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科举史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10023313
  • 作      者:
    林白,朱梅苏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作者简介
  林白,浙江仙居人,高级编辑,著有《大众新闻学》、《瓯海涛声集》、《漫谈作文诀窍》等书。朱梅苏,浙江乐清人,曾主编《温州外事史略》,并与林白合著《履痕匆匆》。
展开
内容介绍
  遥远的科举,古老的中国考试制度,它的兴衰举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变迁的缩影,因此,这部中国科举史话足以让我们透过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加之,《中国科举史话》精彩的文字,丰富的史料和作者扎实的学问基础,无愧为一部佳作,不容错过。
  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有其独具特色的传承和演进方式,科举制度是这一历史长河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文化制度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以及清末被废的过程均对中国历史乃至今天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国科举史话》以十章内容,对这一制度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书中依次介绍了隋朝的科举制度的兴起,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两宋科举制度的完善,辽金元科举跌入低谷,明清科举进入鼎盛时期,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等科举制度的兴衰历史,以及历代武举,科举万花筒,科举明星状元郎,对科举制度的历史认识等等一系列内容。全书结构完整,考据翔实,是一部经典与创新之作,值得历史专业的学生及研究者,以及其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收藏。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章 辽金元:科举跌入低谷
  一、《日射三十六头熊赋》
  ——辽金科举之一瞥
  辽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虽然也遵照旧章,进行科举考试,但并不重视。科举因而进入低谷时期。
  辽兴宗重熙五年秋末,辽帝耶律宗真在黄华山围猎,一日获三十六头熊。当他得意洋洋返回燕京,驾临元和殿,正好殿试开始,主考官奏请命题。这位以武功自诩的辽帝,就出题为《日射三十六头熊赋》。从这个题目大略可以窥见辽代科举的粗犷风貌了。
  辽是我国北方由契丹族所建王朝。始建于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初称契丹国。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灭后晋,建国号大辽。至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天祚帝被俘,它先后存在了209个年头。加上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共经过302年。从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六年(公元988年)开始,方行贡举。其科举制度,“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史·选举志》),即大致仿照唐制。最初每科只取进士一两个,以后逐渐增加,每科50名至70名左右。考试只是为汉族人而设,契丹族人自己是不应试的。辽代约开考56次,录取进士2479人。
  公元1115年正月,女真族人阿骨打在黑龙江会宁府建立金国。10年后,金灭辽,遂与宋朝南北对峙。金立国只有119年,为元所灭。
  至于金朝初期科考情形,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河北武安地方有一位汉族秀才,名叫胡砺。他被金兵掳去当奴隶,中途乘人不备逃到香山寺(今北京西郊),幸好寺僧收留他,和杂役混在一起干活。有一天,金国大臣韩方到香山寺礼佛,看到胡砺像是读书人,就带回家和自己儿子伴读。天会十年,金都元帅完颜宗翰主持进士考试,胡砺也去应试。完颜宗翰叫全体考生跪地,他挥舞马鞭训话。当他看到有部分考生头发斑白,就厉声指斥:“你们这些不中用的汉族老奴才,为何要来应试?你们如果真是文章好,少年便登科了。如今为了做官发财,替子孙打算,自知日暮途穷还来考试,对朝廷有何好处?我本想立即将你们杀掉,但念你们的罪过不算很重,姑且让你们考试。如果在考试中有犯规行为,必杀不赦。”诸生伏地叩头,汗流浃背,战战兢兢进入考场,有的手抖连字也写不完整。胡砺因为年纪尚轻,又有大臣韩方推荐,侥幸中了状元。
  金初科考的粗率横暴作风,于此也可见一斑了。
  后来,金朝统治者总结了辽的经验,开始对科举重视起来了。“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超越)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金史·选举志》)天会五年,金军占领河北、河东后,官吏多缺,急需补充,金太宗根据辽、宋旧制的不同,下诏对南、北士人各以其素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这个办法大约实行了20多年,又觉得不妥,重新合二为一。到了天德二年,又增设女真进士科,即专为女真人设立的科举,采用少数民族文字进行考试。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有金一代名士,多由此科出身。如元好问就是金代最著名的诗人。
  二、左右两榜取士
  ——元朝科举的种族歧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于是,决意废除科举。
  怎么马夫去考进士呢?原来蒙古入主中原后,掳掠了大量的汉族男女为奴,其中不少是宋室官吏子女及其他知识分子。元太宗时曾经想恢复科举,下令凡汉族儒生掠卖为奴的,允许登记报考。结果一次就登记了4300多人。大约伯颜的马夫也是这一类儒生。
  六年以后,伯颜贬官流放道州而死,其侄脱脱为相,又恢复科举。但此时元朝统治已日暮途穷,油尽灯枯了。
  元朝统治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把全国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最尊贵,色目人次之;第三是汉人,即原先在辽、金统治下的北方汉族人;地位最低的是南方人,即原先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等。所以,科举考试也按种族分等级。蒙古和色目人只考两场,题目比较容易;汉人和南人要考三场,题目反而艰深。考中以后,蒙古、色目人列为“右榜”,因为蒙古以右为上,算是高一档;汉人、南人列为“左榜”,算是低一档。按规定左右两榜都各有一个状元,但左榜汉人却很难得中,有时还让蒙古、色目人来当选。中进士后分派官职,右榜也比左榜高。如果蒙古、色目人自愿参加汉人、南人科目考试,那么还可再加一等派给官职。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汉人王宗哲连中三元,就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这在科举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在元朝历届科考中也仅此一人,但他也只担任八品小官,以后再无声名。
  当然,今天我们应该用历史眼光看待当时的种族压迫。从宋到辽金元各朝几百年间,是继黄帝时代、春秋战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之后的第四次中华民族大同化大融合的历史时期。这期间充满着压迫,充满着灾难,有时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但毕竟都已过去,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是主流。而科举考试制度,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却发挥了很好的历史作用。
  兀朝科举还有一点很奇妙的。据清代学者梁章钜考证:“……胡震亨《读书杂录》记载,言其友秀州屠用明,得元皇庆三年乡试录一帙,其中有一条规定云:军民僧尼道客官儒回回医监阴阳写算门厨典顾未完等户,以本户籍贯应试……”
  这里写得清清楚楚,和尚、道士、尼姑和阴阳先生等,均可持户口册应试。在元朝,僧道社会地位较高。当时有民谣:“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科技人员)七匠(各种作匠)八娼(倡优歌妓之类)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只比乞丐高一档,“文化大革命”中,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大约源于此吧。既然僧道地位仅次于官吏,那末让他们参加科考或许是有可能的。可惜当时究竟有多少尼姑参加乡试,已无可考证了。否则,这倒是妇女运动史上的一条珍贵
  的材料。
  总计元灭宋统治中国不到百年,科举考试屡兴屡废,一共只举行过16次,共取进士1139人。一个统一的王朝科举取士人数之少,为隋唐以来所罕见。
  元朝虽然轻视科举,但还是出了不少人才。如《琵琶记》作者高则诚(公元1307一1371年)和明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的刘伯温(公元1311—1375年),都是元朝进士。相传《水浒》作者施耐庵也与刘伯温同科考取,但此事史无确据。
  有一点倒是出乎意料,元朝不重儒术,反而歧视打击知识分子,但“元末仗节死义者,乃多有进士出身之人”(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如状元李齐、李黼、泰不华等都是在与方国珍、张士诚起义军斗争中为元朝殉难的。
  第五章明清:科举进入鼎盛时期
  一、百岁老童生
  ——明清科举严格考试等级
  科举制度在经历了元朝的大萧条后,随着明王朝的建立,终于走出低谷,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明、清两代,可谓达到全盛了。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勃然兴起,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也已开始萌芽,封建制度如日影西斜,衰朽不堪了。科举就像是为延续封建制度而注入的一针强心剂,难怪明、清统治者对科举越来越重视,这大约是科举所以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明清两朝在沿袭宋代旧制的基础上,对科举增益补充,使之体制更加完备,规模更加扩大,程序更加固定化,文体更加程式化,考试办法也更加繁琐,而且一定500年,直到清末为止,始终坚持不变。
  明代科考除洪武六年至十五年停考十年外,都按“三年大比”制进行,文用八股,特别古板严格,僵化繁琐。明朝历16帝,277年天下,开科92次,考取进士24636人。其中著名人物有改革家张居正,爱国名将于谦、袁崇焕、熊廷弼、史可法,科学家徐光启,水利专家潘季训等,但也出了奸相严嵩。
  清代科举大体仿照明制,更加周密苛详。清代还举行过几次制科(特别科)考试,即康乾时博学宏词科、乾隆时翻译科、光绪时经济特科等。清朝从顺治入关算起到清末,历10帝,267年间,共开科114次,考取进士26888人。明清两代共有进士51524人。
  ……
展开
目录
导言 从“世卿世禄”到“九品中正”制
第一章 隋朝:科举制度之滥觞
一、一个伟大的创造——隋朝初开“进士科”
二、初试啼声已不凡——隋朝考选秀才进士略述

