温州的太平军向西北长进,进入金华,与严州的太平军会合,向衢州运动。
    浙江的湘军将领,当时只有刘典和王文瑞以通晓战略而著称,左宗棠命令他们统帅诸位将领,各当一路。
    左宗棠担心清廷下旨催促他进军衢州,那样他的部队会陷入太平军的包围,便上奏说,衢州城防坚固,容易防守,守将李定太有八千多名兵勇,李元度的安越军有七千多人,加上福建省的援军,暂时没有危险。对付太平军,必须避免陷入长围,还要防备后路,保障自身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打败太平军,而不为太平军所败。
    左宗棠说,如果他的部队先进衢州,就陷入了太平军设计的长围之中,一旦徽州和婺源出现疏漏,便成了粮尽援绝的形势。现在从婺源进入浙江,先打败开化的太平军,扫清了徽州的后路,然后分兵从白沙关进扼华埠,攻占遂安,既能保住广信,又能稳固徽州。
    所幸的是,他的部队已取得三次大捷,肃清了开化、婺源,和饶州、广信两郡相互屏障。而扬辅清的部队又屡次受到徽州湘军的重创、他的部队就无须远赴徽州了。只是浙江西部和安徽南部一带,都是贫瘠的山乡,大米产量很少。他的部队所需的军粮,如果从饶州和广信采购,运输费力,耗资也多。他的部队不满九千人,防守徽州和广信的部队虽然归他调遣,然而这两处正遭到太平军的威胁,当地驻防军无法调入浙江。
    另外,衢州李定太的部队八千多人,江山李元度的部队八千多人,人数都与他的部队相等。
    ……
展开
目录
同治元年 1862
同治二年 1863
同治三年 1864
同治四年 1865
同治五年 1866
同治六年 1867
同治七年 1868
同治八年 1869
同治九年 1870
同治十年 1871
同治十一年 1872
同治十二年 1873
同治十三年 1874
光绪元年 1875
光绪二年 1876
光绪三年 1877
光绪四年 1878
光绪五年 1879
光绪六年 1880
光绪七年 1881
光绪八年 1882
光绪九年 1883
光绪十年 1884
光绪十一年 1885
光绪十二年 1886
光绪十三年 1887
光绪十四年 1888
光绪十五年 1889
光绪十六年 1890
光绪十七年 1891
光绪十八年 1892
光绪十九年 1893
光绪二十年 1894
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