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是中国民间流行最广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种类之多,在各种民间俗神中最为突出。门神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庶物崇拜。所谓庶物崇拜,就是指经人工制造的器物,民间认为其上附有神灵,而加以崇拜,如井神、灶神、路神、床神以及门神等。庶物崇拜认为凡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有神灵在。<br> 古代天子祈年时要祭祀门闾,有五祀(即门、户、中雷、灶、行等)祭礼,在五祀中门、户又居前两位,所奉供的家居之神都是对人们居处、出入、饮食有直接作用的神灵,所以祭祀以报居处、出入、饮食的恩德。古代先民们由最初的巢居、穴居,逐渐进化到了屋居,学会了建造茅屋、木屋。这种屋舍不但可遮风避雨,而且可以防止野兽和敌人的侵袭,还能存放食物财产,使人类得以生息安居。于是,人们十分感激门户造主,这就是门神观念的最早来源。<br> 早在夏商时代人们就祭祀门户,从周朝起,更有了祭祀门户的风俗,其用意与祭灶神、祭社神相同。门是人们每天出家进家的必经之处,自然要加以重视。周朝时的门神并没有具体的神像可祭祀,还只是一个抽象的神祗,然而人们要把家室的安宁寄托在一个虚无的神祗身上,不免令人担心。于是到了秦汉时期,门神才逐渐形象化、人格化,人们请来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神祗置于门上,以增添门神的威慑力量。<br> 房屋虽有了门,可以防范野兽、敌人侵入,但古人还觉得缺乏安全感。由于人们对现实中的野兽、敌人的畏惧,所以祈盼借助神的灵威来保卫身家性命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为了趋吉避凶、避免妖魔鬼怪的侵袭,人们想到要有个神灵来降鬼伏妖,来看家守门,保护家室的安全,于是便臆造出一个门神来保护自家性命和财产,门神就此应运而生了。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过大年时唱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喜儿所唱正反映了中国人祈盼门神保佑“欢欢喜喜过个年”的美好愿望。<br> 一、孟春祀户孟秋祀门<br> 门神崇拜的源头是原始的庶物崇拜。古人以为,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故祭之以报德。《礼记·月令》说:“腊,先祖五祀。”东汉郑玄注云:“五祀,门、户、中雷、灶、行。”这五者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厚于民生,应该报其功,所以要祭五者之神。五祀,为门神、户尉、路神、灶神、土地神的滥觞。《淮南子·齐俗训》也说:“夏后氏,其社用松,祀户……殷人之礼,其社用石,祀门。”是说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商汤灭夏创立的商王朝都有祭祀门户的礼仪。古代五祀,其中门和户占了两项,又居五祀前两位,门和户双双受到礼拜,可知认为门户有神灵主宰的观念由来已久,早在夏、商时代就已定下基础。<br> 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要崇拜门神、祭祀门神,古人对门神的看重可见一斑。但对于天子究竟该用“五祀”还是“七祀”,礼家历来争讼无决,以至于历代统治者在颁国礼、立邦祀时便歧义丛生,游移不定。国家大典尚且如此,民间崇拜更是莫之所从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历朝历代都要祭祀门和户,门神位置的重要性显而易见。<br> 最先将“门”与“神”二字连用,并对择时祭祀现象作出解释的,是东汉的大学问家郑玄。《礼记·丧服大记》说:“大夫之丧,将大敛,……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礼门神者,礼,君非问疾吊丧不入臣之家也。”意思就是说,国君去参加大夫的丧礼,因为从来没有去过大夫的家,大夫家的门神不认识国君,所以国君要在大夫家的门前放菜,以示对门神的礼敬,让门神放行。但这里的门神只是抽象概念,并没有具体的形象和名姓,只是泛言的门神。<br> 《礼记》有“孟春之月其祀户”、“孟秋之月其祀门”之说,郑玄注释:“春阳气出,把之于户内阳也”,“秋阴气出,把之于门外阴也”,将户内门外与四时阴阳联系起来。《吕氏春秋》也说,孟春、仲春、季春之月“祀户”,秋季的三个月则祀门。东汉高诱解释说,早春时节,“蛰伏之类始动生,出由户,故祀户”;初秋时节,“蛰伏之类”开始闭藏,“由门入,故祀门”。东汉两个学问家郑玄和高诱,说法虽不尽相同,但着眼点都是时序往复带给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可以看出古人希望通过门和户来实现与大自然的沟通。<br> 在鬼神迷信弥漫一时的汉代,人们对门、户的原始自然崇拜已经异化,被看成是人与“蛰伏之类”的界限,这“蛰伏之类”既包括现实中存在的蛇虫等五毒,也包括观念中存在的妖魅鬼怪。因为“蛰伏之类”出入活动要经过门户,所以传统的门户自然神便从“五祀”中独立出来,被赋予镇厌鬼魅的社会性职能。这种独立使原先分开的“门”与“户”配成一对,社会性职能又使原先并无面目的自然神获得世俗化的脸谱与事迹。所谓神荼、郁垒的神话,就是在原始自然崇拜向人格神祗崇拜转变过程中演化出来的,于是,后来民间门神中就有了各种形式的《门神户尉》图。<br> 祭祀门户的古风,后来融人关于门神的信仰习俗。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春祀户和秋祀门,演变为每年一次,逢正月十五日作一番表示。祭祀门户的风俗虽有流传,然而,不仅祭祀时间和频率有变,而且,其着眼点限于一门一户,但仍然保留有春祀户和秋祀门习俗,如清代宫廷依旧沿袭五祀旧制,《清史稿·礼志三》记载,岁孟春宫门外祭司户神,盂秋午门西祭司门神。历代皂家虽最遵古制,即需遵从五祀中的祭户、祭门礼仪,但此时这司户神、司门神,显而易见,已同民间祭门神相混合了。<br> 二、桃人饰门以辟凶邪<br> 古代尊桃树为“仙木”,认为桃木可以驱邪制鬼。桃木之所以具有这等神力,根植于古人认定桃树为百鬼所惧的神秘观念。这最早源于《淮南子》中“羿死于桃梧”的传说。羿是古时一位射箭高手,他有个徒弟叫逢蒙,因嫉妒师父技艺高超,在一次打猎时,趁羿不备,用早已准备好的桃木棒将羿砸死。羿死于桃梧之下的传说正是世俗崇拜桃木魔力的反映,是人们头脑中先有桃能驱邪除恶的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羿死于桃梧之下的传说。羿生前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民间将他尊为宗布神,宗布神的职责是统辖天下鬼魂,使鬼魂不敢妄为害人。既然桃木棒能击杀羿这个万鬼首领,那么其他的大鬼小鬼就更应惧怕桃木了。于是,桃木就成为了制鬼驱邪的象征物,用桃木制成的各种器具也应运而生。<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