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官角色与司法行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79026
  • 作      者:
    吴英姿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吴英姿,1968年10月生,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OO6年8月至2OO7年1月,美国格林奈尔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法律社会学。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作有:论文《乡下锣鼓乡下敲——中国乡村基层法院法官在法与情理之间的沟通策略》、《法院调解的“复兴”与未来》、《民事诉讼程序的非正常运作——兼及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实践理性》,著作《法律程序的实证研究》(合著)等。现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官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决定他的司法行为和具体策略。当代中国法官常常遭遇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既背负着实现“程序正义”的现代法治理想的重任,又要面对社会“情理正义”观念的压力,其司法行为既要有“合法律性”,又要有“合法性”。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重压力下,法官角色呈现多元化特征。法官的司法行为并非严格遵循规则的结果,而是根据案件的局部情况和场景条件,依赖自身的努力完成的。法官因案而异的司法行为透露出当前司法的可协商性,法律正处于新制度创生的过程中,司法成为新制度的生成场域。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素描<br>    第一章  当代中国法官职业角色<br>    有关自我的观念,看来除了有赖于他们的职业,一般还有赖于其生活的社区和在社会群体中所力图扮演的角色,同时还有赖于社会给予各种角色的认定和地位。<br>    ——帕克<br>    第一节  法官职业角色<br>    一、职业与职业角色<br>    职业,是个人谋生的一种方式。但是,职业不能仅用个体赖以谋生的职务或者工作来诠释。职业的现代意义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角色和社会位置。社会学中的“角色”一词包含两个主要成分:社会的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上,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对每个处在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个体有着一定的要求,即社会对个体的客观期望。与此相应,每个人在采取一定的行动时,都会想象与之互动的人及其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在完成某种行为之后,还会揣摩对方及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个体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义务、采取行动时,就是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同时,个体的角色扮演还受到自身主观能力的影响。个体的主观表演能力包括对自身角色的领悟能力和角色扮演的技能,如理解、<br>    表达、判断等能力。如果说社会期待规定了个体角色行为的共性,那么,个体的主观能力则决定了角色行为存在着丰富的个性。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行为是这种共性和个性的综合结果。综上,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br>    ……
展开
目录
代序程序正义、社会效果与法官角色<br>导论<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理论框架<br>三、研究方法<br>四、田野调查地点的确定与进入<br>上篇:素描<br>第一章 当代中国法官职业角色<br>第一节  法官职业角色<br>一、职业与职业角色<br>二、西方国家法官职业角色<br>第二节  中国法官职业角色<br>一、法官任职条件变迁<br>二、个案:杨鹏<br>第三节  法官:单位人<br>一、“完成任务”心态<br>二、老书记员:法院单位中的尴尬群体<br>第四节  法官个体角色扮演<br>一、经验型法官<br>二、军人型法官<br>三、学院型法官<br>第二章 审判<br>第一节  “坐堂问案”与“下来访一访”<br>第二节  “一手托两家”与影响法官裁判的因素<br>一、当事人的社会结构特征<br>二、上级法院的看法<br>三、当事人(或其代理人)与法官的距离<br>四、执行的可能性<br>五、社会舆论的压力<br>六、监督的影响<br>第三章 调解<br>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法院调解<br>一、“治理化”:法院调解制度的滥觞<br>二、边缘化: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br>三、“复兴”:法院调解的新动向<br>第二节  