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亚洲政治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67724
  • 作      者:
    李文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文,男,1957年生,内蒙古赤峰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在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多年,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政治研究室主任。近期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武士阶级与日本的近代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东亚社会变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东亚:宪政与民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东亚社会的结构与变革》(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亚洲政治概论》采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对亚洲地区的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总结和概括。二战结束以来,亚洲主要国家没有一味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是注意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政治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亚洲政治概论》从亚洲人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把握和提炼亚洲地区政治发展独特的性质和经验,客观地反映、科学地解释亚洲地区政治变革所提供全新的现象和见识。书中对亚洲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上表现出的基本特征、演进与发展脉络以及与这种演进与发展有关的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分别从政治现代化进程、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政府与行政四个方面依次对亚洲地区的三个次区域,即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政治形态与演变进行了严谨而周密的考察和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编  亚洲政治综论
    第二章  二战前亚洲政治发展概况
    第一节  亚洲的古代国家与政治制度
    一  东北亚古代国家
    除了蒙古之外,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的国家大约产生在5000年前,是亚洲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据中国《汉书》记载,日本最早的国家约产生在公元2世纪甚至更早。公元239年和243年,曾派遣使节到中国的邪马台国已是初期奴隶制国家。到公元5世纪中叶,日本已经建立了统一国家。“朝鲜”一词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出现在中国史书中。据《三国志》记载,公元前4世纪,古朝鲜统治者曾企图“逆击燕”。当时古朝鲜的统治者称为“王”,有自己的官僚机构和数目可观的军事力量。据此推定,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朝鲜已建立了国家机构。
    古代日本和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公元8,世纪左右,由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构成的东亚文化圈已经基本形成。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和佛教构成东亚文化圈的基本文化元素。东亚文化圈的形成系以中国王朝的政治性结构为媒体。与中国具有文化同构性的国家,均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从属关系,其具体表现为册封体制:从属国向中国王朝朝贡,中国王朝则授以官爵,建立册封关系。册封体制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存在差异。如唐王朝对高句丽、百济、新罗、渤海等国,实行朝贡一册封制,但对日本则采用朝贡不册封的办法。唐代时期的日本,在文化方面积极地吸收中国文化,而在政治方面采取事大主义与自我中心主义双重国策。因此,在以唐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中,日本是不受册封而又行朝贡的“化外慕礼的外臣”。
    东北亚古代社会存在较高的协调力和组织力。这种能力根源于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厚的历史传统。东北亚主要民族长期生活在高度密集型的社会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体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政治与社会生活方面的高超技巧。
    古代日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天皇制长期得以延续。公元592年,日本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即位,由圣德太子摄政。为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圣德太子于公元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以整顿官制、选拔人才,改变了氏姓世袭制度。公元604年颁十七条宪法以确立天皇的专制权威。此后,尽管皇室在许多时候并不掌握实权,但天皇制直到今天依旧得以维持。
