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22638
  • 作      者:
    (越)释慧莲著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释慧莲,玄宗女贵莲(释慧莲),籍贯越南。1960年7月生,1992年毕业于越南胡志明市第二届佛学大学(今越南胡志明市佛学院),获佛教学士学位。1 993年毕业于越南胡志明市综合大学(今越南胡志明市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获语文学士学位。2002年师从王志英教授,研习中国古代汉语,于中国桂林市广蹰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师从陈庆元教授,研习中国古代文学,于中国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散文、译著若干篇。现任越南胡志明市佛学院中日韩佛教系副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部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综上所述,僧肇生当玄学流行、佛教初盛、“六家七宗”纷纷以玄解佛之时。这时僧肇极力弘扬印度龙树菩萨等人开创的大乘中观学,用中国语言文字介绍了佛教般若空宗的思想,以有无双遣、不落两边的理论姿态,借其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之思辨方法,批判般若三宗,间接地总结了魏晋玄学的各种流派,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的发展。他把魏晋佛学与玄学的合流推向了顶峰,也标志着玄佛合流的终结,使中国佛学摆脱依附于玄学的局面,并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四  慧远及其结社念佛
    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著名的慧远,一位是东晋的庐山慧远,另一位是隋代的净影寺慧远。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是庐山慧远。当时南方东晋的佛教,以庐山和建康两地最盛,尤其是慧远所主持的东林寺,成为东晋后期南方佛教的中心。
    慧远以他坚定的宗教信念、崇高的人格,提升了沙门的社会地位;他在庐山结社念佛,组织译场,著书立说,协调佛教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佛教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力量和宗教体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
第二节  研究思路、范围与对象
第三节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第二章  东晋佛教概述
第一节  佛教人华与发展
一  佛教入华
二  佛教的发展
(一)东汉末期
(二)三国时期——酝酿期
(三)西晋时期——发展期
第二节  东晋佛教
一  东晋帝王对佛教的提倡、支持
二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活动
三  东晋高僧与玄学
(一)支遁与玄学
(二)僧肇与玄学
四  慧远及其结社念佛
五  竺道生与佛性论
(一)竺道生思想之背景及其渊源
(二)顿悟学说
(三)佛性论-一阐提人皆有佛性
小结

第三章  佛教与东晋文人
第一节  陶渊明与佛教
一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二  陶渊明作品中的佛教思想
(一)人生空幻无常
(二)生死观
第二节  谢灵运与佛教
一  谢灵运的生平
二  谢灵运和东晋高僧
三  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

第四章  佛教与东晋诗歌
第一节  玄言诗
一  玄言诗的形成
二  玄言诗中的玄思佛理
(一)玄言诗中的玄佛交融
(二)玄言诗中的本体论
(三)玄言诗中的言意之辨
第二节  山水诗
一  山水诗的溯源与形成
二  东晋佛教对山水诗形成的贡献
三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顿悟”思想
第三节  佛理诗
一  佛理诗兴起的背景
(一)佛学与玄学思想的交融
(二)僧诗创作的开始
(三)偈颂对佛理诗的影响
二  佛理诗的佛教思想
(一)无常与性空思想
(二)言不尽意思想
(三)大慈大悲思想
(四)戒律思想
(五)因果思想

第五章  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
第一节  东晋志怪小说概论
一  志怪小说的成因
二  东晋志怪小说概述
(一)干宝《搜神记》
(二)陶渊明《搜神后记》
(三)王嘉《拾遗记》
(四)荀氏《灵鬼志》
(五)《观世音应验记》
第二节  佛教的神通
一  佛经中的神通
(一)早期佛教经典中的神通
(二)部派佛教时期经典中的神通
(三)大乘佛教经典中的神通
二佛经中神通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感应
一  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
(一)中国佛教对神通的运用
(二)小说中神通的象征意义
二东晋志怪小说中的观音菩萨感应
(一)观音菩萨感应的来由
(二)《光世音应验记》中的故事内容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