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律宗通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439579
  • 作      者:
    王建光著
  • 出 版 社 :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律宗通史》力求以不大的篇幅,按照历史的顺序,把两千年来中国佛教律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较为清晰地表现出来。书中把律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律宗的形成分为律学种子的传入、律学的萌芽和展开、律宗的形成和繁荣这样三个阶段,根据律宗在后世的发展轨迹,归纳了律宗在唐代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展开
内容介绍
    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戒律翻译的深入和广泛,中国律学开始了其发展的过程一《中国律宗通史》首先介绍了律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律宗形成的三个阶段:即律学种子的传入、律学的萌芽和展开、律宗的形成和繁荣。中国律学的繁荣是以唐代律宗的形成为标志的。作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重要一支,《中国律宗通史》详述了律宗在唐代直至民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各个时期律学经典、律学高僧、律学流派的记载和叙述,对律学和律宗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说明律宗不仅是中国佛教的主要特色和理论成果,也是中国佛教在理论上比印度佛教更为丰富的主要表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佛教戒律概说<br>    “佛教戒律”有三个内涵:其一,是在各次结集中形成的以及在中国各个时期的大藏中存在的“文本”,它是以具体的东西出现的;其二,是作为佛教三学之一的“戒学”而传世的,它是属于思想性的;其三,是作为僧众的行为规范而存乎受戒者心中的,是属于受之而外、发之于内的本体性的道德力量。“佛教戒律”不仅是传授研读的对象,也是僧众检视身、口、意的标准。<br>    戒由佛制,制戒为行,行必知戒,知戒为持的逻辑关系,奠定了戒律在佛教中的地位,即:戒为无上菩提本。<br>    第一节“结戒”与“戒相”<br>    一、“结戒”的缘起<br>    依佛教经典所说,佛陀自出家学道、说法至入灭共四十九年。在佛陀成道后最初教化弟子的十二年中,并没有为弟子的行为专门结戒。因为当时诸弟子本是随师而修而行,以师为楷为模,自有具体的行为标准和律仪规范。此时僧众行为清净,无有犯戒者。佛陀所传教诫之法,也即是“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四分律比丘戒本》)常诵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七佛通戒偈。在本质上,它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和规范,因此又被称为“略教”或“略戒”,一切的细行标准和义理内涵均在教法之中,所贯彻的基本标准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门弟子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自净其意、光洁细行,以达佛道。在唐代义净译的《略教诫经》(《大正藏》第十七册)一卷中,也记述了佛陀简略地教诫出家比丘,应少欲知足,断除无明,不复起三种不善思维,当勤修习,如此则以得解脱。
展开
目录
作者的话<br>序言<br>第一章 佛教戒律概说<br>第一节 “结戒”与“戒相”<br>一、“结戒”的缘起<br>二、“戒相”的内容<br>第二节 律藏的形成与内容<br>一、律藏的形成<br>二、律藏的内容<br>三、密教的戒律<br>第三节 律师与律论<br>一、什么是“律师”<br>二、律学与律论<br>第四节 佛教戒律的基本精神<br>一、重视自省<br>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br>第二章 律学的种子:汉魏三国时戒律的传入<br>  第一节 汉魏佛教戒律的一般特征<br>第二节 东汉时的重要戒律学译述<br>一、《法镜经》的律学思想<br>二、《拔陂菩萨经》和《受十善戒经》的在家菩萨戒思想<br>三、《四十二章经》的律学思想<br>第三节 安世高译经中的戒律思想<br>一、《大比丘三千威仪》的戒律观<br>二、安世高其他译经中的戒律思想<br>第四节 《牟子理惑论》的戒律观<br>第五节 三国时期的戒律和律学活动<br>一、魏地的律学状况与翻译<br>二、吴地的律学翻译<br>三、蜀地律学状况<br>第三章 律学的萌芽:两晋时期的律学活动<br>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律学背景和活动<br>一、僧团庞大,良莠不齐<br>二、“夷夏之辨”中折射出的戒律观<br>三、比丘尼的出现<br>四、法显和智猛西行求法<br>五、戒坛的初兴<br>第二节 东晋时僧人的律学思想和活动<br>一、佛图澄的戒律观<br>二、道安的戒律观和律学活动<br>三、慧远的律学活动<br>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律本翻译<br>一、广律的翻译<br>二、两晋十六圉时期其他的律学翻译<br>第四节 两晋时期的菩萨戒<br>一、菩萨戒经典的翻译<br>二、鸠摩罗什和昙无谶<br>三、《大般涅槃经》的菩萨戒思想<br>第五节 律师队伍的形成<br>第四章 律学的展开(一):南朝时的律学<br>第五章 律学的展开(二):北朝时的律学<br>第六章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br>第七章 唐代律宗(一):相部宗<br>第八章 唐代律宗(二):南山宗<br>第九章 唐代律宗(三):东塔宗<br>第十章 延续的辉煌:五代十国时期的律宗<br>第十一章 律宗的中兴:宋代的律宗<br>第十二章 异样的色彩:辽金元时期的律学<br>第十三章 融合中的发展:明代的律学和律宗<br>第十四章 沉寂后的挺立:清代的律学和律宗<br>第十五章 历史转折中的复兴:民国时期的律宗<br>结语<br>附录一:佛教史传中的“南山祖统”<br>附录二:元照《南山律宗祖承图录》<br>附录三:中国主要的大乘菩萨戒经典和注疏<br>附录四:中国著名律寺或与律学相关的寺院<br>附录五:中国佛教律学、律宗大事年表<br>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