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学家茶座.总第28辑(2008年第5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45698
  • 作      者:
    张立升主编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5辑)(总第28辑)》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进一步追求有趣、有识、有用。书中内容丰富精彩,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及可读性,是您极佳的学术读物。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5辑总第28辑)》是一本以社会学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的学术论文著作。本期刊自开办之初,以轻松、休闲、高雅为独特定位,其清闲新的风格,平实的文风,亲近读者、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内容特点,很快为读者所接受。《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5辑总第28辑)》为总第28辑,本辑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进一步追求有趣、有识、有用。书中内容丰富精彩,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及可读性,是您极佳的学术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在20世纪中期之前,甚至80年代之前,京剧、秦腔、豫剧等戏曲,是普通民众主要的娱乐样式。20世纪20年代,名角儿,尤其是名旦,都有一些疯狂的粉丝,一如今日的娱乐明星。众所周知,自那之后,戏曲出现了明显的衰落。
    原因何在?经过主流哲学教育之后的中国人,普遍相信“历史进步”说(进化史观?),据此不假思索地把戏曲的衰落归咎于“时代变化”,比如,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等等。与“时代”相比,戏曲落伍了,落伍的东西无人欣赏,是活该:进步主义者,必然是文化与道德的虚无主义者。更进一步说,既然个人命运拗不过历史大潮,那假如历史一定要让美好的东西消亡,人也不用去干什么,对抗历史潮流不仅毫无意义,甚至是落后的、反动的。在这种心态下,美好的东西果真衰落,甚至消亡了。
    然而,归根到底,历史不是别的,就是具有活力的人创造出来的。按照戏曲史家的叙述,昆曲也曾经要被历史淘汰,因为,与皮黄(即今天所说的“京剧”)、梆子相比,它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好在,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现代的历史观,有识之士倒是觉得,昆曲表演艺术博大精深,不应使其失传。于是,梅兰芳纠集一帮朋友,排演昆曲剧目,欣赏皮黄的观众,倒也趋之若鹜:到20世纪50年代,又有“一出戏(《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之说。到当代,白先勇以出青春版的《牡丹亭》,让昆曲这门古老而精致的艺术显示出回春之象。昆曲尽管早就“落伍”了,其生命却又延续了近百年。
    戏曲衰落另有原因在,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制度。20世纪80年代之后,戏曲之所以没有在不利的环境中挺住,并作出灵活反应,主要是因为戏曲表演团体的组织和经营制度存在严重问题,就如同国营企业大量关门倒闭一样。这套体制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因而,80年代后戏曲衰落的根子早在50年代就已埋下。今天,这套体制的基本框架依然没有变化,这已构成戏曲作为伟大的艺术样式复兴的主要制度障碍。
    一个自然的戏曲市场
    最早的戏曲是小众艺术,是宫廷文化,演出团体为皇家所有。戏曲一旦成为大众化艺术,戏曲的存活及艺人的荣辱就只有依赖一种机制:市场机制。这种机制足以让演艺者发现潜在的观众,维系现有观众的兴趣,甚至创造出新观众:反过来,观众又可通过其消费活动给艺人提供充分的激励。戏曲兴盛、衰落的关窍,正在于此种机制之健全与否。
    大众化戏曲自然地采取了纯粹市场化的体制。之所以说它是市场体制,是因为除了行会自我监管外,市场的进入大体上是自由的;经营主体均为私人企业,不是宫廷的官家事业,也不是公有事业单位。
    第一类经营主体是戏院。京剧最早的表演场所是茶馆。所以,那个时候看戏,不是买戏票,所花的钱不是戏钱,而叫做“茶钱”,如齐如山先生解释说:“意思是前来喝茶,带着听听戏。”到了民国初年,上海一些商人模仿西洋风格,于1908年兴建专业剧场:新舞台。杨小楼先生又向上海学习,于1912年在北京建设新式剧场:第一舞台,这才有了买卖戏票之说。
    当然,不论是戏园还是剧场,均为私人投资经营,其唯一目标是赚钱,而能否赚钱,关键得看投资者、经营者是否具备企业家才能。这些才能是多方面的,第一项是判断力,即能否慧眼识好角,并准确地判断本地观众是否接受这个好角。而这两者都有可能出错,经营者只能试探。1913年,梅兰芳受上海丹桂第台经营者许少卿邀请,第一次赴上海演出。同行的生角王凤卿的包银是每月3200元,梅兰芳只有1800元。
    梅兰芳在其《舞台生活四十年》中间接地描写过许少卿的性格。在梅先生眼里,许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不过,他的本来行当就是商人嘛。他得为自己的投资负责,而不敢随便冒险。
    同时,为了获得利润,他采取了很多商业促销手段,包括印刷广告,广告中极尽夸张之能事。但也正是这样的促销手段,让梅兰芳在上海滩为人所知。当时,围绕着剧院还自发地形成了一支戏票促销队伍:“案目”。他们每人联络部分经常看戏的客户,有好戏要保证这些客户的好座位,当然,这些客户中有些采取预付款形式,有些则赊欠票款。总之,当时的戏票销售采取了种种灵活的策略。案目与戏院经营者之间还有复杂的商业关系。比如,戏院到北京请好角来沪演出,需要大笔投资,就会要求案目事先垫款。作为回报,剧院则保证向案目分配好票。如梅兰芳所说:“(戏院)老板、案目、看客这三方面都有连带关系的。”其实,在这连带关系网络中,还应当加上艺人,利润把这四方捆绑在一起。对剧院经营者而言,为了利润,他们必须尽可能地邀请好角到本院演出,并且通过案目及其他促销手段把票送到所有潜在的消费者手中。
    同时,为了维持营业繁荣,戏院也创造出了合理的“演出期”制度。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西洋乐团开始引进西方乐团的演出季制度,其实,戏曲市场早就形成了类似的制度。在名角的回忆录中,经常可以看到上海某戏院“唱一期”、“唱两期”的字眼。戏院会邀请各地的名角轮番演出,每次签订一份合同,时间从一周到一个月不等。当时,各地班社都在四处流动。尤其是北京的班社,每年必须尽可能地到天津或上海演出一两期,即所谓“外埠跑码头”。这两个地方的包银是北京本地的两三倍。这样的安排,可谓皆大欢喜:名角挣了大钱,而地方观众又可以欣赏到北京最优秀艺人的表演。
    所谓班社,是戏曲市场上的另一类企业。戏曲表演团体在很长时间内都叫“班”,所谓“戏班”是也,比如四大徽班之类。民国成立后,政府下了一道命令,戏班全部改称“社”。不论叫班还是叫社,都是纯粹的私人企业。
展开
目录
卷首语
王焱天地大戏场
读者来信
[安徽]吴先伍:问世间,“人”为何物?
[北京]穆光宗:和谐社会拒绝“风险家庭”
[武汉]刘洪波:我的“有色眼镜”

