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包容的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6053365
  • 作      者:
    星云大师,刘长乐著
  • 出 版 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传媒大亨与佛教宗师的对话。人间讲和美,民事求包容。《包容的智慧》一书,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与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二人关于人生哲学与处世原则对话的智慧结晶。
展开
作者简介
  《包容的智慧》一书的作者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与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一位是传媒界领军人物,一个是佛界宗师,两位作者的经历和事业看似毫无交集,但当他们就社会现状、人生态度、企业管理等话题进行交流时,古老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的都市人生呈现出完美的交融。  
  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
  ——星云大师  
  宽恕无法改变过去,却能够改变未来。人生的舞台并不大,容不得一直往前直冲。对于立场、意见不一样的人,我们该心生欢喜。高明的管理是不管理,最高的管理,是自己管理自己。做人做事靠一个“实”字,“实”看似憨,结果证明最聪明。
展开
内容介绍
  传媒大亨与佛教宗师的对话。人间讲和美,民事求包容。  
  《包容的智慧》一书的作者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与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一位是传媒界领军人物,一个是佛界宗师,两位作者的经历和事业看似毫无交集,但当他们就社会现状、人生态度、企业管理等话题进行交流时,古老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的都市人生呈现出完美的交融。《包容的智慧》一书,是二人关于人生哲学与处世原则对话的智慧结晶。  
  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
  ——星云大师  
  宽恕无法改变过去,却能够改变未来。人生的舞台并不大,容不得一直往前直冲。对于立场、意见不一样的人,我们该心生欢喜。高明的管理是不管理,最高的管理,是自己管理自己。做人做事靠一个“实”字,“实”看似憨,结果证明最聪明。
展开
精彩书摘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
  长乐先生:
  1989年8月,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冲突的夏日,世界冷战时代的标志物柏林墙倒塌了。有人说,是音乐电视摧毁了柏林墙,音乐电视的10亿观众拥有巨大的心灵能量。物质之墙是无法与这种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数十亿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直播的电视画面里,飞机在秋日的朝阳下,撞向纽约110层的世贸大楼,然后,大楼慢慢地塌下来,烟尘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带着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们扑过来。有人说,这次震惊世界的惨烈袭击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当亲身经历这些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之后,我常常想,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虽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质世界,却仍然无法学会如何相处这样的生活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可能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命运。
  “认识自己”,这句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说的话,在今天依然是人类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样的时刻,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
  星云大师:
  一位观众在凤凰电视台看了关于我与长乐先生的对话后写道,“我不太明了的是,节目的名称叫《包容的智慧》,但整个节目中并没有怎样触及到智慧。但当我静下心来思索时,突然开悟道,“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吗?对,智慧就是包容!”
  中国词语意味无穷,包容不仅意味着平和、宽容,也经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开眼闭,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还讲究忍让、苟且、退守,即所谓的“妥协”。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佛教本身就很会妥协,有时妥协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云游世界各地弘法,记得有一次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该校一位叫约翰·麦克雷教授在叙谈时说道:“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像是故意为征服美国文化而来的。”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奉献、供养,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大家常说,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人把战胜对手当成成功的标志,其实,真正的制胜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敌为友。
  长乐先生:
  在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遗憾的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代,东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冲突、分歧和对立。恐怖主义、自杀式袭击、隔离墙、定点清除等等。死亡与战争,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类,面对这些严重的危机,东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样才能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谁也离不开谁呢?包容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星云大师:
  许多宗教学者与文化学者都认为,佛教文化具备独有的“包容性”,能广泛顺应人心与区域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特质,符合现在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文化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来,佛指舍利分别来到台湾及香港,造成各地万人空巷,万人争睹的盛况,各种政治纷争也暂时告一段落,显现出华人民众对佛教文化的普遍认同,无论政治立场再怎么对立,回到家中,“家家念弥陀、户户有观音”。
  我曾经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来形容社会现状。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连动物都能和睦相处,何况人类呢?这对于思考目前的两岸关系现状是有启发的。
  长乐先生:
  探讨包容的智慧,我有许多问题需要大师开示,比如:
  1.包容的真义是什么?
  2.人类为什么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
  3.办任何事,困难不怕,危险不怕,就怕没有伟大的精神。这个伟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吗?
  4.有一颗善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
  5.原谅恶,会不会导致恶的泛滥?
  6.文化对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影响有多大?
