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这是人口迁移的一个普遍规律。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计划经济和户口制度控制,人口的流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人口迁移的方向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反,违背了人口迁移的自然规律。自从8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和人口迁移的控制放松导致了人口迁移量的巨大上升。通过对1990年普查和2000年普查数据,笔者得出以下两点结论:首先,人口迁移成为影响中国人口分布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步增强。
数据分析的结果证实了上述两点。从1990年普查到2000年普查,省际迁移量急剧上升,迁移率差异很大,系统迁移效应在增强,所有这些趋势都说明发达地区得到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不发达地区失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此外,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在80年代是不显著的,但到了90年代就变为正相关且统计性显著。因此,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
中国的情况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人口迁移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都是双向的。一方面,人口迁入促进迁人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又吸引人口不断迁入,形成了持续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人口大量迁出的地区削弱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持续低迷的经济条件又促使大量的人口迁出,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恶性循环。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1995-2000年期间,从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的人数呈指数级增长。北京、天津和东部地区南半部代表了中国最高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目的地。尤其是广东,在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后,成为中国人口迁移最大的引力中心。90年代以来,西部的新疆同样经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较大的人口迁入中心。与此相反,位于我国中南部和西南部几个经济不发达的省份成为最大的人口迁出中心。迁移流效应和空间极化趋势的研究表明,90年代的省际人口迁移比起80年代越来越具有空间的集中趋势。空间集中的迁移模式再一次说明省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持续增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