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21872
  • 作      者:
    方志远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为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方面的论著。
展开
作者简介
  方志远,祖籍安徽休宁,1950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从事明代政治及制度、明代市民文学、明清区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明清江右商帮》、《王阳明传》、《苏东坡传》等。在《文史》、《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另有史学杂文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将明代国家权力结构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将特定时期因为“阴差阳错”而发生的后来被证明是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推动这些事件发生、发展并且对国家权力关系产生影响的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纳入研究视野。目的是动态地揭示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以便客观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制度的一些本质特征。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可供明代历史研究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既然是战争,就需要权威和专断,而一旦国家的形成是由军事征服来实现,一旦部落联盟或军事集团转化为国家政权,一旦部落首脑或军事首脑转变为国家首脑,君主专制的局面就形成了。此后在中国境内,全国性大帝国的建立,乃至地方性小朝廷的组建,也无不通过战争的途径来实现或者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因此,几乎都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其权力结构,也是为维护这一体制服务的。
  当然也有例外。秦亡后,项羽搞了大民主,分封十八位诸侯王,并且希望和刘邦通过谈判的方式结束战争、瓜分地盘,结果弄得身败名裂。五代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也是主张中国境内大小政权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但宋太祖赵匡胤则认为这块大地上只容一人高卧,其余的只能匍匐在地,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可见,“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早已成为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意识。天上只能有一个太阳,如果出现十日,就要造出一位后羿,将多余的九个一一射落。一个民族的国家权力潜意识,在传说和神话中也得到体现。从秦汉到明清的全部历史表明,在以个体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土地上,在无数自耕农像马铃薯般散落的中国土地上,建立全国性统一政权的唯一途径就是战争。其间或许有过无数次的使节往来和讨价还价,但最终还是要靠武力解决问题①。因而,君主制也成为唯一能够存在的政治体制。在这一点上,明代与秦汉、唐宋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进、文明的发展、中外交流的频繁,明代的经济社会较之秦汉、唐宋确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权力的构成方式、国家权力与其他社会权力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本书所讨论的,正是在明代的经济社会中产生并演进的国家权力结构模式及其运行情况。
  二、国家权力与明代国家权力结构的演进轨迹
  国家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来说,社会权力包括国家权力、家庭或家族权力、宗教及其他各种社会势力(如社区、社会群体、黑社会、商会、会馆等)权力、个人(如商人、士绅、富民乃至贫民等)权力等。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
二、国家权力与明代国家权力结构的演进轨迹
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研究的现状及本书的基本思路
上篇  明代中央决策系统的权力关系:内阁、内监与皇帝
第一章  “三大府”的设置与中书省的废除
第一节  皇权独尊与“三大府”的分工
一、相依为命的生死冤家:“皇权”与“相权”
二、明初“三大府”与中书省“独重”
第二节  宰相的两难选择与中书省的废除
一、明初的皇权、相权与“易相”尝试
二、中书省的废除及明太祖对国家权力结构的新设计
第二章  翰林春坊官平驳奏启与内阁的出现
第一节  四辅官、大学士与翰林春坊官平驳诸司奏启
一、四辅官与殿阁大学士
二、翰林、春坊官“平驳诸司文章事”
第二节  “内阁”的出现及其地位的迅速提高
一、明代“内阁”的初始状态
二、洪熙、宣德年间“阁权日重”
第三节  明代内阁建置诸问题
一、关于“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二、关于殿阁大学士
三、关于“内阁”名称
第三章  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第一节  内阁权力运行的基本方式:票拟
一、“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二、“内阁书办”及相关制度的形成
三、“非翰林不入内阁”
第二节  内阁权力的集中:首辅制的形成
一、阁臣中的首次之分
二、“至嘉靖而始有相与首”
第三节  内阁在明代中央决策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一、内阁与皇帝