第二章 唐朝:科举制度之发展
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朝科举考试概况
二、察举遗风——唐朝科举“开后门”透视
三、历史的遗憾——“诗仙”和“诗圣”为何与科举无缘?
四、科举和党争——唐朝后期牛李之争的实质
五、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科举制的成效
六、及第落榜两相宜——唐人考后心态录

第三章 两宋:科举制度之完善
一、“天子门生”——两宋科举制度的重大改革
二、文星灿烂——北宋科举人才辈出

第五章 明清:科举进入鼎盛时期
一、百岁老童生——明清科举严格考试等级
二、血染科场——明初南北榜之争
三、两个大兵夹考生——清初丁酉科场舞弊案
四、一队夷齐下首阳——清初开“博学鸿词科”
五、“作则”与“维止”——明清科场文字狱一斑
六、旗人不占鼎甲——清朝采取笼络怀柔政策
七、千里马的悲哀——科举对科学和文学的压制
八、伊犁待月与河西左柳——晚清科场的特出人物
九、洋进士杂录——中国科举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第六章 清末:科举制度之废除
一、“狗吠”——八股文是愚民政策的产物
二、小脚、鸦片和敲门砖——中国人深受“三害”之苦
三、科举制的掘墓人——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

第七章 历代武举
一、卧听元戎报五更——历代存在重文轻武现象
二、星含宝剑横——武举英雄谱
三、将军死节莲池院——冷兵器时代的思考

第八章 科举万花筒(上)
一、姓名关系祸与福——科举制中的正名观
二、野鸡和猪——科举避讳杂谈
三、神童泪——科举童子科的得失
四、副榜和捐纳——五花八门的国子监
五、以壮国威——科举对相貌仪表的考虑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