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 养生的缘起:多元生趣诸家齐鸣
养生与传统文化
什么是养生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时期,主要是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抗病防疾的需要。自古以来,人类最普遍的心声就是,“如何才能更健康长寿?”
养生概述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寿世等。始见于道家的《庄子》内篇。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从而达到阴阳调和、延年益寿的目的,让生命时刻处于最佳状态。
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定位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渴望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是,怎样才能达到百岁甚至更长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套生存秘诀——科学的养生之道。
养生的基本法则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疗、食疗、民俗、宗教、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有四点,即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审因施养(神养、行为养、气养、形养、食养、药养、术养),总的来说,养生就是协调气血阴阳平衡,防止病邪侵害。先是对身体各部位进行调节,逐步达到神和形两者的完美协调。
传统养生
综合传统养生有四大理论:第一,“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养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第二,“形神共养论”。形,指形体;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形和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第三,“阴阳协调论”。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养生,就是使阴阳保持和恢复平衡、协调。第四,“统筹兼顾论”。说明人体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的,主张促进人体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注重整体性和防衰保健措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