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禅
“禅”发源于东方,盛行于东方。但是现在,禅学不再只是东方的专利品,它在西方已引起普遍的重视。譬如美国很多大学里也设有禅堂,禅堂已不再为寺院所特有。甚至连太空人要登陆月球时,也要用禅的精神来训练。可见“禅”在现代世界里,占有相当的分量。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分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不过,禅不好讲、不能谈,也不易懂。禅是言语道断、不立文字的;是心行处灭,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介绍禅的境界,虽然不容易谈,仍然要借言语来说明。
一、禅的历史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禅,充实宇宙,古今一如;禅,一如科学家牛顿发现地心引力,富兰克林发现电力,发现禅的是佛陀。
相传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默然不语。当时,百万人天不知其意,唯有大迦叶尊者会心微笑。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不需文字,不必语言,用以心印心的方法,传承下来。印度禅师代代相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于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来到中国。
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四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但是达摩祖师却说他了无功德,因为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达摩祖师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转往嵩山五乳峰少林寺后的山洞中面壁九年。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与开悟的道无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