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时期中国国内移民分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27605
  • 作      者:
    俞路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俞路,男,1976年出生。1999年北方工业大学本科毕业,2002年西北大学硕士毕业,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在读博士后和上海海事大学经管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人口经济、国际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财经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欧洲研究》、《俄罗斯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北京社会科学》、《南方人口》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前正在主持一项上海市教委青年项目基金,同时还参与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新时期中国国内移民分布研究》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研究。在理论上,主要探索了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区域经济格局变化是影响迁移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另外,首次通过使用空间统计模型来研究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从而为深层次探索人口迁移的规律提供了帮助,为实证研究搭起了理论框架。在实证研究方面,利用经济、人口等相关资料,较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分布状况,得出了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与分布特点,并指出我国人口迁移的具体极化区域。
展开
精彩书摘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这是人口迁移的一个普遍规律。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计划经济和户口制度控制,人口的流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人口迁移的方向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反,违背了人口迁移的自然规律。自从8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和人口迁移的控制放松导致了人口迁移量的巨大上升。通过对1990年普查和2000年普查数据,笔者得出以下两点结论:首先,人口迁移成为影响中国人口分布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步增强。
    数据分析的结果证实了上述两点。从1990年普查到2000年普查,省际迁移量急剧上升,迁移率差异很大,系统迁移效应在增强,所有这些趋势都说明发达地区得到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不发达地区失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此外,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在80年代是不显著的,但到了90年代就变为正相关且统计性显著。因此,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
    中国的情况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人口迁移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都是双向的。一方面,人口迁入促进迁人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又吸引人口不断迁入,形成了持续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人口大量迁出的地区削弱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持续低迷的经济条件又促使大量的人口迁出,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恶性循环。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1995-2000年期间,从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的人数呈指数级增长。北京、天津和东部地区南半部代表了中国最高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目的地。尤其是广东,在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后,成为中国人口迁移最大的引力中心。90年代以来,西部的新疆同样经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较大的人口迁入中心。与此相反,位于我国中南部和西南部几个经济不发达的省份成为最大的人口迁出中心。迁移流效应和空间极化趋势的研究表明,90年代的省际人口迁移比起80年代越来越具有空间的集中趋势。空间集中的迁移模式再一次说明省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持续增强。
展开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我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一、毛泽东时代:平均主义和国家防卫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气象:效率优先与国门开放
第二节 研究人口迁移的一般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与评价
一、国内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
二、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理论综述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划分原则与理论研究意义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
二、人口迁移的划分原则:区域原则和时间原则
三、人口迁移的区域分级体系
四、人口迁移研究的学科特点
五、研究区域人口迁移的地理学意义

第二节 区域人口迁移的常用指标及其理论体系
一、区域人口迁出率和迁入率及其相关关系
二、区域人口迁移常见的其他分析指标
三、区域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别特征
第三节 区域人口迁移的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集中理论
一、区域的涵义
二、区域发展理论
三、增长极与人口集中理论

第三章 区域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外部机制——区域差异
一、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
二、区域人文条件的差异
三、区域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二节 内在机制——个体差异
第三节 人口迁移过程的概念性总结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分析
第一节 我国省际迁移与区域发展:基于“四普”和“五普”数据的比较
一、区域发展与人口迁移理论
二、社会主义时期和社会转轨期间的中国人口迁移
三、中国的人口迁移数据
四、省际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
五、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
六、省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之定量分析

第二节 我国区域迁移人口分布特点及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
一、迁移量、迁移率的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二、人口迁移与迁移距离
三、流向选择与人口迁移圈
四、迁入迁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五、区际人口迁移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流动人口问题——基于“五普”县际及县内迁移的分析
一、2000年人口普查迁移数据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二、持续增长的流动人口:模式和趋势
三、流动人口的迁入地和迁出地分析
四、流动人口总量的区域分布与集中趋势
五、迁移原因分析

第五章 区域人口迁移与分布的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人口迁移与分布的空间分析过程
一、空间分析在人口学中的总体框架
二、人口研究进行空间分析的数据要求以及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人口空间分析常用指标

第三节 我国人口分布及再分布状况的宏观空间特征分析
一、我国人口分布概况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关系的定量分析
三、我国人口分布重心及其移动轨迹

第六章 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热点区域的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态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线性要素空间分析方法概述
二、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态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郊区化趋势的空间分析
一、点要素空间分析方法概述
二、北京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及其原因分析
三、北京市人口分布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分析

第三节 世纪初上海市人口郊区化动态变化研究
一、面要素空间分析方法综述(空间自相关统计)
二、上海市近年来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趋势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