    存在公武两元结构是日本古代政治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日本自10世纪后半期开始,随着律令体制的崩溃,中央朝廷统治力减弱,地方形势动荡,庄园主之间的纷争日益激烈。他们为维持庄园秩序,保护自身利益,防止他人侵犯,开始组织私人武装,是为武士的起源。有些中央贵族招纳大批武士为警卫,地方官则集结大批武士形成武士团。其中平氏和源氏势力最大。1167年,平氏首领平清盛任太政大臣,武士开始掌握实权。同时,天皇依旧保留名誉上的最高地位。此后,日本经历了镰仓幕府(1185—1333)、室町幕府(1336—1573),到德川幕府(1603—1876)时期,形成了所谓的“幕藩体制”:幕府将军分封领地给各藩大名,大名再分封土地或授俸禄于武士,德川幕府对各藩加以控制。幕藩体制是一种严格的封建等级身份制度,其等级顺序为天皇一将军一各藩大名一武士一农工商一贱民(秽多、非人)。“士农工商”既是一种从高到低排列的阶层秩序,更是一种界限严明的阶级划分。各个阶级之间相互排斥,没有社会流动。政治领域为武士阶级所独占,而这一阶级又基本上脱离了经济领域。
    朝鲜半岛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完全照搬中国模式。1392年,李成桂建立了新王朝,翌年宣布国号为朝鲜,不久由开京迁都至汉阳(今首尔),史称李氏朝鲜。李朝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以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并确立了儒家学说在治国方略中的指导地位,形成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但李朝的朝鲜只有居于统治地位的官僚地主阶级,即以功臣、贵戚等贵族为核心的文武官吏构成的“两班”子弟才拥有考试资格。李朝中期,两班中靠科举成为官僚的“士林派”与功臣贵族组成的“勋旧派”为争夺官爵,党争迭起,彼此诛戮。所谓“士祸”就是这种争斗的反映。16世纪后半叶以后,士林派完全掌握权力,此后不仅“两班”的内容有所改变,范围也广为扩大。李朝后期两班渐趋衰落,1894年甲午改革宣布废除两班特权,但无实效,两班继续存在至李朝末年。
    二  东南亚古代国家
    从公元最初几个世纪到10世纪左右,东南亚地区曾先后出现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国家。公元1世纪至7世纪中叶,在东南亚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湄公河下游地区曾存在一个古代国家,称作“扶南”。“扶南”即柬埔寨的古称。公元1世纪以前,在今日缅甸境内曾出现过一些古国,但最为重要的是骠,其正式立国的时间约在公元4世纪。在公元2世纪,马来半岛上曾出现了一个古代国家凌牙斯加。7世纪后期,在苏门答腊的巴邻旁兴起了一个庞大的古代王国室利佛逝。它的势力迅速在马六甲海峡两侧扩张,很快征服了除马来半岛一部分腹地之外的整个半岛,并吞并了半岛上的所有小王国。这些国家属于次生形态的“早期国家”。作为国家统治基础的基层行政单位,是氏族、部落和农村公社。有些所谓“属国”,实际上也只是部落联盟、氏族组织。这一时期,以“王”为中心的国家形态虽然已建立起来,但往往没有固定的统治中心,国家机构很不完整,有的没有赋税制度,法制极为简略;有的没有监狱,没有常备军,有的推举女子为王;官员一般都无俸禄。
    10世纪前后,东南亚地区政治格局发生急剧变化,诸多中央集权国家相继问世。(1)真腊王朝的建立与吴哥帝国的兴起。真腊王朝取代扶南王朝后,一度分裂为水真腊与陆真腊。真腊统一后,迁都吴哥,从9世纪起迅速发展,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地区性大国。吴哥帝国的兴盛和吴哥古迹的创造与湄公河中下游灌溉农业的发达密切相关。吴哥帝国鼎盛时期的版图扩展到今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今泰国、老挝、马来半岛北部和缅甸的一部分。(2)越南的独立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发展。10世纪中叶,越南脱离中国的统治,建立自主的国家,历经吴、丁、前黎三个王朝后,到李朝、陈朝时,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15世纪初后黎王朝建立,越南的中央集权制进入鼎盛期。越南最初的基地在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带,16世纪虽陷入南北分裂,但击败占婆国后逐步南进,17—18世纪推进到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带。(3)11世纪缅人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王国——蒲甘王朝,它创造了辉煌的蒲甘文化。缅甸虽于13世纪末陷入分裂局面,但从16世纪初再次统一,建立了雄踞中南半岛西部的东吁王朝和18世纪继起的贡榜王朝。缅甸诸统一王朝赖以兴起的基地是中部皎克西(又译叫晒)的水利灌溉农业。(4)13世纪泰人的崛起和暹罗王国的建立与发展。1238年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素可泰王朝建立,泰人日益崛起。而1350年建立的阿瑜陀耶王朝(又称大城王朝),进一步加强中央王权,发展为中南半岛中部的大国。(5)老挝统一王朝的建立。1353年澜沧王国的建立标志着东南亚大陆中央集权国家的普遍形成。
    在地域辽阔、岛屿众多的海岛地区,尽管地理阻绝,难以建立半岛地区那样内部联系相对紧密的王国,但在海岛地区曾先后出现另一种类型的大国——跨越岛屿的海上商业大国。以苏门答腊的巨港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国是海岛地区控制海峡要道的第一个跨岛大国,在公元800年左右,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时期曾兴建著名的婆罗浮屠大佛塔。11世纪后随着室利佛逝走向衰落,爪哇岛上诸王国兴起。13世纪,爪哇的新柯沙里王国和麻喏巴歇王国先后建立。麻喏巴歇王国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不断扩张,到14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几乎统治了现今整个印度尼西亚,并控制马来半岛的大部,其势力还远及菲律宾群岛,成为东南亚海上一个强盛国家。15世纪初麻喏巴歇趋于衰落和瓦解。此后,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海峡蜂腰部的马六甲王国兴起。凭借着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马六甲王国发展成为控制海上商业贸易的新的跨岛大国。它是一个以苏丹为首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苏丹为最高统治者,拥有巨大的权力。10世纪以后,中国泉州至澎湖台湾以及吕宋岛西岸、民都洛岛和巴拉望岛的新航道逐渐开通,促进了菲律宾群岛社会的进步。10—14世纪,菲律宾出现称为“麻逸”的国家,14世纪下半叶,苏禄王国成为南海地区的一个强国。15世纪末,在南部棉兰老岛上,建立了马巾达瑙苏丹王国。