  7.佛家讲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会群体需要企图心,两者如何统一和协调?
  8.中华民族是不是一个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
  9.大众传媒对于两岸的和解、交流应该发挥何等功用?醍醐灌顶“一句话"
  长乐先生:
  大师身居佛门而办报、办电视台,可以称得上是“媒体人”;外界看我做媒体而热心佛教文化,也算是与佛有缘了。我有幸聆听过大师在万人场馆的佛法开示,深人浅出,生动活泼,堪为传媒人的榜样。记得您那次向信众说过一些道理简单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话”,会让很多人受用终生。
  星云大师:
  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时在世界各地来去匆匆间,常有人要我给他一句话,希望对他的人生有所点拨。尽管行程绵密,时间紧迫,我总是尽力满人所愿,因此多年来随缘应机说过很多的“一句话”,现在也在徒众与信众之间流传。例如: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感动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有人批评毁谤我们,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别人给我们的勉励。
  长乐先生:
  大师说的这些简单易懂的大白话,细细想来又饱含禅意。
  我在平日读书和研究佛家经典时注意到,中国传统诗词尤其是成语中关联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脚踏实地,醍醐灌顶,将心比心,皆大欢喜,苦口婆心,恒河沙数,芸芸众生,出污泥而不染,种瓜得瓜,解铃还须系铃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门外汉,口头禅等等,比比皆是。连缀成一篇文章都绰绰有余,它们已被大众所熟知熟用,出处反倒不重要了,可见佛教与中华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献佛,各显神通。
  星云大师:
  确实,当西域佛教传人东土之后,包容通融,从语言到思想,从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说,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从王宫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时代,八宗昌盛,竞相发展,使得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后来流传到东亚各国,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可见,包容异己不但不会导致派系分歧,还能繁衍生机,形成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盛会。
  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可见包容是因也是果。
  长乐先生:
  从细处看,是滴水穿石;往远处看,是百川归海。
  星云大师:
  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但禅并非佛教的专利品,可以说人间到处充满了禅机。
  有学僧问赵州禅师:“怎样学道?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
  赵州禅师点点头,起身说:“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说完,不理会那人的惊愕,开步就走,几步后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你看,像小便这么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吗?”
  当然,参禅求道的大彻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只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觉悟,日积月累,就会豁然开悟。规律藏在“爱和良知”的镜子里
  星云大师:
  古往今来很多修道证悟的高僧大德,他们开悟的方法可以说千奇百样,有的禅师看到花开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禅师听到泉流蛙鸣而开悟,有的禅师打破了杯盘碗碟而开悟。
  再譬如,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参之后,回来见到庭院的悔花,终于开悟,说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也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生活的内涵、品味不一样了。
  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当学惜时,经常自言自语:“主人公,你在吗?在,在!”不知者以为他疯癫,知者了解那是一种深刻的禅修功 夫。意在唤醒自己的觉性。
  所以,看见自己的真心非常重要,从此不必在那些传言和捕风捉影里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了。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觉悟的人。
  ……
展开
目录
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有容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
醍醐灌顶“一句话”
规律藏在“爱和良知”的镜子里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
虚空包容万有
身临其境,方知别有洞天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二、伏惑
不给别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
王道与佛法的冲撞
薪尽火传,生命在于转化
良知就是知耻、知愧、知恩
不能圆融人我关系,是最大悲哀
财富会空,真空能生妙有
迷惑时的判断:止于至善
三、若水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在人群中实现使命
中国的禅学世界的视野
一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
为凶手立一块祭奠的石头
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
四、度己
每天讲三句赞美的话
持久热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一切阻碍都是线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径
文化血型与世界华人
对工作存有敬重之心
信息多元遏制信息霸权
深入才有洞察,热爱才能感动
自省者自强,自律者自尊
五、变通
退步原来是向前
忍是智慧,忍是担当
在冲突中学习
受保护的文化,荣耀与危险并存
真正的财富在自己的心里
宽可容人,厚可载物
宽恕让未来变得开阔
善待资源,兜里不能老是揣着弓和箭
六、多元
让“平等”回归人心
信仰可改变一国之精神格局
我们有什么可自卑的呢?
禅者眼中,万物皆美
中国的媒体是喜鹊叫,外国的媒体是乌鸦嘴
意识形态是一道墙,佛教则是门窗
瞻礼佛指,让中国率先统一
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