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永恒的智慧——何谓“禅”
2.禅的类型
用我们今天的知识来分析,“禅”有三种:一种是“禅法”,如“达摩面壁”式静修坐禅的方法;另一种是“禅心”、“即心即佛”的人生态度;第三种是“禅学”,即对“禅理”的研究。当然,也可以作更为复杂的划分,但诸法总是脱离不了“戒”、“定”、“慧”。
禅法早于达摩之前的汉时,便有高僧安世高,通过译经予以推介,其后又有支谦在三国的吴地译经,也重视介绍禅法。之后还有康僧会,详细解释了禅法的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南北朝时,鸠摩罗什译了《坐禅三昧经》等弘扬禅法的典籍。这个时期,北方修习禅法的人已经很多,其禅法还可分为不同的家数:一是念安般,即上面说过的六妙门,又分为四个等级,称四禅定;二是念佛,即静坐想念佛及佛土之庄严;其三是首楞严三昧,其意为用至刚的行事以完成解脱的大业。按现代人的眼光看,禅定的方法与西方的心理学或精神分析有相通的地方,故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和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合著了《禅与心理分析》一书。此外,这些方法又与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的练功方法十分相似。
禅心,也可称为禅意,是一种人生哲学,以禅的平淡悠远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诸如生老病死。它是一个人的性格、天赋,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艺术。它既可在禅门的高僧大德身上看到,也可以在非“专业”的各阶层人士身上看到。它是比禅法和禅理更古老、也更广泛的一种存在,也是佛法得以在各个民族中流传的基础,可以说是人性心灵中最深层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先人说“人人可以成佛”、“佛性不分南北”、“我心即佛”的原因。禅法是路径,它可以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但首先“罗马”(佛性)是存在的,否则任何路径都无法抵达。说到底,人可以成佛,是一个信仰问题,是不能证明的,正如基督教所说的人可以进天堂一样,其基本预设是相同的,东西宗教在此可以会通。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许多大夫潜心佛理,其成就远非佛门中人可比。而禅也因此融会在中国的诗、书、画,乃至音乐、建筑、饮食等生活艺术的方方面面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