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下。世界。国家:近代中国对外观念演变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27742
  • 作      者:
    陈廷湘, 周鼎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天下世界国家:近代中国对外观念演变史论》不是对184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全面研究,仅选取百年间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的掌控者或参与者,以其行为和言论所呈现出的对外视界加以阐论,探视各个时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各自所处时代允许的条件下对外部世界产生了何种程度的认知。
    在古代天下之内,中央王朝处于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接受各服“夷人”的朝贡。当王朝兴盛,国力强大之际,“圣王”对恭顺朝贡者给予赏赐;对敢于犯顺者“大张挞伐之威”,以维“圣朝”君临天下的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恭亲王奕诉的对外观念与现代外交机构的设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交涉日益繁复,清朝政府事实上已被拖入空前频繁的国际交往关系之中,恭亲王奕诉成为处理对外关系的领袖人物。“祺祥政变”将其推上议政王和首席军机大臣位置时,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曾为之颇感欣慰,他在给英国外交大臣的密信中说过一段尽人皆知的话:“恭亲王及其同僚之操权,乃是对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使然。这个令人感到满意的结果,全是几个月来私人交际所促成的,这充分证明我们坚持下列政策之正确,就是我们应以温和协调的态度获致恭亲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清除他们的惊恐”,并促成“发生变动,使最高权力落到他们手里去”。他说,“相信现任首揆恭亲王不致使我们失望”,因为他正是能“充分理解我们性格的动机而对我们信任”的“少数人中的一员”。
    由于有洋人的这一段评论以及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议“借师助剿”等言行的存在,中国近代史学的著述大都对奕诉的外交活动作了否定性评说。这一类观点以权威之作《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论断最具代表性。该书说:“洋务派是在封建地主阶级日益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一个支柱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奕诉等人……提出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总管洋务的机构开始设立时就是为了‘军务’,也就是联合外国力量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起义力量”。这一论断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曾被众多中国近代史论著,尤其是众多中国近代史教材所采用。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2001年第24次印刷的统编教材《中国近代史》也大体保留了这一观点。该书未直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置的根本目的在联合外国力量镇压农民起义,但仍然认为“奕诉等人”奏请设立总理衙门所陈述的设置理由表明他们的目的“实际上是要求与外国侵略者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起义”。
    1980年代以来,以较中性或正面的观点评说奕诉的著述亦相继面世,其中有代表性的著述之一是宝成关著《奕诉与慈禧政争记》。该书论域主要在奕诉与慈禧权力关系之间,但仍属阐论奕诉最集中的著述。书中对奕诉外交活动的评价较为持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奕诉在英国侵略者的影响下,尽管对外态度发生了变化,有向侵略者妥协的一面,但同时也仍然存在着抵制和反抗外国侵略的一面”。同一时期出版的李时岳、胡滨著《从闭关到开放》一书则对既存的一些关于奕沂等洋务派对外妥协卖国的评论加以驳论。指出既往学者批判“借师助剿”,要求奕诉等洋务派与“农民起义军妥协,一致对抗外国侵略者”“太脱离历史的实际”;他主张“守定和议”,并非完全安于半殖民地秩序,也具有“维护不平等条约中没有明文规定从而尚未丧失的利权”的正面意义;洋务派力主以“和”为最高外交原则,“有一定合理性,但总的来说,是有害的”。且这不仅是洋务派的主张,也是改良派的主张,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不能在褒改良派的同时贬洋务派。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观念建构
再论朝贡体制
防夷章程与律劳卑事件
防禁西方烟毒的认知与行动

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对事变的认知与反应
变化意识中的“船坚炮利”
安内以攘外与师夷长技
停战谈判,格之以诚

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廷观念中的天下与世界
“夷情叵测”,务须拒而远之
“剿抚兼施”以抚为本
“夷人惟利是图”,可资“离间”

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世界观的变化
恭亲王奕诉的对外观念与现代外交机构的设立
洋务官员的世界图式

五 国家意识的猛醒与救国理念的转型
国家危机意识的猛醒与天下观的暂时消隐
救国理念的急剧演变

六 天下大同现的回归及其与国权意识的混同
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知与反应
欧战结束后国人的反思与争国权运动的趋向
孙中山对西方经济体系的认知及其“平等”与
“效率”完美统一社会理想的形成

七 大同理想、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利
国人对中苏关系的认识演变
强国手段与大同目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