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095506
  • 作      者:
    辛自强,池丽萍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DP快速增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却在下降?!横断历史研究不仅要证明这一点,更表明建设“人本”与“和谐”的社会任重而道远。
    孩子不在家里也不在学校时,在哪里?在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里。这里是青少年心灵成长的港湾,是他们走向社会必经的“浅滩”——美丽但有风险。
    对孩子们的成长而言,互联网是天使还是魔鬼?“网络成瘾”或许只是个案。我们要关注的是青少年在网络中进行的社会化“试验”,及其遭遇的比现实中更多的谎言。
展开
作者简介
    辛自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致力于青少年社会化、认知发展与学习研究。已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EducationalPsychologyinPractice》《LearningandIndividualDifference》《TheJournalofPsychology))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2008)、《社会性发展心理学》(2004)、《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2005)、《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2006)等多部专著。
    池丽萍: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家庭心理与儿童社会化研究,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知道国家每年的GDP增长了多少,但人们的心理如何变化呢?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迁,这种宏观的社会变迁究竟对个体心理发展,特别是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当代青少年心理变化的轨迹如何呢?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系统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这部专著是作者历时三年多完成的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作者采用横断历史研究这种全新方法,定量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心理变化的轨迹;基于他们提出的社会微环境理论,定性和定量探讨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以及互联网背景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其他诸多调查研究成果和有关的理论。
展开
精彩书摘
    四、社会微环境研究的主题与方法论
    (一)研究主题
    对于社会微环境的研究目前还处于非常匮乏的状态,有哪些基本问题需要研究呢?我们认为如下一些基本问题是首先要加以探讨的。
    (1)社会微环境的基本构成。前面已经提到社会微环境具有异质性,通常一个人会在多种社会微环境中活动,而且不同人群主要参与的特定微环境可能并不相同。例如,一个农村成年人和一个城市成年人所参与的基本社会微环境肯定是不同的;即便同是在农村或城市中,儿童青少年参与的社会微环境可能与其他群体不同;不同性别、民族的个体参与的社会微环境也可能不同。因此,应该确定对于不同人群或个体而言的社会微环境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形态,了解其内部构成情况。
    (2)社会微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目前关于家庭变量(如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和功能、婚姻冲突等)、学校变量(如教师的教学和人际行为、学校同伴群体、学校氛围等)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已经有很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社会微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社会微环境中抽取一些关键的变量,然后考察这些变量与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的关系。目前我们对如何确定这些关键的变量以及确定哪些变量,都所知甚少。
    (3)社会微环境中的人际互动模式。社会微环境往往不只是一个物理或自然环境,而是有人参与其中的,这些人往往与进入这种微观环境的个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互动。因此,要说明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就需要考察环境如何影响了这种人际互动的内容、结构、功能,以及人际互动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例如,课后同学们一起去快餐店(如麦当劳店)喝饮料、做作业,这种快餐店就成了同伴群体交往的空间,这种交往和学校里的同伴交往在内容、形式、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呢?
    (4)社会微环境的意义和参与时间的关系。环境对个体的影响,通常与个体接触环境的时间、频率、深度等都有关系。例如,某个村落对于货郎而言,只是路经之地,他用不了小半天卖完东西就走了,货郎只是过客而已;而被村民邀请到家中做家具的某位木匠,可能要在这个村民家做活、吃住长达半个月,他对这个家庭里成员的了解,对村落里人情世事、乡规民约的了解就与货郎不同;而一个由别的地方嫁入或入赘这个村落的人可能要在这里度过余生的几十年;当然该村土生土长的人,也许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由此,村落和不同人的关系应该是有所不同的,村落的心理意义也有所不同。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的多重视角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中的青少年社会化

第二章 心理变迁的元分析方法
第一节 元分析及其他
第二节 横断历史研究

第三章 心理变迁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变迁:1992~2005
第二节 青少年焦虑的变迁:1992~2005
第三节 青少年抑郁的变迁:1989~2005
第四节 青少年自尊的变迁:1994~2007
第五节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变迁:1992~2006

第四章 社会微环境:理论与实证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社会微环境理论
第二节 青少年群体社会化与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
第三节 社会微环境中青少年的活动特点及其影响
第四节 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青少年社会化
第一节 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化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聊天特点探析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聊天中的印象管理与身份建构
第四节 青少年对网络与现实中谎言的认知

第六章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调查
第一节 青少年的压力与控制
第二节 同伴与家庭背景下的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七章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节 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质性研究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