聚焦
戏剧与社会
陈心想戏与拟剧人生观
胡叠鉴赏者说
秋风戏曲衰落的经济学分析

随笔
陈蓉霞怕,还是畏?这是一个问题
戴舫两个传统与汉语文学写作
王晓华那个“个体”——索尔仁尼琴精神礼赞
黄章晋谁睡了谁,是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我看《色.戒》
汤军分析中国社会的方法

社会
黄裕生做暴发户,还是经济精英?
王小章个体为本,结社为用,民主法治立基——小议公民社会
李牧之从阜阳个案看改革路向的选择

社会思想
王学泰游民问题答问录(之一)
林济森欧洲浪漫派的德国哲学根基
陈晓律关于自由的思考——重温贝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义》

世相
李安乐后暴民时代:中国暴民探析
吴万伟编译隐私值多少钱?

阅读
张念革命与母亲——关于自由、国家与女人的思考
田方萌敢问路在何方?——评福山《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
余凤高患病之后:招魂、驱魔和顺势巫术(疾病的社会史之五)

学术圈
萧瀚社会理论的取径与中国法学研究
祁冬涛对话:魏昂德教授(之二)
薛涌金薇传统重建中的《论语》——就《学而时习之》答问之二

文化
韦明铧云南马帮(《浊世苍生》续写之十五)
张小军南美第一古迹:马丘比丘(秘鲁文化考察随笔之二)

资讯
◇集权体制的高效与低能
◇奥运之后中国面临的挑战
◇陈志武:为什么民众的收入赶不上GDP的增长?
◇集体决策为何失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