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史鉴卷:图文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335572
  • 作      者:
    国家图书馆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为了便于领导干部更好地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宽人文视野,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自2002年开始,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文学、政治、社会学经济学等诸方面,作者均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像任继愈、李学勤、戴逸、田余庆、汤一介、楼宇烈、宁可、马大正、方立天、葛剑雄、何芳川、庞卓恒、吴江、赵汝蘅等,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纵横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
展开
精彩书摘
    任继愈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说是五千年,实际上越往后,咱们知道的事情越多。这五千年中间。越往后,对我们的关系就越深。从古代联系到现在,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楚。我们常说“事后诸葛亮”,这是个贬义词,过去的事情发生了,事后你才提。如果从全面的角度理解这句话,也有很深的道理。因为总结经验,就是事后才能总结,当事情进行中间,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后冷静下来,看得才更清楚。古代有一个诗人说,“睫在眼前常不见”,就是说睫毛离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见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回头看一看五千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因为正在走的时候,你看不清楚。我们上山最有经验,正在爬山的时候,只顾眼前那一点,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处,回头望望你刚才走过的路,哪个地方有点弯路,哪个地方走错了,或是走不合适了,越到高处,看得越清楚。学习历史就有这么个作用,事后让你总结,回头看看,让你增加些知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五千年我们走过来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总起来说,成功的多,失败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败的多,成功的少,那么五千年越来越萎缩,就没有今天的局面了。
    最近我看媒体和一些书刊,对历史有些埋怨情绪。说当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不叛变多好,再往上推,戊戌变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运动,说五四运动否定得太多,现在看还得重新估价,诸如此类。这个看法我觉得是非历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学的。历史本身不会有什么错误。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就是客观事实,事实是不可改变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来改变。但人在历史中间,处理问题的时候,对待历史所采取的措施会发生错误。这个错误不是历史本身造成的,这点应该说明。
    我们现在从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五千年。
    中华民族,这是个统称,细分下面有56个民族,汉族是其中之一,汉族以外还有55个民族,汉族的人数最多,占90%以上。这五千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全部的历史也不能说详细,也不可能说得清楚,我们就拿几个大的变化时代来看。汉族,中华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融合交流,通过战争,经济交流,政治交往。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将近三、四百年,也是个大的融合时期,在第二个时期里,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进步。五胡十六国变化,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一个过程。魏晋时期佛教来了,道教也有了,意味着宗教影响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时期。这个时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从南北对立的两个政权合成一个,隋唐统一了,合成一个统一的大国。这个时候的民族关系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汉族,其实他是个混血儿,他的母系是少数民族。窦氏、独孤氏、长孙氏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个
