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育制度
0.00     定价 ¥ 3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233230
  • 作      者:
    费孝通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在社会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作者深入中国农村,以江苏吴江开弦弓村等地区为样本展开田野调查,为我们呈现出中国传统社会生育制度的运作机制。 本书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生育现象,指出生育绝非单纯的生物学过程,而是社会文化规范与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在生育决策中扮演核心角色,是传承文化、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单元。书中详细探讨了婚姻、家族、性别角色等因素对生育选择的影响及其历史变迁。 书中涵盖“种族绵续的保障”“双系抚育”“婚姻的确立”等十六个章节,内容丰富且系统。对于想要了解中国社会结构、家庭文化以及生育观念的读者来说,《生育制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能让你从社会学视角洞察生育背后的复杂逻辑。
展开
作者简介
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10年生于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年度马林诺夫斯基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大奖,1994年获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代表作品有《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乡土重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深入探讨了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生育行为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这本书中,费孝通通过对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及其他地区的田野调查,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生育制度的运作机制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书中详细分析了家庭在生育决策中的核心作用,指出家庭不仅是一个生产和消费单位,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和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单元。费孝通强调,生育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过程,更是社会文化规范和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探讨了婚姻、家族、性别角色等多方面因素如何影响生育选择,并揭示了这些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当前的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个新名词,因之我得先说明一下这名词的意思。
先说什么叫“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一词在社会学书本里用得很多,意义却很不一致。我并不想在这里把这许多不同的意义列举出来加以批评,我只想说明我在本书中用这名词时所有的意义罢了。我在这里将接受B.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给社会制度的定义。他说:社会制度“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种基本需要;在一合作的事务上和永久团集着的一群人中,有它特具的一套规律及技术;任何社会制度都建筑在一套物质的基础上,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及种种文化的设备”。
和异性结合成夫妇,生孩子,把孩子领大——这是一套社会活动的体系,可是这套活动是否能满足特定的需要呢?
生育制度的功能
要回答上述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看人类生活有些什么基本的需要。马林诺夫斯基回答说: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生物性的基本需要,譬如:营养、生殖、安全等。人们并不是直接地和个别地在自然环境里得到这些基本需要的满足,他们要用工具,和别人合作;于是发生了第二类手段性的需要,譬如:生产技术、社会组织等。生产技术须有知识的累积和传布,社会组织须有道德和宗教的维持,于是发生第三类综合性的需要。生育制度所满足的需要属于哪一类呢?
有人认为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生育制度是满足人类基本的性的需要的。马林诺夫斯基在他那本称作《原始人的性生活》的名著里不是描写着大洋洲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岛民的求偶、婚姻等活动吗?这书的副题不是写着“从人类学的角度论述英属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土著居民中之求偶、婚姻和家庭生活”吗?这不就是说这种种都是可以归入性生活里的节目吗?换一句话说,它们的功能不是在满足性欲吗?
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性自然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的生物需要。马林诺夫斯基在上述书中主要是在考察特罗布里恩德岛民如何在他们的文化中东曲西弯地得到性的满足,因之他得描写这地方的求偶习俗、婚姻关系、家庭组织等,可是这并不是说这种种是为了要满足性欲而形成的。我们承认人类生物基本需要是须在社会结构中得到满足,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为了要使人类能得到更大的和更可靠的生物上的满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种行为和某种生物满足有关而就说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在满足这种生物需要。种田、烧饭等活动确是为了我们营养的需要;可是在聚餐时有吃饭的行为,这吃饭的行为是仪式性的,可能是为了要增加团体的团结力,引起同仇敌忾的心情,加强这团体对外的抵抗,所满足的需要不是营养而是安全。生育制度之于性的关系亦属于这种性质。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是可以得到的。事实上,这种种正是限制人得到性的满足的方法。我们不能因为人类把性生活限制到了夫妇关系之间,或是人类不经过婚姻就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性生活,而说婚姻的功能是在满足性欲,或是说为了要满足人类第一类的基本需要而在文化中发生婚姻。相反的,生育制度既然是限制人类的性生活,我们就应当从为什么要限制性生活这一问题上着手去思索,限制性的满足的原因绝不能是为了要满足性生活。
马林诺夫斯基说得很明白:家庭不是生物团体的单位,婚姻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亲子关系亦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关系。又说:“生殖作用在人类社会中已成为一种文化体系。种族的需要绵续并不是靠单纯的生理行动及生理作用而满足的,而是一套传统的规则和一套相关的物质文化的设备活动的结果。这种生殖作用的文化体系是由各种制度组织成的,如标准化的求偶活动,婚姻,亲子关系及氏族组织。”
“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但是这句话却把种族当作了一个有意志的实体。个人需要生存,种族需要绵续——说来虽觉顺口,实在却是不通的。我们只能说个人需要种族的绵续,而不能说种族本身需要绵续,因为我们若这样说,我们就得承认文化发生的根源不限于个人的生活了。从个人生活之外去找文化的根源,我们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之,我们还得在个人需要生存的基础上找到种族必须绵续的理由。本章就要回答:人类为什么要绵续他们的种族?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生育制度的功能是什么。
从性爱到生殖
我在上节提出了“人类为什么要绵续他们的种族?”这个问题,读者初听来也许会觉得有一些唐突,因为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所谓不成问题,就是说找不出理由来的。这是一个素白的生
展开
目录
派与汇(代序)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第二章 双系抚育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第十五章 续绝
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