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一)禅宗清规与佛教戒律
清规戒律①,是中文世界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对于戒律和清规分别来自印度佛教和中国禅宗,一般人可能不甚了了。
佛教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其创立者是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年一前485年)。释迦牟尼在长达数十年的传教过程中,针对僧团中一些弟子所犯的各种过失,“随机设教”,“随方毗尼”,先后制定四根本戒、五戒②、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旨在防非止恶的戒条③,其中根据僧俗不同、男女有别、年龄差异等又可分为沙弥戒(含沙弥尼戒)、学法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释迦牟尼去世后,其弟子举行结集会议,形成最初的经、律二藏;因戒律是在三个月内分八十次诵出,故称为《八十诵律》。在释迦牟尼去世一二百年后,原始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此后又进一步分裂为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其中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化地部的《五分律》、法藏部的《四分律》和大众部系统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以及饮光部的戒本《解脱戒经》,先后传译到中国。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开始仍奉持小乘戒律,后来逐渐形成大乘戒律①,其中传人中国且影响较大的有《梵网经》和《菩萨地持经》(2)。
一部完整的小乘戒律一般包括戒本和犍度两部分:戒本也称具足戒,围绕每一戒条叙述释迦牟尼制戒因缘和处罚类别,侧重强调个人的防非止恶;犍度是有关僧团举行集会、法事及修行、日常生活等的礼仪规范,侧重强调僧团的和合有序。⑧传人中国汉地的几部小乘戒律大同小异,可能都是以《八十诵律》为蓝本形成的,而《八十诵律》又是根据释迦牟尼生前的言教忆诵而成的。根据律藏的有关记载可知,释迦牟尼生前“随方毗尼”、“随机设教”,为原始佛教僧团制定的旨在“防非止恶”的戒律,一小部分(如戒杀、戒盗等)来自古印度世俗社会的法律规定和道德禁忌,大部分则是基于佛教教义的要求和修行传教的需要、尤其是为避免世俗社会的讥嫌而制定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