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净土思想在印度和中国前慧远时期的开展<br> 南方的礼拜与学术活动<br> 随着《阿弥陀经》的传译,新《无量寿经》和《观经》的传译在南方引起了弘讲这些经典的学问僧的注意。例如,净土教义的信徒法度(500年卒)在摄山弘讲《无量寿经》①。梁朝首都建业知名的涅槃学者宝亮(509年卒)曾向三千多听众广弘众经,偏重弘扬的有《涅槃》、《胜鬘》等经典,同时弘讲《无量寿经》近十遍⑦。<br> 除开这种关注,与《法华》、《涅檠》、《般若》、《维摩诘》这类更著名的经典比起来,相对说来净土经典是相形见拙的。没有什么讲师撰著过有关这些经典的净土论著或注疏。相反,《涅架经》在6世纪早期却有大量注疏,梁武帝敕令宝亮和另外几人将这些注疏纂集成一部71卷的注疏——《(大般涅槃经)集解》③。净土注疏的匮乏,表明人们对净土经典的学术兴趣很薄弱。在这种气氛中,净土传承的任何学术性宗派或法统都不会在南方兴起。 <br> 北方的礼拜与学术活动<br> 相比之下,北方展现了大众性和学术性两种活动。北魏时期,大众性的净土活动基本上在由在家信众建造的石像中得到了体现。现存最早的两尊阿弥陀佛像是518年由在家女众建造的,是这个时期现存l2尊塑像中的两尊。这些塑像藏于龙门石窟,其中一尊的题刻记录了一个寡妇对他已死去的丈夫早日往生西方净土的祝愿。更早的塑像表现的是调和论者的礼拜,在这种礼拜中的塑像是弥勒、释迦牟尼或其他佛,但其题刻证实了对西方净土或极乐世界的种种愿望④。<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