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家
一个未知的世界正在等待着我。
本书以《释迦的本心》为名,主要对乔达摩·悉达多(GautamaSiddhartha),即释迦(称号释尊、释迦牟尼、佛陀)的觉悟内涵,以及证悟后的思想、说法加以探究,以明了佛陀之境界。
因此,在释迦个别背景的说明上会较为简单,而将重点放在释迦自出家至大悟后的内心精进过程,以及释迦在其后几十年传道期的根本思想。
在至今许多佛教书籍中,均不乏对“释迦出家”的多所描述,可以说这些叙述大致上是真实的。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释迦决意远离凡尘,主要有三个力量:
第一个力量,即是来自内在的心声与信心:“无论王宫的生活如何安乐,都无法达成我的宿愿。似乎有某种更宏观、一个未知的世界在等待着我。”在释迦的内心涌现出了如此强烈的冲动。
若以现代写作方法予以描绘的话,在某种意义上,那时释迦的心情,与一个有雄心壮志的青年、要远走他乡时很相似。换言之,心怀“想要做大事名扬千古”之志的释迦,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资,因此产生了感召天命之预感。第二个力量,即是欲探究如佛经上常提及的“生老病死”之疑问。后人对此做了许多象征性、寓言性的描述。如佛经上有如此描述:“迦毗罗卫城的东南西北都设有城门。出东门,会遇到老态龙钟的人;出南门,会遇到病弱患者;出西门,会遇到重病危在旦夕的人;出北门,则会遇到出家人”。如佛经所说,乔达摩看到了人们因“生老病死”而痛苦的情形后,产生了“这痛苦的根本原因究竟从何而来”的疑问。其实,释迦不可能到了二十九岁才初知这些事,他出家的真正理由也不在此。乔达摩居住的迦毗罗卫城曾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每月一次请出家修行者来说法。这就是如同皇宫请人讲课一样,当时印度有邀请经由出家深造、有觉悟的人进王宫讲学的习俗。
乔达摩时常与宫中的人一起听这些为师者的讲学,尽管宫中的人被这些出家者的话深深地打动,但乔达摩听了他们的话后仍未感满足,他们在实际中是如何做的?到底何谓真正的觉悟呢?在乔达摩的心中有着这样一种强烈的哲学欲求之冲动。
这是乔达摩出家的根本理由所在。即乔达摩对来到宫中讲学的僧侣、修行者的话持有疑问,并想深入地做探究。
第三个力量,即是有“想一个人独处,深入审视自己的心”之强烈愿望。
乔达摩极具瞑想的特质,他从十多岁的时候起,便喜欢独自沉思。但当时要遵循印度王族的习俗,沿袭纳妃仪式。第一妃子为耶输陀罗,第二妃子为各帕,第三妃子摩奴陀罗以及第四妃子为侍女出身的侧室美女密伽镫。
当时安置众多妃子的理由,一是为了确保王家之祖孙传宗接代。二是将妃子安置在不同的宫殿,让国王(或王子)的寝室不在同一地点,以免遭敌人的夜袭。三是为了避免因为一位妃子的意见而左右国政。四是为了维持国王的威严。
乔达摩最初是与美貌的各帕结婚,随后娶了名门出生、气质高雅的耶输陀罗,并命她为第一妃子。后来,耶输陀罗步独子罗喉罗的后尘,出家做了尼姑。
乔达摩在每天与妃子们的交谈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感觉,若用现代的表现来说,即“妃子为何如此现实,爱说闲话”。事实上他对妃子们之间的嫉妒、独占欲望感到疲惫不堪。
在如此生活环境中,要想专心致志于瞑想和深入做哲学性的思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乔达摩逐渐产生了想尽量不受干扰、一个人独处的心情。
此外,在自己的周围不仅只有妃子们,里里外外还有侍从和侍女,所以要决定某件事,或做某个行动,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或者作伴同行。这更增强了乔达摩“想一个人独处,深入审视自己的心”的想法。
从当时印度的文化和风俗来看,如果自己有了后继人,且为妻小备下了足够的财富用于生活的人,可以承认其出家做一个山林修行者。这相当于现代对留学或从乡下到大城市就学的想法。
可以说,释迦的出家主要有以上三个动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