    家族。隋唐时代政府的重要官员,像将军、官吏,好多都是少数民族。我们看农村里过春节贴门神,门神挂的两个像,一个是尉迟恭,一个是秦琼,门神尉迟恭就是新疆少数民族人,尉迟,从这个姓就知道是少数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卫军的领袖。隋唐时候,文官、武官不分种族,一律对待,升官一样的升,处分也一样的处分,融合得比较好。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统治,蒙古族人当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级官员和士兵,蒙古族军是少数,大量的还是汉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换代,皇帝换了,可是指导治国的方针及治国的思想,完全继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元朝在全国地方州县普遍建立孔庙,云南有孔庙是从元朝开始的,继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为治国最高准则。根据孔府的档案,从元朝开始,孔府的档案保存得较完好,没有遗失,中国的档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个就是孔府。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满族入关,是一次大的融合。
    汉族是一个很优秀的民族。汉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各族中间的通婚关系不是像别的民族限制得那么严、那么死,远缘通婚的比较普遍。我们从遗传的角度来看。近亲繁殖违反优生原理。古代早已发现近亲结婚子孙繁衍得不好。云南滇西地方的一个寨子,世世代代在小范围里内部通婚,据统计它那个地方痴呆症占10%,男人身高最高的是1.6米,历次招兵,体格检验都不合格。所以,一个族群封闭起来不和外边来往,近亲繁殖,就越来越退化,越来越退步。汉族不是这个情况。因为汉族有这么一个特点,从隋唐以后,种族歧视在中国不像世界上别的国家那么严重。
    大家学过历史,知道犹太族是最顽强的一个民族,谁都消化不了它,它是独立的,经历也很艰难,失去了祖国,经过很多波折,不过最终还是存在下来了。以色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联合国新建的国家。犹太族也有一部分流浪到了中国,宋朝的时候在开封就有一支,以后就消失了。最难与别的民族融合的犹太族,只有到了中国就消失了。这么一个顽强的民族,怎么到了中国就不见了呢?可见中国民族政策的传统没有什么歧视。因为中国有科举制度,许他科举,许他读书、考秀才、考举人,做了官,世界观慢慢地就一致起来,接受教育,改变了宗教信仰,接受中国的汉文化,流浪到中国的犹太族就不见了。
    那年我到尼泊尔去,尼泊尔人说,北京白塔寺是尼泊尔的工程师建筑的,他们很关心这位工程师,问他的后裔还有没有,我说早已无从查询了。明朝到现在五、六百年,与当地华人通婚,慢慢地就成了中华民族成员了。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南北朝、隋唐,到宋、元、明、清,经过几次大的民族的交融。犹如河流汇合,慢慢地融成一个多民族的海洋,总称为中华民族。全世界许多地区,民族纠纷非常严重,可只有中国,不能说没有,可比有些国家的问题和矛盾少多了。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的几千年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互相交往这么过来的,形成了中华民族。
    下面从经济方面来看这个问题。地缘关系,越在古代占的比重就越大,因为人控制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古代,受地区的影响就大一点。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一个是长江流域,一个是黄河流域。根据史志文献记载,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当然不成问题。近年来,我们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古代传说相结合,可知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传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就是现在的绍兴一带;舜南巡到苍梧,苍梧就是湖南一带;周穆王南巡,死在汉水,也是到南方;舜死后,娥皇、女英也死在湖南。可见,从传说尧、舜、禹开始到现在的长江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活动的区域。因为历史朝代不同,有的朝代辖区向外扩展一点,有的朝代向里收缩一些。我们中华民族活动的舞台,生活栖息的地方,范围就是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为中心,向东北可延伸一点,向西也可延伸一点,再远就有沙漠限制了,再往西有大山挡着了,几千年来,就在这个范围里头,经济上有它的互补性。三千年前从春秋战国开始,荀子的《富国篇》就提到铁出在北方,皮毛也出在北方,盐是出在东方,木材出在南方。经济上的互补,各个国家都不能自己独立,都要求加强交流,大家互相受益。所以,经济上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迫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人群与人群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非常频繁,学有专长的人,从这个国家跑到那个国家,从那个国家跑到这个国家。古时候的国有点像城邦的意思,不像现在的国家这么严格。孔子、孟子都曾周游列国,这个国家不用,那个国家可以用。希望能做官,实施政治上的抱负。互相补充、互相需要、互相满足,也是促成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这是从经济上来说。虽然古代的经济不像现在的经济交流这么频繁,可是也需要互相交流。
    再从政治上来看五千年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最早国家很多,像禹有3000个诸侯,武王伐纣有8个,然后几百个诸侯参加战争,一个国家就一个部落,一个群体,头儿很多。经过发展,国家的数目越来越少了。到了战国时期,就剩了7个大的、强的国家,称战国七雄,最后就统一到秦了。这个统一是秦始皇个人的野心呢,还是什么原因呢?我看不能这么看,因为从民族交流来看,从经济的交流来看,已经有这个需要。所以,我们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都在提出治国平天下的方案,那方案中间各个学派都不一样。孔子也提出统一,以周天子为主。孟子也讲天下要定为一,要统一天下。荀子也要统一天下,韩非也要统一天下。老子、庄子好像没有讲到统一天下,可是讲到小国寡民。这个小国寡民,你仔细看,不是讲的国家要那么大,讲的是地方单位,基层组织要小,不是国家要小。因为老子、庄子都讲圣人治天下,这个圣人,不是一个村子的圣人,而是对天下来说的。在百家争鸣的不同中间,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的地方。哪个共同地方呢?就是要求我们把天下怎么合在一起。有这么一个愿望,方法不同,手段也不一样。可是统一这个要求是一致的。思想家能看到历史的潮流,历史前进的方向,就是要统一。统一后,才可以避免好多没有统一前的毛病。
