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军事改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555784
  • 作      者:
    皮明勇著
  • 出 版 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皮明勇,1960年生,湖南澧县人。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军事战略研究室主任,大校,研究员,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第八届中华全国青联委员。多年从事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和当代军事战略问题研究,出版有专著一含合著一近二十种,撰写研究报告数十份。在《中国军事科学》、《战略与管理》、《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军事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也就是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历史。这是一部用血和泪铸就的历史,是一部写满屈辱和灾难的历史。这里有近代仁人志士令人感奋的改革激情,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认真反省的鲜活素材。面对这段历史,不由得我们不进行深深的沉思。《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多侧面、大纵深探析中国近代军事改革问题,着力揭示改革现象背后隐藏的特点规律,寻求超越时空的历史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中体西用”:中国近代军事<br>    改革的理论模式<br>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社会改革的重要理论模式,它对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作用始终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理论命题,尽管在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存续很长的时间,但终归要被抛弃。对于这种有关“文化应对模式”的问题,绝不应该仅仅引起历史学者的兴趣。<br>    任何一场真正的军事改革,都必然有某种指导思想或理论存在。有时候这种指导思想或理论是纯军事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它从属于一种宏观的社会改革指导思想或理论,也有可能是这种宏观的社会改革指导思想或理论的一部分。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它都必然对军事改革的实践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研讨一种军事改革指导思想或理论的形成、演变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军事改革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我们提高在军事改革实践中的理论指导能力。<br>    中国军事近代化改革运动前后历经约一个世纪,在它的前70年间,其基本的指导理论就是人们常说的“中体西用”。在它的后30余年间,“中体西用”虽然不再明确地被作为一种指导理论,但在军事建设的实际活动中仍常常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仍继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当然,“中体西用”属于我们所说的那种宏观的社会改革指导理论,它因严峻的军事问题而提出,并以一种文明应对与文化交融的哲学模式为其归属,既作。用于军事改革又远远地超越于军事改革。它曾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军事近代化起到了观念牵引作用,又像一道无形的绊索,对中国近代军事改革运动长期进行制约。<br>    ……
展开
目录
自序<br>绪论:让历史昭示未来<br>(一)近代以来世界军事革命大潮中的中国军事变革<br>(二)军事革命一般特征和发展规律<br>(三)必由之路在于改革<br>(四)中外军事改革的历史启示<br>(五)关注近代中国,超越近代中国<br>一、“中体西用”:中国近代军事改革的理论模式<br>(一)“中体西用”的提出与晚清军事改革的展开<br>(二)“中体西用”对洋务军事改革的制约<br>(三)“中体西用”内涵的演变与清末新军编练<br>(四)余论:两难的选择<br>二、改革群体:对晚清军事改革者的透视<br>(一)思想走多远,行动才可走多远<br>(二)改革既需体制之外的动力,又需体制之上的驾驭<br>(三)改革离不开爱国激情,更离不开利益驱动和文化激励<br>三、军事制度:集权与分权,人治与法治<br>(一)最重要的与最缺乏的<br>(二)从僵死的集权体制到混乱的分权体制<br>(三)“治法”的困境与“治人”的迷梦<br>(四)新军军制与战斗力<br>(五)跛足而行的军制改革及其严重后果<br>四、官兵素质:建构近代军事力量的基本要素<br>(一)官兵素质改造是军事近代化的基础<br>(二)观念的困惑:从魏源到李鸿章<br>(三)淮军与日军官兵素质之比较<br>(四)观念的演进与清末军事教育的发展<br>(五)新的问题与新的困惑<br>五、军人地位:军人的经济状况与国家的军队建设<br>(一)晚清军人的法定收入情况<br>(二)晚清