    古代东南亚在历史、地理和文化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种相对独立性有利于增进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日益密切的联系。印度、阿拉伯与中国、东亚诸国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整个地区被山川、海洋分割,没有像亚洲大陆那样连成一片,这种地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使东南亚在历史上未能出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甚至在半岛及海岛两个地区也未能产生统治全地区的封建帝国。在东南亚古代国家中,除了越南受中国影响,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外,其他国家虽然具备中央集权的形式,但统治方式都相对松散,各个国家在政府体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在文化方面,古代东南亚国家主要受到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古国的影响,因此儒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古代国家获得广泛传播,并对其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亚洲的地理范围
第二节  当代亚洲政治的区域特征
第三节  研究亚洲政治的意义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编  亚洲政治综论
第二章  二战前亚洲政治发展概况
第一节  亚洲的古代国家与政治制度
第二节  亚洲区域内文化传播
第三节  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第四节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
第三章  二战后亚洲的政治发展与转型
第一节  东亚社会主义国家现代政治的建立与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节  二战后日本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三节  东亚新兴国家的现代政治的产生与转型
第四节  二战后南亚政治的发展
第四章  影响和制约二战后亚洲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历史与文化传统
第二节  殖民主义遗产
第三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第四节  外部国际势力
第五章  地区组织、经济合作与政治发展
第一节  亚洲地区的国际组织
第二节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第三节  东亚共同体的发展前景

第二编  东北亚政治概论
第六章  东北亚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东北亚现代政治的形成
第二节  改革与转型前东北亚地区政治的特点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政治的发展与转型
第七章  东北亚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第一节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二节  韩国的总统制
第三节  日本的内阁制
第八章  东北亚国家的政党制度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东北亚国家的政党制度
第二节  东北亚国家的选举制度
第三节  利益集团与政治参与
第九章  东北亚国家的政府与行政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地方自治
第三节  决策过程

第三编  东南亚政治概论
第十章  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二战结束初期的东南亚政治
第二节  威权主义时期的东南亚政治
第三节  东南亚国家的政治转型与政治革新
第十一章  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第一节  君主立宪制和绝对君主制
第二节  总统制共和制
第三节  议会制共和制
第四节  人民代表制
第五节  军政权
第十二章  东南亚国家的政党制度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东南亚国家的政党制度
第二节  东南亚国家的选举制度
第三节  利益集团与政治参与
第十三章  东南亚国家的政府与行政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
第三节  决策过程

第四编  南亚政治概论
第十四章  南亚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南亚地区现代政治的形成
第二节  南亚地区政治的特点
第三节  南亚地区政治的发展与转型
第十五章  南亚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第一节  议会民主制
第二节  总统制
第三节  君主制
第十六章  南亚国家的政党制度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南亚政党和政党活动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南亚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第三节  南亚国家的选举制度
第四节  南亚地区的政治参与和特殊政治集团
第十七章  南亚国家的政府与行政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与行政机构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地方自治
第三节  决策过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