二、内阁与内监
三、内阁与六部诸司
四、明代内阁与唐宋翰林学士、知制诰
第四章  司礼监的崛起及中央决策系统的“以内制外”
第一节  司礼监的崛起
一、从典礼纪察司到司礼监
二、司礼监为宦官第一署
第二节  司礼监职责的扩充及所谓“对柄机要”
一、司礼监职责的扩充与机构的膨胀
二、关于司礼监与内阁的“对柄机要”
第五章  “以内制外”的保障: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
第一节  明代宦官知识化的主要途径
一、儒士白宫及被强行阉割入宫
二、宦官参政的培训基地:内书堂
第二节  “知识宦官”的出路及其与士大夫的关系
一、“知识宦官”的出身与出路
二、“知识宦官”与文官派系
第三节  明代宦官再认识
第六章  明代皇帝的“事必躬亲”与“垂拱而治”
第一节  传统等级制度的重新确立与厘正
一、洪武时的“制礼作乐”
二、洪武、永乐时的“官修经史”
三、嘉靖时的“厘正旧章”
第二节  从“祀天”看明代皇帝的勤政与疏懒
一、太祖定制与明前期皇帝的“亲祀”
二、世宗改制与明后期勋臣的“代祭”
第三节  明代皇帝的“视朝”、“面议”与“批答”
一、“事必躬亲”:洪武、天顺间的“视朝”与“面议”
二、“君门万里”:成化以后“视朝”之为虚文
三、“垂拱而治”:世宗的“乾纲独揽”与神宗的“玩世不恭”
第四节  “垂拱而治”状态下明代中央决策系统的运行
中篇  明代中央行政系统的权力制衡:外廷、内府与科道
第七章  废除中书省后“彼此颉颃”的外廷与内府
第一节  外廷“六部九卿”分理庶务
一、六部的分工与协调
二、都察院、通政司及大理寺
三、太常、光禄及其他事务性衙门
四、翰林院及其他近侍衙门
第二节  内府“二十四衙门”各司其职
第三节  南北两京的定制及其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作用
一、南北两京的权宜与定制
二、南京的地位及机构配置
第八章  明代官员选拔、任用中的权力分配
第一节  官员任用:吏部的权威
一、从荐举到科举
二、出身与出路
三、铨选与保举
四、任职回避
五、吏部的无奈:掣签法
六、传奉授官与捐纳入监
第二节  科举取士:礼部的职权
一、明代科举制度的确立及考试的程序化
二、乡试
三、会试
四、殿试
五、明代科举制批判
第三节  明朝的吏及其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一、“吏”的种类与职责
二、吏的来源
三、吏的地位与“求充”
第九章  明代财政管理中的权力关系
第一节  中央财政管理系统
一、外廷财政管理衙门:户部、工部
二、内廷财政管理衙门:司礼监、御马监及内官、御用诸监
第二节  中央派出财政管理机关
一、各盐运司及盐课提举司
二、钞关与市舶司
第十章  明代的军事力量及领导系统的“三权分立”
第一节  明代军队的编制与布防
一、明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卫所
二、永乐、正统间的“京营”:京军“三大营”
三、景泰、正德间的“京营”:团营与官厅
四、嘉靖以后的“京营”:“三大营”
五、亲军与“四卫军”
六、边军与地方驻军
七、海防军与江防军
第二节  明代军事领导系统中的“三权分立”
一、军事领导原则
二、都督府与武职领导系统
三、兵部、都察院与文职领导系统
四、司礼监、御马监与宦官领导系统
第十一章  明代的法律与司法权力结构
第一节  明太祖的立法思想与明朝“国法”
一、明太祖的立法思想
二、律、例与《大诰》、《会典》
第二节  明代司法系统的权力结构
一、“三法司”与司法权的分工
二、厂卫的设置与明代的“另类”司法
三、宦官在司法过程中的权力参与
第十二章  明代的监察权力及运行
第一节  都察院与六科十三道
一、从御史台到都察院
二、六科十三道的“以下制上”
第二节  明代监察权力的运行
一、职官监察
二、行政监察
三、财政监察
四、军事监察
第三节  明朝监察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作用与局限
下篇  明代地方国家权力的调整与重组:抚按、司道与乡里组织
第十三章  行省、三司与三堂:明代省级权力结构的调整
第一节  从行省到三司
一、明初的“行中书省”
二、“三司”并立与省级权力机关体制的下降
第二节  “三司”的弊病与“三堂”的出现
一、“三司”并立的弊端
二、镇守武臣、文臣、内臣并设:“三堂”的出现
第三节  镇守中官的设置及其普遍化和制度化
一、永乐、洪熙时的“中官出镇”与“镇守中官”
二、宣德以后镇守中官的普遍设置
三、镇守中官的类型与职责
四、镇守中官的地位及所受制约
第四节  正德时镇守中官的泛滥及嘉靖初的革除
一、正德时期的镇守中官
二、嘉靖前期对镇守中官的革除
三、明代宦官及镇守中官再检讨
第十四章  “三堂”到“巡抚”:明代省级国家权力结构的定制
第一节  “巡抚”的设置及地方化、制度化
一、明代“巡抚”的出现
二、宣德、正统间的文臣镇守与巡抚
三、景泰、正德间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
四、明代巡抚的类型
第二节  巡抚在明代省级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一、巡抚的地位和职责范围
二、明代巡抚的制约力量
三、巡按监察御史与地方事务
四、国家权力在地方的聚散及其利弊
第十五章  明代的“道”:分巡、分守与“整饬兵备”
第一节  三司职能的变化及分巡、分守道
一、三司职能的变化及分巡、分守“道”的发生
二、按察司副使、佥事的“分巡”
三、布政司参政、参议的“分守”
第二节  整饬兵备副使、佥事:兵备道
一、兵备道的设置及地位
二、兵备道的分布及其职责范围
第十六章  明代府县“亲民官”及其施政方式
第一节  府州县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一、府州县机构的设置及官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县的增置与国家权力对地方控制力的体现
第二节  官的责任与吏的义务
一、府州县的设官及派驻机关
二、《到任须知》与“亲民官”的职责
三、“首领官”与“吏”
四、《供报须知》与吏员的职责
五、《备忘集》与《惠安政书》
第十七章  明代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
第一节  深入民间的礼乐教化
一、国家的“教化”与《教民榜文》
二、申明亭、旌善亭与乡饮酒礼
三、乡约与家规
第二节  里甲、保甲与里老
一、里甲与保甲
二、里老
第三节  宗族与生员
一、宗族势力与国家权力
二、生员与地方事务
引用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