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57253
  • 作      者:
    郝宇青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书中围绕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展开研究,具体包括了: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模式、非制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非制度化现象的政治后果、克服非制度化现象的可能性路径等研究内容。
    本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首先在对苏联政治及其败亡的研究现状作出说明的基础上,阐明为什么要选择从“非制度化”的视角对苏联政治进行研究。然后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制度化、政治制度化、非制度化等作了阐释。最后对本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说明。第一章,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模式;第二章,非制度化现象在苏联的表现与特征(上);第三章,非制度化现象在苏联的表现与特征(下);第四章,非制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第五章,非制度化现象的政治后果;第六章,克服非制度化现象的可能性路径。
展开
内容介绍
    笔者是从外部来观察、描述和归纳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的,而且考察的是一个已经败亡的政权的政治活动,不可能对其进行现场的观察和直观的描述,这无疑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苏联政治生活本身的非制度化现象十分严重,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都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是一个巨大的“黑箱”,因此,很难弄清楚其政治运作的真实过程与细节;第三,已有的一些关于苏联的论著,尤其是西方一些对社会主义抱有偏见的学者的作品,大量充斥于坊间。如何摈斥这些偏见性的观点并把它们纠正过来,是需要相当的功夫的。尽管有这些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对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进行经验性的研究。俄国解密并公布的苏联70余年问的大量历史档案和一些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为本项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反映活生生的苏联政治生活真实场景的第一手资料。只要以一定的方法为工具,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对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进行研究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毫无疑问,从非制度化的角度来分析苏联的政治生活,无疑会使笔者的分析带上一层“消极”色彩。但是,如果这种“消极”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能够使我们从过去的历史迷误中解放出来,并因此而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政治制度化建设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开辟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的话,那么,这正是笔者所期盼的结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模式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两个概念作一简要的说明。(1)苏联。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而在此以前则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简称苏俄。(2)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是列宁创建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其名称先后有过几次变更。它成立于1898年,最初叫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7年8月至1918年2月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1918年3月党的七大改称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为“俄共(布)”。1925年12月在党的十四大上,因国名已改为苏联,党的名称改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为“联共(布)”。1952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因孟什维克党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共产党”和“布尔什维克党”这种双重名称已丧失了意义,因此,党的名称改为“苏联共产党”,即苏共。有时为行文方便,本书多使用“苏联”、“苏共”。在许多场合,它们是一般意义上的泛指,而非特定意义上的概念。例如,“苏联”一词在广泛意义上既包括了不属于苏联时期的苏俄时期;而苏共则是泛指苏联时期(包括苏俄时期)的共产党。至于其具体名称是什么,应视具体场合而定,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探明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模式,是我们分析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弄明白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模式,才能很好地认识在苏联政治运行过程中,究竟哪些活动符合了既定的政治制度规范,哪些则突破了既定的政治制度的框架。否则,我们就无从加以判断。当然,这里对苏联基本政治制度模式的探究,是从总体上进行的,并非局限于某一些历史时期。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对两个基本概念的阐释:制度化、非制度化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模式
一、苏联的宪政体制——苏维埃制度
二、苏联的政党制度与苏共的领导体制
三、苏联宪政体制下的党政关系

第二章  非制度化现象在苏联的表现与特征(上)
一、列宁时期非制度化现象的表现
二、斯大林时期非制度化现象的表现

第三章  非制度化现象在苏联的表现与特征(下)
一、后斯大林时期非制度化现象的表现
二、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的特征

第四章  非制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刚性的意识形态
二、超前的文化模式
三、极端的民族性格
四、不完善的制度架构
五、未完成的转变——由革命党到执政党
六、缺失了的合法性问题意识
七、紧张的国际环境

第五章  非制度化现象的政治后果
一、作为社会结构上层的党政官僚阶层内部的非制度性紧张
二、作为社会基础的民众的政治冷漠
三、作为社会思想基础的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不断下降
四、作为苏共执政基础的合法性资源的流失与枯竭

第六章  克服非制度化现象的可能性路径
一、基于执政理念角度的分析
二、基于执政方式角度的分析
结束语  关于苏联政治生活中非制度化现象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