调解:抓住当事人的“麻筋”<br>一、何时调解<br>二、怎样调解<br>第三节  法官调解动机<br>一、在法与情理之间<br>二、其他动机<br>第四节  法院调解的“审判权本位”<br>第四章 执行<br>第一节  执行员的角色问题与执行难<br>一、作为执行员的法官角色混乱与执行难<br>二、被执行人的不合作策略与执行难<br>第二节  执行员与当事人的斗鸡博弈<br>第三节  执行员的策略<br>一、尽量“做工作”<br>二、争取被执行人的合作:“不要把矛盾引到自己身上”<br>三、先礼后兵,软硬兼施<br>四、争取申请人的理解:“用法官的辛苦换人民满意”<br>五、取得村干部的协助<br>六、得饶人处且饶人<br>七、晚上、休息日和节  假日加班<br>八、想尽办法结案<br>第五章 审判委员会讨论<br>第一节  群体决策:审判委员会讨论方式<br>一、审判委员会构成一个小群体<br>二、影响审委会讨论的群体规范<br>三、审委会讨论中的群体角色<br>四、审委会决策的作出<br>第二节  审判委员会讨论的实质:司法行为的“单位化”<br>第三节  功能变化:审判委员会的存在合理性<br>一、法官化解风险的工具:“找人替我挑担子”<br>二、判决结果的“合法化包装”<br>第六章 司法过程中的“协调”<br>第一节  协调的运作样式<br>一、哪些案件需要协调<br>二、法官协调的动机<br>三、怎样协调<br>四、协调的制度化动向<br>第二节  协调的成因<br>一、正式制度的缺陷<br>二、当事人与法官的“合谋”<br>三、司法机能不足<br>四、司法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分工不明<br>第三节  协调的功能分析<br>一、司法卷入公共政策制定<br>二、制度创新<br>三、公权力的可协商、可交易性<br>四、司法与行政的界限模糊化<br>五、非正式制度进入司法过程<br>第七章 法律的“软执行”<br>第一节  法律试行下的法官自由裁量权<br>一、法官自由裁量空间<br>二、法律的弹性<br>三、法律和程序对法官没有绝对的约束力<br>第二节  法律试行的责任转嫁<br>一、法律合理性的论证负担<br>二、与司法解释保持一致<br>第三节  法官对法律的“软执行”<br>一、正式制度的非正式运作<br>二  、制度规避<br>三、制度创造<br>第八章 司法运作的科层式特征<br>第一节  法院组织结构的科层式<br>第二节  审判行为的程式化<br>一、制度的细化——以流程管理为例<br>二、法官的驯化<br>三、司法的非人格化<br>四、判决书:自动套用格式<br>五、程序的审判权本位<br>第三节  司法的目标置换<br>一、保持地位<br>二、遵从规则<br>三、争取晋升<br>四、“办案能手不办案”<br>第四节  司法行为的政策性与运动式<br>一、司法行为的政策性<br>二、司法行为的运动式<br>第五节  司法中的非正式制度<br>一、相互咨询与讨论<br>二、请示汇报<br>下篇:解读<br>第九章 社会转型时期法官的角色紧张与角色认同<br>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司法的超负荷<br>一、社会转型与司法作用变化<br>二、司法的超负荷与自主发晨冲动<br>第二节  社会转型时期法官的职业角色<br>一、法律的合法性不足与法官的职业角色<br>二、“断裂”社会利益失衡与法官职业角色<br>第三节  寻求社会支持:法官角色紧张与角色认同<br>一、“为我做主”<br>二、“为中心工作服务”<br>三、法官角色紧张与角色认同<br>四、法官专业化趋势<br>第十章 审判的合法化机制<br>第一节  社会转型时期审判的台法性危机<br>一、中国古代审判正当化机制<br>二、审判方式改革之前审判的正当化机制<br>三、审判方式改革带来的审判合法性危机<br>四、程序正义与审判正当化机制转变<br>五、新旧正当化机制的内在紧张<br>第二节  转型时期社会纠纷特征: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交错<br>一、“断裂社会”导致非理性社会纠纷<br>二、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生态脆弱,使部分纠纷易转化为非现实性冲突<br>三、缺乏纠纷理性解决的观念与制度化机制,使一些现实性纠纷转化为非现实性纠纷<br>四、纠纷解决过程的拖延,也导致部分纠纷演变为非现实性纠纷<br>第三节  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有效性问题<br>一、社会自我消解纠纷能力低下<br>二、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弱化<br>三、诉讼解决途径常常引发新的冲突<br>四、法律服务所市场化问题<br>五、“大调解”运动及其问题<br>第四节  使审判获得合法性<br>一、审判的合法性危机给法官的压力<br>二、司法的政治化<br>余论司法:法律创生之地<br>第一节  司法的协商性<br>一、程序的流动性及影响程序的力量<br>二、程序的碎片化及其后果<br>第二节  法律正处于创生阶段<br>一、诉讼调解的边缘化与复兴<br>二、证据规则的创设与反思<br>三、开庭审理的改革与探索<br>第三节  司法为法律的试错与创造提供实验场域<br>一、司法是法律试行中重要的信息反馈机制<br>二、试行法的筒约化、原则化要求司法有造法功能<br>三、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参与立法<br>尾声:认真对待审判经验<br>附录一:G市人民法院制度(选登)<br>附录二:审判“忌语”<br>附录三:个案<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