军人的非法定收人<br>(三)晚清军人的实际经济状况<br>(四)晚清军人的社会经济地位<br>(五)晚清军人经济问题对军队建设的影响<br>(六)清军衰败与清廷军人经济政策的失当<br>六、军人安置:军事改革与社会大系统<br>(一)中国近代军人安置的一般情况<br>(二)近代军人安置的类型、宗旨、效果及影响<br>(三)制约中国近代军人安置工作的主要因素<br>七、集团政治:军事改革中的神秘力量<br>(一)湘、淮集团势力的发展条件<br>(二)湘淮集团的组织体制结构特征及其运作机制<br>(三)集团政治的排他性<br>(四)集团政治与集团意识<br>(五)初步的结论<br>八、从旧桂系看民初集团政治的演变<br>(一)旧桂系集团政治的主要特征<br>(二)与湘、淮集团政治的联系和区别<br>(三)余论:中国传统军事力量的控制机制问题<br>九、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观念与近代军事改革<br>(一)观察军事问题需要文化的视角<br>(二)中国传统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br>(三)半个世纪未能解开的一个结<br>(四)尚武主义思潮对传统军事文化观念的冲击<br>十、科举兴衰与中国军事的演变<br>(一)科举之兴与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性格的形成<br>(二)科举废止与传统文疆武界的破除<br>(三)历史的代价<br>十一、《武经七书》与中国古典兵学理论体系<br>(一)《武经七书》所包容的兵学理论体系<br>(二)《武经七书》理论体系的孕育与形成<br>(三)《武经七书》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与终结<br>十二、清代孙子学与中国古典兵学的历史命运<br>(一)清代孙子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主要成就<br>(二)制约清代孙子学发展的主要因素<br>(三)清代孙子学与中国传统兵学体系的终结<br>十三、清代兵器研制管理制度与军事技术发展的缓滞<br>(一)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武器装备的差距<br>(二)导致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的技术和工艺原因<br>(三)清朝的军事科技管理制度与政策导向<br>十四、中国近代边疆危机与治边战略<br>(一)古今之变局,宇宙之危机<br>(二)缺的是强边固防的新思路<br>(三)痛失良机的边疆经济开发举措<br>(四)事与愿违,未解民族、宗教两大结<br>(五)武力安边,双倍沉重的话题<br>十五、中国近代国防形势与国防观念的发展<br>(一)中国近代国防形势的深刻变化<br>(二)全面的、强烈的国防危机意识<br>(三)新的国防价值观<br>(四)以力御力的国防原理论<br>十六、中国近代国防建设的四大主题及其嬗递<br>(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国防建设科技主题的提出<br>(二)兵战与商战并举:国防建设经济主题的凸现<br>(三)军国民主义:国防建设中人的主题的推出<br>(四)全体性国防论:国防建设综合性主题的确立<br>十七、晚清“练军”:灰色的历史标本<br>(一)清廷设立练军的背景和宗旨<br>(二)混乱的练军制度<br>(三)各省练军之概况<br>(四)练军制度的根本缺陷及其历史教训<br>十八、晚清陆军战术的演变及其特点<br>(一)八旗绿营战术:墨守祖制成规<br>(二)湘军战术:传统战术的顶峰<br>(三)防军、练军战术:新旧并存的过渡体<br>(四)新军战术:全面模仿德国、日本<br>(五)余论:战术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制度的创新<br>十九、晚清中外海军实力比较<br>(一)历史的坐标<br>(二)吨位的比较<br>(三)航速、火力和装甲防护的比较<br>(四)正名之外的思考<br>二十、晚清海军管理与甲午海战<br>(一)管理落后是清军海战失败的深层原因<br>(二)甲午战前清海军管理的主要问题<br>(三)晚清海军管理落后的根源<br>二十一、海战理论与北洋海军的作战指导失误<br>(一)甲午战前所引进的西方海军战略战役理论<br>(二)甲午战前对西方海军战术理论的引进<br>(三)从海军学术状况看北洋海军作战指导中的问题<br>二十二、海权论与清末海军建设理论<br>(一)对西方海权论的介绍和认识<br>(二)运用海权论探讨中国的海军问题<br>(三)第一次海权论引进的影响<br>二十三、曾国藩的战争观、建军和作战理论<br>(一)“义战”、“慎战”与“尽人谋以听天”的战争观<br>(二)改弦更张,以勇代兵的建军思想<br>(三)“自治以制敌”的治军思想<br>(四)稳慎渐图、主动致胜的作战指导思想<br>(五)旧时代的“大树”与新时代的“绊脚石”<br>二十四、李鸿章的军事改革思想<br>(一)军事改革的基本主张<br>(二)军事改革主张的主要缺陷<br>(三)历史决定了李鸿章<br>(四)李鸿章所给予时代的<br>二十五、张之洞的“身心性命之学”<br>(一)张之洞军事思想的发展阶段与特点<br>(二)积极、理智的军事价值观<br>(三)作为军事改革基本原则的“中体西用”<br>(四)军制改革的具体主张及其特点<br>(五)张之洞军事思想的时代价值<br>二十六、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军事文化观<br>(一)一面主张尚武,一面反对军国主义<br>(二)民主理念的引入与军事文化观念的突破<br>(三)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历史声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