    原先讲秦始皇“焚书坑儒”,说秦始皇比较粗暴。后来秦朝实际的措施,以及地下发掘的资料来看,我看秦始皇没有真正地“焚书坑儒”。他坑的那些儒生是什么人呢。就是帮助秦始皇求长生的那些人——方术上的儒生,不是孔孟之道的那些儒生。儒家的书,秦朝还保留了,不但保留了,而且还学习它,用来教育秦始皇的子弟。历史记载,秦始皇死的时候,赵高给胡亥出主意,唆使幼子胡亥假借秦始皇的口气,让太子扶苏自尽。扶苏接到赵高他们这个假诏书,当时与扶苏同时镇守在北方的一个大将蒙恬。说这个诏书可能是假的,你是不是再去核实核实,问问是真是假。扶苏说这个不能问,这事不需要问。按忠孝的原则父亲交下的任务只能完成,不能怀疑,一定要遵守,用不着问。可见秦始皇教育子弟,用孔孟的思想来教育他们,不是用法治。赵高又劝胡亥,说你可以当皇帝,你可以继位。胡亥说我有兄长,我替他,不合理,我不能越过他去继位,违反孝道,废兄而立弟,这是不义。可见胡亥也是接受孔孟之道的教育,  《史记》上,司马迁有明确记载,有他们的原话。
    这么一个大国怎么实行有效统治?从政治上看,要有理论指导才行,就是秦始皇开始已经采纳了“孝”、“忠”,忠君,孝父母,用这个观念统治全国。统一思想。因为这么大块地方,要直接管理很难,必须统一思想才行。总的格局是中央权力要集中,分散的农民要安居乐业。秦汉以后就是这么一个总的局面,一直维持了两千多年,就是政治上要求集中,这是个总的趋势。秦朝亡国很快,秦始皇统一了十几年,国家就亡了。后来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是太公正,说秦始皇是暴君。因为秦朝的历史是汉朝人写的,汉朝人代替了秦朝,它打倒了秦朝,它就把秦朝说得坏些。怎么看出秦始皇没那么坏呢?就是秦朝那些法律,汉朝很批评、很抱怨的法律,到了汉朝得了天下20多年以后,还实行秦朝的法律。比如,秦始皇不准带着书,书不能传播,这是秦始皇定的。可是汉朝到了汉惠帝的时候,还用这条法律,还没有废,可见秦朝的法律汉朝还在执行。如果说是暴虐,汉朝和秦朝是一样的,继承了它。从政治上看秦朝大变革,就是由中央直接管理全国这么大的地方,就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这么一大块地方。
    这个新体制的变化很复杂,在今天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很难的一个事情,管理经验也不足。所以10多年就失败了。刘邦继承后,认为秦朝失败可能与没有分封他的子弟有关系,所以刘邦就纠正秦始皇这个问题,他的子弟都封王,分兵把守各省,还公布“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后来又传了两代。他的子弟自己起来造反,反对汉朝的中央政府。汉朝一看这个不行,又放弃了分封的办法。这是汉朝变更秦朝制度的一次反弹。秦朝亡得快,主要是经验不足,统治这么个大国经验不足。统一六国以前,秦朝在国内行之有效的一些办法,要推广到从长江到黄河流域,一大片的地域,就很难行得通。比如出工,秦国原来以陕西咸阳为中心,国土面积小,老百姓给国家干活,他自带干粮,干完1个月就回家了。统治全国以后,国土面积扩大了,从广东、福建调民工咸阳来做工,要自带干粮,就算服劳役1个月,那路上的耗费就不得了,那怎么受得了呢?秦朝灭亡就是劳工带头造反搞起来的,是刘邦利用征调的民工起义。民间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流传很广。虽不能断定实有其人,但确可断言,必有其理。当时是天怒人怨受不了。秦汉这一代是建立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有成功。也有失败处。
    怎么样把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巩固下来,进行有效管理,是很困难、很麻烦、很不容易的。经历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的探索,才找到一个路子把它稳定下来,有效地统治起来。关键在哪里?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央政府要绝对地统一,没有绝对的权力,它不能支配这个全局。这么大个面积等于整个欧洲,欧洲现在还统一不起来,还在争论,何况中国这么大面积?要有效地控制实在不容易。另一方面,还要老百姓维持生活,要保证生产,才能维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小农经济非常脆弱,一家一户,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有天灾人祸,这个家的主要劳动力一生病,一下就垮下去了。
    ……
展开
目录
任继愈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
陈琳国  中国古代宰辅制度——以汉唐为中心
戴逸  论康雍乾盛世
葛剑雄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葛兆光  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庞卓恒  从世界历史看文明兴衰规律
唐浩明  曾国藩其人其事
王晓秋  近代中日改革与现代化历史的比较
田余庆  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
王春瑜  中国历代监察制度与权力牵制
吴良镛  总结历史,力解困境,再创辉煌——纵论北京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
张海鹏  洋务活  动及其现代的解释
金冲及  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
朱孝远  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
李学勤  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汤一介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人类社会之贡献
何芳川  文明与航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