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相识到热恋
1969年到2006年,我在素有“山鹰之国”之称的阿尔巴尼亚前后度过了22个春秋。在这仅有2万8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我接触到众多百姓和各个层面的政界人物,经历了中阿关系的冷暖时期。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这里善良、智慧、热忱的人民对中国人民始终怀有纯朴的友情。
最新切的称呼是“同志”
1961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首次开办了阿尔巴尼亚语专业,我是在天津葛沽中学通过自学俄语而考取这一专业的,成为当时全校考中一类文科大学的唯一的一名学生,阿尔巴尼亚语也是我报考的第一志愿。我夫人郑虹则从她所在的高中(北京师大女附中)的同学口中听说过阿尔巴尼亚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勇敢地捍卫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无理批评和蛮横攻击,心中产生了对这个小而无畏的国家的敬仰之情,便主动报考了阿尔巴尼亚语专业。当年,我们的阿语启蒙老师——阿格隆·菲佐教授为了免遭苏方的干扰,乘轮船途径苏伊士运河,经过一个多月的旅途劳顿来北京任教。 就这样,我们成为中国第一批在国内培养的阿尔巴尼亚语学生。
1969年6月8日,我受新华社的派遣,在北京乘坐飞机走“南线”,途 径卡拉奇、罗马,来到地拉那,开始了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国外生涯。当 时,考虑到中苏、阿苏关系交恶,中国公务人员去阿尔巴尼亚一般不走途径 莫斯科的“北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